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是事物自身區別于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事物的質是在一事物和他事物發生聯系時,通過屬性表現出來的。它是由事物內部矛盾的特殊性決定的,它是統一的多方面的;在不同關系上,同質事物所表現的屬性是可變的,相對的。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水平,以及事物構成成分在空間上的排列順序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 吾以為事物之量乃事物構成組成成分才是最重要的,而這種構成成分最能決定事物之質變。 正因為如此,我認為量變與質變規律有一十分重要之缺陷,即表述不正確。吾以為唯有不同物質構成或不同事物之量的增加方能引起質變。而且凡有不同組分之事物的量之增加,其至一定程度時必定引起質變。反之,單純的數量增減,永遠不可能引起質變。 吾以為量變不一定引起質變,而質變也不一定引起量變。由量變到質變其中有一必不可少的要件乃是不同組分之量和一定的空間排列順序,其中最重要的是前者。即量的積累乃指不同組分即不同事物的量的積累,而且量的積累要有一定的規律性。而不是雜亂無章的堆積。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工作和研究過程中,不但要注意擴大知識面,擴大不同知識的積累,而且要注重這種量的空間排列順序;只有當這種不同組分的量有一定順序的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才可能發生我們所預期或期望的質變。而且質變有叁種可能一是變好,二是變壞;還有一種則是僅有量變而沒有質變。之所以會有此三種不同情況,吾以為主要是由于量的積累時其組分和空間排列順序不同使然;所以科學研究工作者之重要任務之一,便是研究找到這種量的空間排列順序和哪些不同組分的事物組合最為合理。以達到我們所期望的質變。
例如,一個人可以認識很多字,但至少有三種可能:一是不會寫文章;二是會寫糟糕的文章;三是能寫優美的文章。同樣的量之所以會有三種結果,究根溯源乃思維空間排列組合規律掌握不同所致;這就是為什么世界上科學家,智者如此之少之故;量變易而質變難!學習勤奮刻苦者有的是,然而達到造詣高深者卻少得可憐!根本原因即在于沒有掌握不同質的量和其空間排列順序。 似乎可以得出如下推論:事物并非總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發展;而可能有三種情形:一是變低級;二是基本不變;三是變高級。 生物進化論表明:正由于質量互變存在著三種情形,所以有的物種一直朝著進步的方向進化(人類);有的物種亙古未變(地衣、藻類);有的物種則向相反方向變而在地球上消失;進一步推論可知:外界因素即各種外部條件對質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例如,現代世界上許多物種一個個地滅絕;并非由于其本身質變而滅亡;即并非由于其內因變化。而是人類對環境的巨大影響和破壞,環境污染所致。外界環境的巨大變化導致其滅亡。此外,質變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由人類的意志加以控制。猿在當今條件下不再有可能進化為人,其根源在于人類控制了外部條件。 質變需要有不同組分之量的積累。而相同組分之量的增加無論如何不可能引起質變。共產主義國家皆實行一黨專政,是造成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落后,政治僵化的根源,因為其違背了質量互變規律。 全民統一思想,是災難而非好事。由于統一,變得單調變得呆板,缺乏活力更缺乏創造力。應當提倡思想自由,政治思想更應絕對自由。在平等條件下各種思想通過爭辯交流爭論,優勝劣汰,才符合客觀自然規律。而統一思想之舉帶來的災難我們還記憶猶新。文革時代,全民成了只會喊萬歲的順民愚民。思想絕對統一,但它靠的是高壓,而非理性。一旦一個國家人民不敢講真話,沒有自由思想這個國家肯定沒有前途,而且危機必然四伏。若人人皆國事莫談,安于小家庭的安樂,國家就十分危險了。 根據環境科學原理,環境中的要素越多,其環境自凈能力越強,而且呈等比級數增長,環境中的因素的數量與此種自凈能力成正比。環境生態平衡原理同樣適用于社會生態平衡。既然社會是由各階層人民組成,存在著千差萬別的人,那么當然各社會階層都應當有其代表參政。事實證明,單一政治力量一統天下的政體,遺害無窮。原因在于沒有與執政黨抗衡的政治力量,使社會生態嚴重不平衡。因此這種社會缺乏自我調節能力,一有風吹草動就容易引起社會動亂,進而引起社會災難。(完)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法律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