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問題研究 提綱
一、論文觀點來源 本論文的思考和寫作來源于司法實踐中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的一組數據,“浙江省寧波市兩級法院2007年至2009年刑事附帶民事案件判決共3859件,對判決結果經法院調解當庭履行2702件,占70.01%,此類案件絕大部分分布在基層,集中在犯罪人因故意傷害、交通肇事罪等被判處5年以下徒刑的案件。而重刑案件當庭履行率則較低。三年間,經市中級法院判決的刑事附帶民事案件共275件,當庭履行的僅21件,只占到7.6%。兩級院移送執行的刑事附帶民事案件共1022件,通過本地法院和委托外地法院執行后,往往因各種主客觀因素中止執行或無法執行,執行到位僅80件,執行到位率僅為7.82%。”也就是說,許多刑事附帶民事案件,法院雖然作出了判決,被害人家屬卻沒有得到任何賠償。而且越是犯罪性質嚴重后果嚴重的刑事案件,附帶民事訴訟部分判決的執行率越低。以近年來刑事附帶民事案件判決履行情況為例,法律空判、“法律白條”現象十分嚴重,被害人的訴訟目的并沒有真正實現。 我國刑事訴訟長期以追訴犯罪為本位,在制定法律時注重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實現國家的刑罰權,而忽略了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被害人正當權利的保護。 隨著公民個體主體性意識的覺醒,目前我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而遭到犯罪侵害的被害人的權利卻一直未能引起社會足夠的關注。但是二十世紀中葉犯罪被害人學的興起和被害人要求刑事程序保護呼聲日漸高漲,被害人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視。因此,如何確立被害人的訴訟地位、保障被害人的訴訟權利,是刑事訴訟法需要著重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 經與導師的溝通,認為此選題值得一寫,但由于寫作范圍過大,建議選取一個角度展開論述。 本文擬采用文獻法、實證法等研究方法,著眼于司法實踐中對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現狀調研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構建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的具體路徑和建議。 二、論文基本觀點 刑事被害人是指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利受到犯罪直接侵害的人。這里的“人”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和其他組織。由于自然被害人所遭受的損害比較容易體現出來,為了論證能更徹底,本論文中筆者所指的刑事被害人是從自然人的角度進行探討的,即人身權利、民主權利、財產權利和其他權利遭受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自然人。 縱觀近十多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改以來的刑事立法和司法現狀,給人印象最深刻的無疑是對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人權保障的關注和發展。而對刑事訴訟的另一當事人——刑事被害人的權益保障卻沒有得到均衡協調發展:被害人的正當訴訟權利無法充分行使;被害人因犯罪行為而遭受的損害沒有得到及時賠償和有效修復;對被害人的補償救助制度在法律上還是空白;在訴訟之外、法律之外的層面上,對被害人群體缺乏應有的關注等。導致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缺失的現實命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傳統的國家本位的報應性刑事司法理念仍主導我國刑事司法;社會公益事業建設相對滯后等。 參照國外對刑事被害人權利的保護,結合我國實際,我國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機制應圍繞司法保護、國家補償、援助、社會救助和犯罪人賠償等方面來建立和完善被害人權利保護機制,暢通被害人救助之路。
三、論文主要內容、結構 本文分四部分對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問題進行了分析闡述。第一部分論述了刑事被害人的概念和特征。第二部分對我國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存在的不足、存在不足的原因及加強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論證。第三部分著重分析了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主要國家對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的現狀,以便我們進行合理借鑒。第四部分在前面三部分分析論證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提出了加強被害人權利保護的幾種手段,包括完善刑事被害人訴訟權利保護機制、出臺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法、建立刑事被害人援助制度、培育刑事被害人社會救助體系以及建立犯罪人勞動賠償制度,以期喚醒人們對被害人的關注,結束被害人長期被忽視的境地,從而獲得與被告人相對平衡的訴訟地位與權利分配。 具體提綱為: 一、刑事被害人概述 (一)刑事被害人界定 (二)刑事被害人的特征 (三)刑事被害人地位的演變 二、我國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成因分析 (一)加強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的必要性 (二)我國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的現狀 (三)我國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缺失的原因 三、國外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制度考察 1.大陸法系 2.英美法系 四、完善我國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制度 1.完善刑事被害人訴訟權利保護機制 (1)強化被害人訴訟當事人權利的行使 (2)完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保護被害人的求償權 (3)建構刑事和解制度拓寬被害人獲得加害人賠償的路徑 2.出臺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法 3.建立刑事被害人援助制度 4.培育刑事被害人社會救助體系
四、參考文獻
(一)著作 1、趙可、周紀蘭、董新臣:《一個被輕視的社會群體——犯罪被害人》,群眾出版社,2002年版 2、許永強:《刑事法治視野中的被害人》,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版 3、孫孝福:《刑事訴訟人權保障的運行機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郭建安:《犯罪被害人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5、嚴軍興:《法律援助制度的理論與實踐》,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王以真:《外國刑事訴訟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7、陳光中、徐靜村:《刑事訴訟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8、樊崇義:《刑事訴訟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9、楊正萬:《刑事被害人問題研究一一從訴訟角度的觀察》,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0、陳光中等:《21世紀域外刑事訴訟立法最新發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1、徐久生等譯:《德國刑法典》,中國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12、李昌坷譯:《德國刑事訴訟法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3、羅結珍譯:《法國刑事訴訟法精義(上卷)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4、岳禮玲譯:《英國刑事訴訟法(選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5、陳光中:《聯合國刑事司法準則與中國刑事法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二)期刊 1、羅猛:《被害人寬恕與量刑》,《時代法學》, 2008年第2期 2、楊萬正:《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論綱》,《中外法學》,2007年第2期 3、孫謙:《構建我國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之思考》,《法學研究》,2007年第2期 4、李寧:《被害人國家賠償立法研究》,《學術界》,2007年第5期 5、左衛民:《“賠錢減刑”無礙于司法公正》,《人民法院報》,2007年6月19日第5版 6、宮立新 王春艷:《確立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檢察日報》,2007年6月21日 7、王麗華:《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探析》,《社會科學論壇》,2007年8月(下) 8、馬嫦云:《論我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建立》,《法學論叢》, 2007年第10期 9、孫永生,柴春元:《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新探討》,《人民檢察》,2007年第19期 10、李楠:《刑事被害人補償制度的比較分析與本土制度建構》,《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11、韓流:《論被害人訴權》,《中外法學》,2006年第3期 12、陳秋平,朱祖洋:《完善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幾點思考》,《人民檢察》,2006年第5期 13、鐘凱:《司法白條何時不再上演人間悲劇——從慈父殺女案看我國被害救助困境亟待改觀》,《學習月刊》,2006年第7期 14、姜福先、張明磊:《論刑事公訴案件被害人的上訴權》,《中國刑事法雜志》 ,2005年2期 15、尹伊君、陳曉:《懲罰與保護的平衡點》,《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l期 16、郭彥:《刑事被害人人權保護的比較與思考》,《人民檢察》,2004年第2期 17、周國均、宗克華:《刑事訴訟中被害人法律地位之研討》,《河北法學》,2003年第1期 18、楊正萬:《論被害人訴訟地位的程序公正價值》,《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19、曾友祥:《論刑事被害人權利》,《現代法學》,2001年第2期 20、石英:《論被害人權利保障制度的完善》,《法學評論》,2001年第3期 21、萬永海,姜福先:《刑事被害人賠償請求權問題研究》,《法律適用》,2001年第11期 22、劉根菊:《關于公訴案件被害人權利保障問題》,《法學研究》,2000年第2期 23、李玥:《論被害人法律地位之變遷》,《人民檢察》,2000年第5期 24、沈丙友:《被告人與被害人救濟性權利的沖突與平衡》,《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7年第6期 25、王選京:《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和救助問題研究》,安徽大學法學院2004年碩士論文 26、白嬰曦:《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研究》,復旦大學法學院2005年碩士論文 27、司坡森:《論國家補償》,中國政法大學博士2007年學位論文
(三)網址 1、http://www.sls.org.cn,《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湯嘯天 2、http://www.wenlun.com,《淺述刑事附帶民事損害賠償的執行》,龍波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法律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