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法定退休年齡與勞動法中促進就業原則的關系
[摘 要] 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日益加劇,對我國現有的養老制度提出了挑戰。同時伴隨著人均壽命的增長,很多仍有工作需要和能力的勞動者(特別是女性工作者)卻面臨著要退休離開工作崗位,這實際上已與勞動法中促進就業的原則相違背。同時與世界其它國家相比,我國對退休年齡方面的限定尚顯年輕。作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個必然趨勢,延遲退休年齡勢在必行。而在具體實施時,應考慮采用彈性退休制度,充分將社會需要與個人意愿相結合。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 退休年齡 彈性退休制度
截至2011年末,我國大陸總人口數為13.47億,其中年齡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為1.85億,占總人口數量的13.7%。[中華人民共和國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2年2月22日]參照現行國際上的慣例,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當中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其總人口10%以上的時候,那么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 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與此同時,中國作為一個世界上的人口大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也必將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而變得更加日趨明顯。針對我國老齡人口的不斷增長所帶來的社會影響以及對于退休年齡政策的改革方向,本文試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政府積極健全社保體系應對老齡化 伴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隨之而來的就是與日俱增的老齡人口以及他們所必須要面臨的退休養老問題。目前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實行的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繳費相結合的模式。然而由于該項制度的改革相對較晚,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在當時我國正處于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之中,因此基于制度轉型過程當中的一些歷史性原因,存在著部分在當時已經退休的人員雖然之前并沒有繳納過社會保險,但新的保障制度卻在建立伊始就需要承擔起支付這些退休人員養老金的責任。然而在現有支付過程中,社會統籌資金是不夠的,于是個人賬戶的資金也就會被優先用于保障當期養老金的發放,從而使得個人賬戶的資金在實際上并沒有被全部積累下來,也就是說我國的養老保險基金在理論上存在著空賬。如此累積下來,所形成的缺口將相當驚人,盡管其目前只存在于理論中,但伴隨著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老齡人口在迅速增長的同時勞動力卻逐漸減少,缺口未來一旦出現,資金規模毫無疑問將會成倍上升。 針對這一現象,可以看到的是我國政府近年來也在下大力氣推動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相關建設。在今年7月25日舉行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第二季度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尹成基就向社會表示,盡管我國的養老保險基金在理論上面存在空賬,但決對不會影響到向繳費人員未來在退休后的按時足額支付,參保人員的權益是肯定是會得到保障的。并且目前國家已經在13個省市開展了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試點,截至2011年末已經做實的個人賬戶資金達到2700多億元,并且還將會繼續推進下去。[ 《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存在理論空賬》,《北京晚報》,2012年7月26日,第22版,代麗麗] 10月12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全國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總結表彰大會”上,溫家寶總理也在講話中指出,要在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建立健全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真正地實現全體人民“老有所養”,所要走的路還很長,任務還很艱巨。但這是我國社會保障的重要目標,國家寧肯少上項目,也要確保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投入。[,《溫家寶:寧肯少上幾個項目,也要確保社會養老保險投入》,劉樂]并且表示要進一步完善公民參保激勵機制,能夠真正做到多繳多補、長繳多得,調動參保積極性,不斷擴大覆蓋面,增加基金積累。并且需要依法加強對社保基金監督和管理,努力實現資金的保值和增值。這些毫無疑問都是令人振奮的目標,它們顯示出了政府對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優化保障結構、進一步加快我國民生建設的決心和力度。 二、現有退休年齡規定落后世界、有悖公平 在目前我國關于退休年齡的規定中,男性統一為60歲;女性中女職工為50歲,女干部為55歲。[《國務院關于安置老弱病殘干部的暫行辦法》和《國務院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國發【1978】104號)文件,1978年5月24日]此項規定產生于1978年,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伴隨著祖國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斷地得到提高,同時醫療保障體系也在日趨先進和完善,人口的健康水平和平均壽命都已經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根據調查目前我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4.83歲,相比于1981年時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67.77歲已經是提高了7.06歲之多。[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4.83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2年9月21日]相比較之下,停滯不前的退休年齡限定與人口平均壽命的提高所帶來的結果,則是使得我國的退休人口增長就像是一個倒置的金字塔,隨著退休人員的不斷增加,毫無疑問將不斷加重我國社會養老保險賬戶的支付負擔。而且就在今年的2月16日,歐盟委員會已經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發布了養老金白皮書。在書中呼吁歐盟的27個成員國酌情上調本國公民的退休年齡,從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以及歐洲當前各個國家的政府債務及經濟困境。[意大利退休年齡到2020年將成為全歐最高》,肖力源]由此可見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采取著類似的措施,發展退休制度改革,通過彈性延長公民的退休年齡,或者是開始實行男女同齡退休的方法,從而在嘗試著解決本國老齡人口壽命的增加給養老保障體系的運行所帶來的壓力。 美國目前實行的是彈性退休制度,公民的法定退休年齡目前是65歲,而對于生于1960年和之后的美國人,他們的法定退休年齡是66歲,并且將被逐漸推遲到67歲。可以領取社會保障的最早退休年齡為62歲,但如果選擇在62歲就退休領取,每個月的額度將被減少,平均每個月減少6%到8%,相反推遲退休者則會獲得高于100%的補償獎勵(有補償獎勵的最遲退休年齡不超過70歲)。意大利男性退休年齡今年起調整為65歲至66歲,女性從2018年起提高到60歲至66歲。德國男性67歲退休,女性為65歲。我們的近鄰日本,作為一個人口老齡化程度同樣很高的國家,其男女公民的退休年齡目前統一為60歲,但日本政府已經決定要在2025和2030年前,分階段將男性及女性領取社會保險的年齡提高至65歲。所以仍然會有很多日本公民選擇工作到65歲,也就是能夠領取社會保險金時再退休[《晚退休?各國都在研究》,《北京晚報》,2012年6月12日,第23版]。由此可見,我國目前對于退休年齡方面的規定與世界上很多國家相比還是顯得比較年輕的。因此為了更好地應對日趨加快的人口老齡化對國家養老制度的挑戰,緩解政府財政支付的負擔,我們確實需要對退休年齡的規定做出調整。 此外對退休年齡做出調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現行的退休年齡規定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有悖于我國的相關法律,損害了部分勞動者尤其是女性勞動者的相關權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第一章總則中第三條規定“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第二章促進就業中第十三條規定“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然而在當前退休年齡規定“一刀切”的限制下,造成了很多仍有工作能力以及需求的勞動者在達到退休年齡后,不得不面臨離開工作崗位的現狀,這樣的規定明顯缺乏對勞動者的尊重,并且難以體現公平原則。特別是對于女性勞動者來說,55歲退休在客觀上造成了與男性在勞動權利中的不平等,并且引發了社會當中對女性就業年齡的歧視甚至是性別歧視,很多單位在招聘時都不愿意去錄用年齡較大的婦女,所以造成許多40歲以上的中年女性就業困難,造成了社會人力資源的浪費。 同時女性先于男性提前5年退休,但她們參加工作的時間并沒有提前,因此其社會保險繳費時間也相比男性變短,這樣退休后領取的養老金也會隨之減少。并且早退休還會使得女性的工齡縮短,這樣相應許多與工齡所掛鉤的福利待遇也都會一并受到影響。這在根本上都是由于我國目前關于退休年齡的規定不能夠做到與時俱進,缺乏針對性和彈性而造成的。由此可見,對退休年齡規定做出調整可謂是勢在必行。 三、延遲退休能夠使社會和個人雙方收益 首先,推遲退休年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國家財政支付養老金的壓力。在今年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向社會披露,我國企業職工養老金目前結余1.9萬億,2011年養老金收入大約為1.3萬億,支出約為1.2萬億,略有結余。[ 《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適時推行》,《北京晚報》,2012年3月8日,第4版]但是由于我國計劃生育政策所帶來的家庭人口結構的變化,伴隨著老齡人口的不斷上漲以及持續減少的勞動力人口,這樣的結構性缺口在未來一旦出現,其規模勢必將會飛速上升。據2010年9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中國的人力資源狀況》白皮書稱,到2035年,中國將會出現兩名納稅人供養一名養老金領取者的局面。而推遲退休年齡正是解決這一問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試想勞動者的退休年齡每推遲一年,勞動者不僅不用向國家領取養老金,而且還能夠繼續向社保賬戶繳納養老金,如此增加收入減少支出,將能夠很大程度地緩解養老金賬戶的支付壓力,減輕社會負擔。這樣國家才能夠有空間去運用這部分資金,使其能夠為社會發展貢獻更大的作用,從而進一步實現保值與增值。 其次,推遲退休年齡有利于對人才資源的合理應用。隨著現代人平均壽命的延長以及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們可工作的時間也都得到了普遍延長。很多優秀的人才例如教師、醫生、科研單位工作者或者是一些企業中的高級管理人員,他們經過了之前幾十年培訓學習和實際工作的積累,正值老當益壯、經驗豐富的時期,在這個時候強制他們退休,毫無疑問地將犧牲大量的人力資本。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由此不難看出,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之中,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所發揮的作用可謂舉足輕重。而推遲退休年齡可以給這些勞動者們在心理上帶來積極的影響,促使其在工作崗位上繼續發揮更多的能量,并且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也能夠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做到人盡其才,從而為社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第三,推遲退休年齡還有利于個人養老儲備的積累,提升勞動者在退休后的生活質量。目前我國的養老金賬戶可以劃分為基本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這兩個部分。將它們各自使用數學公式表示就是:基本養老金=退休時前一年全市職工的月平均工資×20%,個人賬戶養老金=退休時個人賬戶本息和/計發月數養老金該如何計算》,殷楠]。這其中“退休時前一年全市職工的月平均工資”是一個變量,它是伴隨著一個地區社會整體經濟的發展而在不斷上漲的。以北京市為例,自1991年至2011年的二十一年間,北京市職工的年平均公資已經從最初的2877元,增長到了56061元[歷年北京市職工年平均公資》,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由此可以看出,推遲個人退休年齡,盡可能地在身體條件還保持良好的時候,通過繼續工作而持續獲取工資收入,這樣才能夠享受到伴隨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工資上漲的好處。并且養老金的繳納基數每年也會根據個人收入的增加而提高,這意味著將來退休后每個月可以拿到的養老金數額也就越多,這些對于緩解勞動者的養老儲備壓力,保證個人在退休后的生活質量都無疑是大有益處的。 ,《利率政策發布》,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這也就意味著假設現在在銀行存款一萬元定期,一年后雖然可以拿到325元的利息,但實際上卻損失了215元(10000×(5.4%-3.25%)=215),也就是表明目前在負利率的作用下,隨著物價的上漲以及貨幣真實購買力的下降,人們手中的貨幣其實正在不斷地貶值。而勞動者在退休之后隨著其收入的減少,無疑更會加劇通貨膨脹對個人財產的侵蝕。因此要維持現有的生活水平,或者是使其盡量不發生改變,就需要通過持續工作來獲取工資收入,做好“開源”工作。這樣才能夠有效地起到抵抗通脹,降低損失的作用。 四、延遲退休對社會就業形勢產生的影響 然而盡管推遲退休年齡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一個必然趨勢,但也仍然遭遇到了許多質疑和強烈反對的聲音。例如前任法國總統薩科齊執政時的主要改革項目之一就是要提高法國的退休年齡,即勞動者如果要得到全額的退休金,就必須選擇在65至67歲之間退休。這一政策招致了法國眾多民眾的反對,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其在總統競選中失利。新任總統奧朗德上任伊始便宣布降低退休年齡的舉措也是在兌現其競選時的承諾。而類似的想法在我國目前社會中也普遍存在,其中最主要的觀點就是作為一個國家,在推遲退休年齡問題上需要綜合考慮到整個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壓力情況,也就是認為如果統一延長勞動者的退休年齡,勢必會造成現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人不能夠及時退出勞動力市場,從而使得企業很難再有大量新的崗位提供給同樣有就業需求的年輕人。而與此同時老年人相比年輕人則有著更為豐富的工作經驗以及更多的職業培訓經歷,因此就會比年輕人在崗位競爭中更具有優勢。所以老年人如果不盡早退出工作崗位,就一定會造成更多的年輕人失去就業機會,從而造成我國社會產生更為嚴峻的就業壓力。 實際上在這種說法中,人們往往首先將社會中的所有工作崗位設想成為了一個固定的總量,即認為有一個人就業就將會導致另一個人失業。然而在市場經濟學理論中,我們社會中的可就業崗位是一個可變的量,與之相關的主要因素是社會中對于勞動力需求與供給的關系。只要社會經濟能夠得到不斷地發展和提速,就能夠產生對于勞動力的需求,社會自然會要求提供與之相對應的工作崗位。而且推遲退休年齡可以較大幅度地節約社會資金,提高國民產出,加速經濟的發展,進而促進消費。與此同時也減輕了企業的壓力,使之能夠進一步加快發展,提高自身的行業競爭力,這些都能夠向社會提供新的就業機會。并且勞動者在達到退休年齡后繼續工作,其所獲得的工資收入使得他們的消費需求也會比現在增多,專門針對于老年人的家政護理服務、健康醫療服務以及旅游休閑服務等老年產業近年來可以說是蓬勃發展。“銀發經濟”的影響力正在日益加大,這同樣也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因此推遲退休年齡在對就業形勢的影響上,總體來說還是有著相當積極的意義的。 五、未來退休年齡制度的改革方向與方法 在今后我國關于退休年齡制度改革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制度的公平性與合理性。不應再繼續強制性地施行“一刀切”式限定政策,而是要在保持現有基礎上采用彈性退休制度,針對不同崗位或是不同工作性質的人群進行區別對待,將社會需要與個人意愿相結合。即針對有退休需求的人員,如從事重體力勞動人員、高危行業人員可以在其達到工作規定年限時正常退休。像知識分子、科研工作者以及高級管理人才這樣對年齡相對要求并不高的工作可以適當推遲其退休年齡,讓勞動者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彈性退休。并且要逐漸地延長女性工作者的退休年齡,以達到體現社會公平原則、提升女性經濟地位的目的。而對于其他達到退休年齡的勞動者,就將選擇的權利交由個人自行決定。這其實在社會實踐中也已有先例,2009年時,中國婦女報社就在國家現有的退休年齡規定下設立了一項內部制度,即報社的全體工作人員都一律在60歲時退休,其中女職工在達到55歲時,如果愿意退休也可以辦理手續[1、張蓓、陳偉等:《中國人會如何老去》,《錢經》,2001年第五期,第26頁 2、葉曉彥:《盼望退休金早日取消“雙軌制”》,《北京晚報》,2012年3月6日,第7版 3、趙鵬:《人社部官員答記者問》,《京華時報》2012年3月8日,第A05版 這樣做既充分尊重了員工本人的意愿,也充分實現了企業人力資源的合理使用,為施行彈性退休制度提供了很好的實踐案例。 在推行彈性退休政策的同時,國家今后也應當針對這一問題相應地推行一些保障性和鼓勵性的政策,建立諸如養老服務補貼制度或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等,充分調動個人與企業的積極性,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例如對于已經達到退休年齡的勞動者,如果其選擇繼續工作,那么每工作一年,就增加一定百分比的退休金支取比例,或者還可以向其提供附加身體健康醫療保險以及其他類似體檢、社區診療、健康咨詢服務等。同時還要向企業頒布一些優惠政策,諸如降低稅率、提供貸款資金支持、優先推薦外商合作機會等,用來支持并鼓勵企業聘用這樣有繼續工作意愿的勞動者,讓他們在工作中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豐富經驗,在企業中呈現出以老帶新的局面,加速推進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經濟建設的進步。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夠更加和諧、穩定、有序地發展。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法律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