孟子云:“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孟子:《告知下·十五》)由此可見,國家的興衰與是否有一批厲行法度的仁人志士密切相關。我國在高揚法治的旗幟,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定為新時期治國方略,全力推進法治進程之時,能否有這樣一批高素質的法律課堂人才,無疑是我國法治建設關鍵環節之一。而要造就一批高素質的法律課堂人才,法學教育的重要性則是顯而易見的。“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只有法律課堂規則,而沒有適用規則的高素質人才,規則之治就仍然是座空中樓閣。 一、法律課堂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我國法學教育有了長足發展后,特別是法律課堂制度的突飛猛進之后,法學教育中單調刻板的理論框架和學院式教學法與日益豐富多彩的實踐和實用性人才的需求之間的矛盾也愈發突出。 因而我們的法律課堂教育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培養學生成為法律課堂職業者。為此,我認為,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必須以法學教育宗旨的改革為前提,即法學教育不僅要傳授法律課堂知識,同時要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能力的培養應當提到與知識的傳授同等甚至比它更高的地位。在明確了上述目標后,課程和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也就清楚了。例如案例教學方法、討論式教學法、模擬法庭教學方法、以及法律課堂實習方法等,這種探索和多樣化教學方法的運用對法學教育的改革起到了推進作用。 二、法律課堂教學方法的探討。 法律課堂教學既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又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所以要切實搞好法律課堂學科的教學法,既不能忽視對法學理論問題的研究,又要注重對法律課堂應用問題的準確把握,否則,不是使法律課堂教學顯得枯燥無味,就是使法律課堂教學顯得抽象空洞。教師上課準備充分、旁征博引、內容豐富、體系清楚、重點突出,又能夠透視社會現象,穿插現實社會問題,使法律課堂課充滿知識感和現實感。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要有效地實施法律課堂教學,就必須做到三個方面的有機結合。這三個方面的結合是: 第一,要注意做到法學理論教學與現行法律課堂、法規學習的結合。就法學教材理論體系的內容范圍而言,它不外乎體現在三方面,即:法律課堂學科的傳統理論、法律課堂學科的應用理論、法律課堂學科前沿理論的研究。而國家現行頒布施行法律課堂、法規則是國家立法機關按照民主法制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它具有規范性、嚴肅性、統一性、強制性的特點。雖然說法學教學理論與現行的法律課堂法規就各自內容范圍所表現出來的特點來說是有區別的,但從根本上說,二者的目標應當說是一致的。二者的關系也是彼此矛盾、互相依存,相輔相承的。也就是說,一定時期法學理論的研究成果經過一定的社會實踐,它就會上升為國家的法律課堂法規。而依民主法制程序穩定制定了的法律課堂法規,實質上就是鞏固了法學理論的研究成果。 第二,要注意做到法學理論教學與司法案例教學的有機結合。法律課堂教學中,法學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法的結合,是法律課堂教學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種重要形式。法學理論教學的實施是要對學員進行法學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基本原理教學的滲透,而在此基礎上,把案例教學結合其中,通過以案說法,通過案例分析,通過案例評說,有案情事實的存在,有法律課堂法規的明確規定,再通過法學理論的基本原理、觀點對其進行分析研討,以形成正確的法律課堂意見。 第三,要注重法學理論教學與司法實踐中現實問題的結合。法學理論、法律課堂法規、司法實踐這是法制體系層面上結構不同的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就三個問題的作用來說,法學理論的研究是為適時制定新的法律課堂法規服務的,而法律課堂法規的制定又是解決司法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而起作用的。另一方面就三個問題的關系來說,它們又都既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彼此之間既互相作用,又互相聯系,還互相促進。正是由于三者之間的彼此作用、聯系和促進而最終導致一定時期社會法律課堂制度的不斷完善、健全。法學理論教學與司法實踐中現實問題的結合,最終是要實現法學理論研究,不斷向高的層次發展,法律課堂法規的出臺,要不斷地適應和滿足社會主義司法實踐的需要。 三、實踐性法律課堂教育課程采用的主要方法 法學教育改革的道路漫長,改革的方法也會多樣化。實踐性法律課堂課程的方法和模式并非唯一的改革路徑,它對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挑戰和沖擊并非要完全取消或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特別是其中行之有效的部分;而是要在其基礎上對其進行改造和完善,不拘一格,兼收并蓄。 1、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運用啟發式教學,引導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得出最佳的答案。 2、 以學生和當事人為中心,使學生直接接觸真實的當事人和案例,直面各種社會沖突和糾紛,把理論與實際真正綜合在一起運用。老師在指導學生辦案的過程中,與學生成為平等的討論者和分析者,學生真正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主人和責任者。老師對具體案件的指導大多采用一對一的個別指導方式,從而使學生得到更多的具體關注和實際指導,有利于因材施教。 3、 運用角色扮演、模擬案件等多種方式,對真實或模擬的案例進行課堂分析和討論,使學生們能互相學習。因為學生在實踐中得到的案件類型和情況是不同的,利用學生在課程中得到的實際案例為素材,通過模擬演示,讓更多的同學通過觀察、評論、角色轉換和辯論等方式,從中學到有用的知識,并時更多的同學參與案件的分析,群策群力,尋求多種方案,從中找出最適當的方案。這種方法不僅能夠使課堂的案例分析深入、實用,而且使學生之間的關系以及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老師不再是單純教育者和大案提供者,而使平等的案件參與者和學生的幫助人。 4、 個別輔導(面談、書面匯報、問題分析等方法)、小組討論、討論課和課堂講授等多種形式相結合。 在有些案件中,為了使學生能夠在接待當事人、提供咨詢、調解、出庭等活動中提前準備好,我們還在學生參與這些活動前進行演練,準備幾套方案,以保證辦案質量,并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增強責任感和社會正義感。 5、 打破課上與課下的界限,書本與現實的分割,老師的指導不僅局限在法律課堂條文的范圍內,而且包括職業技巧、職業道德、事實分析等各個方面。老師對待當事人和案件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因此實踐性法律課堂教育課程的老師一定要隨時隨地為人師表。
附:法律課堂教學設計之訴訟法(模擬法庭)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訴訟途徑的種類及其各自的管轄范圍,知道非訴訟途徑的特征及其法律課堂服務機構的種類;掌握幾種主要非訴訟途徑的運行過程;培養學生自覺運用法律課堂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 教學要求 認知 1.了解:訴訟的種類;民事訴訟的受案范圍;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2.識記:非訴訟途徑的途徑;法律課堂服務的機構。 運用 1. 舉例說明:結合自己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具體糾紛,選擇恰當的解決途徑。 2. 分析判斷:結合訴訟案例材料,分析判斷應適用的訴訟程序及確定應管轄的具體機關。 3. 實踐體驗:通過開展模擬法庭、旁聽審判、實地參觀等活動,體驗法律課堂的公正性和權威性。 教學方法 學生主體參與的直觀式教學方法 教學用具 模擬法庭的案例;模擬法庭的參考資料;法槌;審判長、審判員、書記員、公訴人、原被告、代理人、律師、證人、鑒定人、一般代理人、法定代理人、被害人等名牌 教學流程圖 (提前2周) (提前2周) 課后評價 班學生準備得較好但對一審的程序還不太熟悉;但進行得還算順利。 班學生準備得一般但部分同學的自學水平較差;模擬仍能進行。 班學生完全沒準備不能正常進行模擬。 2005年學校教師節征文三等獎,并收錄到《學院高教研究論文集》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法律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