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602mw"></sup><ul id="602mw"><center id="602mw"></center></ul>
    • <samp id="602mw"><pre id="602mw"></pre></samp>
      論文格式
      電氣工程 會計論文 金融論文 國際貿易 財務管理 人力資源 輕化工程 德語論文 工程管理 文化產業管理 信息計算科學 電氣自動化 歷史論文
      機械設計 電子通信 英語論文 物流論文 電子商務 法律論文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市場營銷 電視制片管理 材料科學工程 漢語言文學 免費獲取
      制藥工程 生物工程 包裝工程 模具設計 測控專業 工業工程 教育管理 行政管理 應用物理 電子信息工程 服裝設計工程 教育技術學 論文降重
      通信工程 電子機電 印刷工程 土木工程 交通工程 食品科學 藝術設計 新聞專業 信息管理 給水排水工程 化學工程工藝 推廣賺積分 付款方式
      • 首頁 |
      • 畢業論文 |
      • 論文格式 |
      • 個人簡歷 |
      • 工作總結 |
      • 入黨申請書 |
      • 求職信 |
      • 入團申請書 |
      • 工作計劃 |
      • 免費論文 |
      • 現成論文 |
      • 論文同學網 |
      搜索 高級搜索

      當前位置:論文格式網 -> 免費論文 -> 法律論文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本論文在法律論文欄目,由論文格式網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www.donglienglish.cn,更多論文,請點論文格式范文查看 論環境保護與可持繼發展
       原告:深圳市蛇口區環境監測站(簡稱監測站)
       被告:香港凱達企業有限公司(簡稱凱達公司)
       被告凱達公司于1981年9月,與深圳特區招商局簽訂協議,在蛇口工業區獨資建廠生產各種塑料玩具,投資1600萬美元,職工1200人,產品暢銷國際市場。1982年2月,該公司開始正式生產后,澆模車間產生惡臭和有毒氣體,未經處理,即向大氣排放,嗆人喉鼻,使人呼吸困難;同時,機器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使人煩躁。對此,附近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居民紛紛向監測站反映,要求政府嚴肅處理。
      <原告監測站根據群眾的強烈要求,從1983年5月初開始,多次督促被告對污染進行治理,并先后聘請廣州有關科研單位的專家、教授和技術人員到凱達公司多次進行勘測,提供治理方案,協助治理污染,但被告均未采納。1983年10月22日,原告向被告發出限期治理的通知。對此,被告仍未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理。在這種情況下,原告于同年12月27日,向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對上述噪聲和廢氣進行徹底治理,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并支付聘請環?萍既藛T前來勘測時的有關費用。
       被告答辯稱:1983年10月22日前,原告從未向我公司提供有關環境污染方面具有法律效力之科學鑒定資料和國家有關標準,卻指控我公司在生產中有噪聲和排放惡臭,使人困惑不解;要我公司耗費4萬美元安裝“過濾裝置”,更難以接受;原告限我們在1983年12月25日前將污染治理好,實在無法辦到,而且澆模車間已按限期停止生產!∩钲谑兄屑壢嗣穹ㄔ菏芾泶税负,經多方調查,查明:(一)噪聲問題:國家規定,企業的工人每個工作日接觸噪聲8小時,允許85分貝;工業集中區噪聲白天為65分貝。但是,凱達公司澆模車間工人每天工作均在8小時以上,其噪聲最大值為106分貝,最小值為91分貝;空氣機房白天發出的噪聲為87分貝,都大大超過國家標準。(二)排放廢氣問題:凱達公司澆模車間生產所用原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能,一直不向原告提供,經原告聘請科技人員到生產現場取樣,作光譜定性分析,才檢驗出原材料主要成份是聚氯乙烯加入大量的磷苯二甲酸二辛酯增塑劑,加熱成型時放出惡臭氣體。36臺澆模機產生的廢氣,未加處理,向大氣排放,造成空氣污染。1984年1月,訴訟開始后,被告才將增塑劑成份的外文資料交與原告,經翻譯后證明該增塑劑屬脂肪酸類的發臭團。
       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第六條規定:“一切企業、事業單位的選址、設計、建設和生產,都必須充分注意防止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在進行新建、改建和擴建工程時,必須提出對環境影響的報告書,經環境保護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審查批準后才能進行設計;其中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各項有害物質的排放必須遵守國家規定的標準。已經對環境造成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應當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制定規劃,積極治理!钡,被告在建廠、生產過程中,不僅沒有向環保部門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申報生產原材料的化學成份,而且要求環保部門提出惡臭根源和科學數據,是完全沒有道理的。當原告依法向被告提出限期治理污染后,被告雖于1983年12月24日停機生產,但從1984年1月3日到13日又開機生產,繼續排污。被告的以上行為都是違法的。 據此,1984年7月14日,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第六條、第十六條和第三十二條的規定,判決:一、被告對澆模車間的噪聲、惡臭,限于1984年10月31日前,按照國家規定標準全面治理。二、被告對原告依法提出的限期治理污染的通知,不僅不采取有效措施,積極進行治理,而且繼續生產、排污。對這種違法行為,處以2萬港元的罰款,上繳國庫。三、原告聘請有關科技人員,多次到被告工廠測試、勘驗所支出的費用人民幣810元,由被告負擔。四、本案訴訟費1740港元,由被告負擔。宣判后,被告服判。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于1985年8月17日第232次會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的規定,在總結審判經驗時,認為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在審理該案中,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判決正確,制止了污染環境的行為,保護了人民的健康
      [摘要]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與基礎是環境資料的可持續供應,是人類在環境資源可持續基礎上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可持續發展與環境法的關系研究是環境法研究的重大問題。盡管在這方面已經有了許多的研究成果,但現有研究多為“可持續發展+環境法”的研究模式,并未真正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與方法融入環境法理論、制度與機制。本文試從可持續發展的哲學思考出發,通過分析可持續發展對環境法的認識論與方法論意義,討論環境法的理論更新問題。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環境法.
      一、可持續發展發展問題已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成為時代的客觀要求。(一)可持續發展產生的背景?可持續發展源于發展理論,是發展理論在研究深度與廣度上的繼續與深化。早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不久,一些國家的學者與教授就開始研究發展問題,發展理論應運而生,各種觀點、各種流派紛紛登臺。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多數人認為:發展問題的實質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如何實現現代化的問題,發展理論研究、探討、總結和尋求在通往現代化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如發展目標、發展模式、發展途徑、發展方法、發展的優先領域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系等。從廣義上講,發展問題是全球性的共同問題,只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內容上的階段性的差異和發展模式上的不同選擇而已。從狹義上講,發展問題又是一個針對性很強的問題,它更主要的是針對發展中的國家和社會如何由落后的不發達狀態向先進的發達狀態的過渡和轉化,其研究的物件和范圍包括經濟、 科技、政治、社會、文化和教育諸多方面。(二)可持續發展的提出在二十世紀80年代初,聯合國針對當代人類面臨的三大挑戰:南北問題、裁軍與安全、環境與發展.人類社會在以往獲得經濟迅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從而嚴重地限制了人類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為此,必須改變傳統的發展方式,選擇一種全新的發展戰略,以保證社會發展的持續性。(三)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可持續發展本質上反映了生態文明的發展觀與實現觀。它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它要求在生態環境承受能力可以支撐的前提下,解決當代經濟社會與生態發展的協調關系。二是它要求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解決當代經濟發展與后代經濟發展的協調關系。三是它要求在不危害全人類整體經濟發展的前提下,解決當代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以及各國內部各地區和各種經濟發展的協調關系,從而真正把現代經濟發展建立在節約資源、增強環境支撐能力、生態良性回圈的基礎之上,使人類經濟活動和發展行為保持在地球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和極限之內,確保非持續發展向可持續發展轉變,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3].2002年8月26日到9月4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包括104個國家元首和192個國家的代表圍繞健康、生物多樣性、農業、水、能源等主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通過了《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執行計劃》、《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承諾》等文件,明確了全球未來10-20年人類拯救地球、保護環境、消除貧困、促進繁榮的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行動藍圖,它是國際社會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積極努力的最新結晶,必將對未來的環境與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南非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是繼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之后的又一次盛會,標志著全球的可持續發展由共同的未來走向共同的行動。二、可持續發展觀??主客體關系的重構.在哲學意義上,可持續發展觀是一種新的認識論,這種認識論為我們重構主客體關系提供了廣闊的視野。人的認識活動始終是以自然為物件的,主客二分法源遠流長?沙掷m發展觀的提出,拓展了主客體關系的認識。在一定意義上講,主客體關系的重構,既是可持續發展賴以實現的前提,又是可持續發展趨同的目標[(一)主客體關系的時空有經濟學家對人類的過去作出了栩栩如生的描述:“一個獵人露宿在大平原上,一堆小小的篝火給他帶來了閃爍不定的光明和時斷時續的溫暖。一縷輕煙融入浩瀚晴朗的夜空。第二天,獵人起身離去,身后留下灰燼、殘羹剩飯和他的糞便。走出10步之遙,這些就從他的視線和嗅覺中消失了,……他向著地平線繼續前進,去尋找新的獵物。”在這樣的情形下,人們無需為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也無需考慮自己行為后果對未來和對他人的影響。在一個充滿無限機會的社會里,任何一種可能的選擇都不會排斥對其他機會的占有?梢,人們在沒有生態觀念的情況下,各種客體都是單獨的、隨機的反映在主觀認識中的,資源有限、自然相關以及生態平衡等自然規律沒有也不可能納入人的認識視野。在生產力水平不高,人類對于自然的利用能力有限的時候,自然界對人類的局部報復也被人類以逃避的方式而忽視了。此時,人們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開放式的、單項的、局部的關系。人們對主客體關系的理解也難免出現簡單化、片面化。全球性危機在于以自然的主人自居,以為自己可以對自然隨心所欲、頤指氣使。隨著人口的增加、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對于自然的開發利用達到空前規模,自然規律對于人類活動的種種報復性回應使人類無從逃避,全球性的生態危機迫使人類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沙掷m發展觀的建立,為形成主客體系統中的反饋調節機制提供了認識論基礎?沙掷m發展觀認為:人類發展之所以出現問題,是在狹隘的時空觀念下,將主體與客體的關系片面的理解為單向的、線性關系而造成的。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新的時空觀念,構建主體對客體的雙向互動的、非線性的關系.
       一方面,人類發展史表明,不同的發展時期呈現出不同的時空觀?形成鮮明的思維方式是十分正常的。在農業時代,人們生活于十分封閉且相對狹小的空間之中,生存環境迫使他只能以自身為參照,形成面向過去的思維方式;在工業時代,人們的生活空間有了相當規模的擴展,新大陸的發現、工業革命的興起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將世界連接成為一個整體,廣泛的橫向交往關系,使人們有可能尋求共時態的外在參照系,形成面向現實的思維方式;到了現代,資訊社會與知識經濟使得創造成為動力與源泉,創造要求人們把握?選擇面向未來,“今天人類正根據自己的認識走上與自己的未來建立聯?的道路。另一方面,當今人類所面臨的嚴重的環境問題告誡我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一旦形成不可逆轉,自然規律沒有給人類留下試錯的機會。如果人類不想自我毀滅,就必須建立面向未來的前瞻性和預警性反饋機制,及時糾正錯誤,避免環境危機的進一步擴大,保證人類社會健康穩定的發展。由此可見,代際公平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重新確立了主客體關系的時間結構,在主體對客體的建構中引入了時間參數和時間變數,從而實現了主客體關系在時間向度上的延伸?沙掷m發展觀正是在這樣一種認識的基礎上,以未來思維方式思考人與自然的歷史,思考人類發展與環境資源的未來關系,在微觀層面注重代際公平的體現,在宏觀層面注重發展目標的未來可能性?臻g維度的拓展:在可持續發展觀下,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發展,非單一的、孤立的和絕對的,發展更不是單純的經濟發展。而是在深刻分析世界范圍內的兩種不同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針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不同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特別強調公平的發展觀,從而建立起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橫向互動關系,拓展了主客體關系的空間維度.一方面,傳統“世界經濟秩序”的形成充滿了侵略、殖民的血腥,是弱肉強食的結果,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能動與受動外在對立的“中心邊緣”結構。主客體關系的錯位十分明顯:一方面是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中,形成了發達國家事實上居于主體地位,發展中國家成為發達國家經濟掠奪、政治侵略的物件的不和諧關系。據統計,占世界總人口20%的富人擁有世界總收入的83%,占世界人口20%的貧窮者占世界總收入的1.4%.另一方面,發達國家的發展是建立在對全球環境資源的掠奪和濫用基礎之上的,發展中國家的資源成為了發達國家肆意的物件,發達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大量轉移污染和破壞。據統計,一個美國人維持生存所消耗的資源相當于一百個非洲人。正是由于主客體關系的嚴重錯位帶來了南北對立、貧富分化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破壞,世界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出現了空前的不平衡,世界局勢急劇動蕩使人們日益認識到,發展中國家如不能盡快擺脫貧窮落后,終將會限制發達國家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在解決環境、資源、生態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上尤其如此。如何認識發達國家的發展過度與不發達國家的發展不足的前提與基礎是對兩類國家關系的重新認識,而這種認識必須建立在兩類國家的主體地位平等、聯?與溝通充分的基礎上。因此,可持續發展觀從建立橫向聯?的角度,將實現經濟與自然資源占有和分配的公平作為一項最基本的原則肯定下來。因此,公平的對待全人類以及公平的分配和占有自然資源是可持續發展的應有之意,可持續發展觀把實現經濟與自然資源的占有和分配的公平作為一個重要原則理所當然。另一方面,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使人類終于認識到了自然的整體相關性,過去那種樣通過轉嫁污染和破壞來擺脫危機的方式不過是掩耳盜鈴。遠端大氣污染、全球性的酸雨、溫室效應、全球性氣候變化等現代環境問題表明,地球是一個整體,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條件也是一個整體,任何主體都不可能逃避對自己行為及其后果負責,也不可能逃避受到實踐后果負面效應的懲罰。因此,客體對于主體的反饋制約不僅存在,而且是主體必須高度重視和認真對待的。由此,無論是世界新經濟秩序的建立還是南北對話的實現,環境、資源、生態問題的解決都成為核心與焦點?沙掷m發展觀正是從建立主體的平等的橫向聯系以及主客體反饋機制兩個方面來拓展發展的空間維度。其公平發展觀是對主客體關系的一種新認識,它不僅要求公平的對待所有主體,而且要求在主體間公平的分配環境資源,同時還要求從整體相關性的角度認識自然規律、遵循自然規律,從而極大的拓展了主客體關系的空間維度。(二)主客體關系的積極互動哲學上的主客體關系表現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這兩者又互為仲介,共同構成人的現實存在基礎。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同人與人的關系之間存在著非建設性的消極互動,從而使得社會的持續發展遇到了根本阻礙?沙掷m發展觀要求擺脫這種消極的互動,重新建立一種積極互動的關系.
       1、人與自然本真關系的歸考察人類歷史可以發現,自我中心化是人類早期發展的重要特徵。主體的力量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日益凸現,人類既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知識體系,又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技術體系。這兩個體系影響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其核心論點就是征服自然、主宰自然,擺脫自然對人的奴役。這種體系發展的結果具體體現為兩個方面:第一,自然是人類生命之源。人與自然存在天然的依賴關系,離開了自然界便無所謂人。第二,自然是人類價之源。無論是在自身之外創造價值,還是實現自身價值,人類都必須以自然界作為物件或者手段。因此,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內在的,目的性的;不是外在的,因果性的。自然界與人一樣,把奮力求生作為自己的本質。2.“人-自然-人”關系的形成與轉換可持續發展要求重視自然對于人類的價值,目的在于真正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人的關系兩個方面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實現“人-自然-人”的雙重和諧與良性互動,以徹底改變目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雙重對立的不和諧局面。一方面,就技術和經濟理性而言,所謂的人類文明不過是人類調節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手段的進步與豐富。?峦ㄟ^知識考古學和權力系譜學的研究,所揭示的知識與權力之間的同構關系值得我們深思。“今天,技術上的合理性,就是統治上的合理性本身!绷硪环矫,就人性而言,人來源于自然這樣一個不可更改的事實表明人必須具有生物的與社會的雙重屬性,人首先是“生物的人”而后才可能成為“社會的人”。因為傳統的發展觀是一種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它以絕對的人類中心主義為價值取向,以人對自然的統治為指導思想,以反自然為主要特徵,構筑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模式。在不考慮人的生物性需要的情況下,將經濟利益追求作為人的唯一目標,盲目的認為自然資源是無限的,可以不受限制和無償的使用;自然界的納污能力是無限的,可以隨意排放。于是,只要是經濟上有利的,便可以無限制地作用于自然和改變自然,拼命地向自然索取,不斷加劇人與自然的沖突和對立,直至出現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其實,環境問題的出現,是人性被簡單化為社會性以后的人與人關系的發展所必然產生的,是它的不可避免的直接后果。如果不將人與自然的關系植于人與人的關系之中,以自然規律限制人類的貪欲,也不可能真正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人與人的對立也是人與自然對立的基本原因。
      在當代,人與自然關系的變化,環境與生態的危機,已不僅是一個狹義的經濟或技術問題,而是廣泛涉及國際政治、經濟、貿易和文化的問題,是涉及不同利益集體之間以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重大問題。人與自然關系的優化,則反過來促進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調適。因為隨著人類自然生存空間的拓展,許多社會矛盾也將喪失賴以存在的前提。因此,人對自然的霸權態度的解除,也會有助于實現國際沖突和社會矛盾的緩解。在這個意義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已經繼續為人們調適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矛盾,打開了現實的途徑。由以上分析不難看出,人與人的關系與人與自然的關系密不可分,對于理性異化的揚棄,僅僅實施對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調整是不夠的,還必須實現理性與價值的有效整合。在這種整合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的一個重要變數,且不可剔除;反之亦然。這是現代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才意識到的問題,也是生態倫理、環境道德得以產生的緣由。而生態倫理或環境道德的產生又為實現理性與價值的整合提供了前提及操作模式就此而言,可持續發展觀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同人與人的關系的雙重和諧與良性互動提供了契機。盡管由于種種原因,在目前徹底解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還不具備充分條件。但在現實情況下,有可能爭取實現相對解決的方案。如可持續發展所提出的在全球范圍內就環境與發展而達成廣泛的合作,就在打破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屏障方面邁出了可喜的步伐。《21世紀議程》更是將共同性作為一個重要的原則,明確指出實施可持續發展需要不同國家超越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差異,采取聯合的共同行動。這一原則為人們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奠定了必要前提。


      相關論文
      上一篇:婚姻自由原則與未婚同居現象 下一篇:湖南社會保障與法制建設初探
      Tags: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 重要性 【收藏】 【返回頂部】
      人力資源論文
      金融論文
      會計論文
      財務論文
      法律論文
      物流論文
      工商管理論文
      其他論文
      保險學免費論文
      財政學免費論文
      工程管理免費論文
      經濟學免費論文
      市場營銷免費論文
      投資學免費論文
      信息管理免費論文
      行政管理免費論文
      財務會計論文格式
      數學教育論文格式
      數學與應用數學論文
      物流論文格式范文
      財務管理論文格式
      營銷論文格式范文
      人力資源論文格式
      電子商務畢業論文
      法律專業畢業論文
      工商管理畢業論文
      漢語言文學論文
      計算機畢業論文
      教育管理畢業論文
      現代教育技術論文
      小學教育畢業論文
      心理學畢業論文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
      中文系文學論文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計算機論文
      推薦文章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法律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

      Copyright@ 2010-2018 LWGSW.com 論文格式網 版權所有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

      论文格式网: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 <strike id="suwga"><rt id="suwga"></rt></strike>
    • <ul id="suwga"></ul>
    • <kbd id="suwga"></k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