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日益普及,計算機犯罪也日益猖獗,對社會造成的危害也越來越嚴重。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97《刑法》首次對計算機犯罪作出了規定。文中筆者對計算機犯罪的概念進行了探討,分析了計算機犯罪的犯罪構成要件,對刑法有關計算機犯罪的規定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完善意見以及計算機犯罪的社會預防和對策。 [關鍵詞]計算機犯罪 立法缺陷 立法完善 自第一臺計算機誕生到現在短短的50年左右的時間,計算機已成為當今世界的核心技術。無論在我國還是在世界上其它國家,信息和電子通訊技術在各種高技術中最普及、影響最大。計算機和基于計算機的信息通訊技術代表著高效率、代表著社會進步已成為世界各國大多數生產企業、商業、運輸業、政府、軍隊、醫療保健業、教育科研以至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正如英國促進科學協會主席尤因爵士1932年曾說過的那樣,“工程師的才能已經被嚴重濫用而且以后還可能被濫用。就某些才能而論,既存在眼前的負擔,也存在潛在的悲劇。人類在道德上,對這樣巨大的恩賜是沒有準備的。在道德緩慢演進的過程中,人類還不能適應這種恩賜所帶來的巨大責任。在人類還不知道怎樣來支配自己的時候,他們已經被授予支配大自然的力量!蹦壳,利用高技術和高智慧實施的智能犯罪日益猖獗,特別是計算機犯罪已成為現代社會人民普遍關注的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它對社會造成的危害也越來越嚴重,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
一、計算機犯罪概念、特點及犯罪構成要件的分析 。ㄒ唬┯嬎銠C犯罪的概念 計算機犯罪與計算機技術密切相關。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在社會應用領域也隨之急劇擴大。計算機犯罪的類型和領域也不斷地增加和擴展,從而使“計算機犯罪”這一術語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獲得新的涵義。因此在學術研究上關于計算機犯罪迄今為止尚無統一的定義(大致說來,計算機犯罪概念可歸為五種:相關說、濫用說、工具說、工具對象說和信息對象說)。 結合刑法條文的有關規定和我國計算機犯罪的實際情況,我認為計算機犯罪的概念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計算機犯罪是指行為人故意直接對計算機實施侵入或破壞,或者利用計算機實施有關金融詐騙、盜竊、貪污、挪用公款、竊取國家秘密或其它犯罪行為的總稱;狹義的計算機犯罪僅指行為人違反國家規定,故意侵入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等計算機信息系統,或者利用各種技術手段對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功能及有關數據、應用程序等進行破壞、制作、傳播計算機病毒,影響計算機系統正常運行且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 。ǘ┯嬎銠C犯罪的特點分析 1、作案手段智能化、隱蔽性強 大多數的計算機犯罪,都是行為人經過狡詐而周密的安排,運用計算機專業知識,所從事的智力犯罪行為。進行這種犯罪行為時,犯罪分子只需要向計算機輸入錯誤指令,篡改軟件程序,作案時間短且對計算機硬件和信息載體不會造成任何損害,作案不留痕跡,使一般人很難覺察到計算機內部軟件上發生的變化。 另外,有些計算機犯罪,經過一段時間之后,犯罪行為才能發生作用而達犯罪目的。如計算機“邏輯炸彈”,行為人可設計犯罪程序在數月甚至數年后才發生破壞作用。也就是行為時與結果時是分離的,這對作案人起了一定的掩護作用,使計算機犯罪手段更趨向于隱蔽。 2、犯罪侵害的目標較集中 就國內已經破獲的計算機犯罪案件來看,作案人主要是為了非法占有財富和蓄意報復,因而目標主要集中在金融、證券、電信、大型公司等重要經濟部門和單位,其中以金融、證券等部門尤為突出。 3、偵查取證困難,破案難度大,存在較高的犯罪黑數 計算機犯罪黑數相當高。據統計,99%的計算機犯罪不能被人們發現。另外,在受理的這類案件中,偵查工作和犯罪證據的采集相當困難。 4、犯罪后果嚴重,社會危害性大 國際計算機安全專家認為,計算機犯罪社會危害性的大小,取決于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社會作用,取決于社會資產計算機化的程度和計算機普及應用的程度,其作用越大,計算機犯罪的社會危害性也越來越大。 。ㄈ┯嬎銠C犯罪的犯罪構成要件 1、犯罪主體 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計算機犯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從計算機犯罪的具體表現來看,犯罪主體具有多樣性,各種年齡、各種職業的人都可以進行計算機犯罪。一般來說,進行計算機犯罪的主體必須是具有一定計算機知識水平的行為人,而且這種水平還比較高,至少在一般人之上。 2、犯罪主觀方面 犯罪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自己的危害行為及其危害社會的結果所抱的心理態度,它包括罪過(即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過失)以及犯罪的目的和動機這幾種因素。 從犯罪的一般要件來看,任何犯罪都必須存在故意或者過失,如果行為人在主觀上沒有故意或者過失,那么其行為就不能構成犯罪。計算機犯罪中的故意表現在行為人明知其行為會造成對計算機系統內部信息的危害破壞,但是他由于各種動機而希望或是放任這種危害后果的發生。計算機犯罪中的過失則表現為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行為可能會發生破壞系統數據的后果,但是由于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是行為人已經預見到這種后果但輕信能夠避免這種后果而導致系統數據的破壞。
3、犯罪客體方面 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的,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從犯罪客體來說,計算機犯罪侵犯的是復雜客體,這就是說計算機犯罪是對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直接客體進行侵害的行為。非法侵入計算機系統犯罪一方面侵害了計算機系統所有人的權益,另一方面則對國家的計算機信息管理秩序造成了破壞,同時還有可能對受害的計算機系統當中數據所涉及的第三人的權益造成危害。這也是計算機犯罪在理論上比較復雜的原因之一。 4.、犯罪客觀方面 犯罪客觀方面是刑法所規定的、說明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造成侵害的客觀外在事實特征。在計算機犯罪中,絕大多數危害行為都是作為,即行為通過完成一定的行為,從而使得危害后果發生。還有一部分是不作為,構成計算機犯罪的不作為是指由于種種原因,行為人擔負有排除計算機系統危險的義務,但行為人拒不履行這種義務的行為。例如由于意外,行為人編制的程序出現錯誤,對計算機系統內部數據造成威脅,但行為人對此放任不管,不采取任何補救和預防措施,導致危害后果的發生,這種行為就是構成計算機犯罪的不作為。 二、對刑法有關條文(《刑法》285,286,287條及第17條第2款)的意見
有關計算機犯罪,我國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條、二百八十六條規定了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第二百八十七條規定利用計算機實施金融詐騙、盜竊罪等犯罪的,依照金融詐騙罪、盜竊罪定罪處罰。實踐表明,利用計算機、網絡實施詐騙、盜竊的犯罪行為不僅是將計算機網絡作為單純的犯罪工具,而常常具有對網絡安全、網絡秩序的破壞性行為。因此,其侵犯的犯罪客體多為復雜客體,即同時侵犯了被害人的財產權和國家對網絡的管理秩序,社會危害性比一般的財產犯罪要大得多。如果僅僅依照詐騙罪、盜竊罪定罪處罰,并不能準確反映這種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又如,盜用計算機的行為,目前處于立法空白狀態。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五條規定對竊用通信系統的行為可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關于盜竊罪的規定處罰,但該條并沒有包括竊用計算機的行為。 就如何認定犯罪數額方面,網絡盜竊也提出了新的問題,如犯罪嫌疑人張某盜竊他人賬號,又有償傳播給第三人使用,其本人的獲利額為5000元,但是使用人給被害人造成的損失達數十萬元。如何認定張某的盜竊數額和如何認定第三人的責任就成了一個難題。 計算機犯罪往往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因而應對其處以罰金等財產刑或者判處一定的資格刑,對此類犯罪處以罰金刑和資格刑是各國計算機犯罪立法的通例。而我國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條、第二百八十六條對計算機犯罪的處罰既沒有規定罰金刑,也沒有規定資格刑,從而影響了懲治該類犯罪的效果。 另外,根據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已滿十四歲不滿十六歲的人,只對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行為負刑事責任。從已有的計算機犯罪案例來看,進行計算機犯罪的,有相當一部分是少年兒童,絕大多數都未滿十六歲,這就對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如何對未成年人進行的計算機犯罪進行防治?就計算機犯罪而言,由于其主體的特殊性,只要能夠進行計算機犯罪,行為人的認知水平就具有相當的水平。因此即使是已滿十四歲未滿十六歲的人,只要能夠進行計算機犯罪就證明他應該對計算機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有一定的預見,他們進行計算機犯罪所造成的社會危害性也相當大。所以筆者認為,這些人進行計算機犯罪,造成嚴重后果的應該負刑事責任。 三、計算機犯罪的社會防范和對策 高技術在現代社會被認為是國家競爭力的標志,經濟發展的源泉,也是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可以說,當代的許多社會問題,特別是一些關系到人類生存發展的重大社會問題的解決,都有賴于高技術的突破!奔s翰?奈斯比特在《大趨勢》中甚至認為,“計算機將摧毀政治領域的金字塔。有了計算機的幫助,我們可以用平行聯系的方法重新設計我們的組織結構!焙捅R梭把科學技術看作道德淪喪、奢侈腐敗的主要原因是片面的一樣,認為“科學技術發展會推動社會民主的擴大,道德水準的提高”的看法也是片面的。技術在本質上反映著人對自然的能動關系,人對自然界有目的性的變革。正如巴里瓊斯所說的,“每一項技術的變革,對于提高或降低生活質量,都具有同等的能力。這要看怎樣應用技術變革而定! 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是作為一種外在的力量自動地推動社會進步,因此科學技術進步并不自發導致社會生活合理化。人們常說“科學技術是雙刃劍”,它的含義應該是,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在目的不同的人手中,科學技術有不同的作用,或者是,科學技術對于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價值。重要的問題是研究在什么社會條件下(包括政治、經濟、法律、道德、教育、管理體制等等)科學技術才能真正推動政治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馬克思、恩格斯說:“蔑視社會秩序的最明顯極端的表現就是犯罪!备呒夹g犯罪不能歸咎于高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它不是一種孤立的社會現象,其產生有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原因。它往往由政治、經濟、技術、管理體制以及文化教育中的種種問題促成。因此,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必要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針對計算機犯罪的特點從各方面加強社會控制。 1、健全人事管理、嚴格規章制度、減少作案可能。有關專家的研究表明,典型的計算機犯罪是那些被認為忠實、可信任的雇員,他們不一定有很高明的專業技術,但是能發現和利用計算機或監控系統中的一些弱點。能利用高技術進行犯罪的人絕大多數是能從事或接近這些工作的人,因此人事管理是防范這類犯罪的重要環節。我們在反對極左路線把所有的專家學者、技術人員打成反動的資產階級學術權威、批判“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同時,不能走向另一極端,對從事高技術的人員盲目迷信、不管不問,而是應該對他們進行必要的審查、考核、教育和培訓。在管理中要分工明確,嚴格規章制度,形成必要的監督制約機制。 2、改進技術、堵塞漏洞、控制誘發犯罪。與計算機有關的安全防護措施需要不斷完善。它們包括對有關系統的物理和技術安全防范,例如,加設電磁屏蔽、加強機房管理等;在信息的輸入、處理、存貯、輸出過程中完善加密技術,開發各種加密軟件和更可靠的密鑰;在通訊過程中加設口令、用戶鑒別和終端鑒別等。另外象在各種磁卡的制作中注意保證圖案的唯一性和密碼的不可更改性等等。 3、完善有關的監察懲治法律,使案犯得到相應的懲罰。任何安全防范的技術措施都會有不足之處,因此國家必須通過立法對高技術犯罪實施社會控制以減少犯罪條件、打擊犯罪分子。自1978年美國佛羅里達州計算機犯罪法問世以來,世界上已有幾十個國家先后制定了有關計算機安全方面的法律。然而由于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新的問題層出不窮,有關的立法也應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各國要根據具體情況不斷完善有關法律法規。例如,隨著互聯網絡中黃毒危害日趨嚴重,各國應擬定有關法律加以控制。我國近年來相繼通過了一些法律以保護計算機知識產權,但目前尚無專門懲治計算機犯罪的立法,也沒有專門的機構負責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監察和犯罪偵破。對有些涉及不同部門的案件,公安、檢察、司法、工商、稅務都一起管,又都管不好。因此我國要盡快制定有關的法律、法規,加強掌握高技術的專業監察隊伍的建設。 4、重視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教育,消除不良文化刺激。從目前的情況看,無論是技術防范還是法律制裁都很難根本控制高技術犯罪,因為促使這類犯罪的誘惑很大:好玩、刺激、富于挑戰性而又有利可圖。唯一真正有幫助的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彪S著社會的發展,年青一代將越來越多地掌握高技術走上社會。然而科學知識、專業技術的教育不能代替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教育。我們的學校、家庭和社會在重視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要重視政治思想、道德和法制方面的教育,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 總之,科學技術與社會是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面對日益嚴重的計算機犯罪現象,我們既不能像技術悲觀主義者那樣譴責科學技術并主張限制科學技術的發展,也不能盲目樂觀地認為發展了科學技術就能自動地解決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問題?茖W技術水平的提高不等于道德水準的普遍提高,掌握高技術不等同于人的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裝備了高技術的設備并不必然提高效率和功能,相反,如果管理和教育不當,反而會帶來更大的損失。高技術的發展要求生產關系、規章制度、法制法規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有相應的變革,只有這樣高技術的發展才能真正造福于人類而不至于危害社會。 參考文獻: 〖1〗吳錫軍、何國平編著:《高技術》,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第82頁。 〖2〗巴里瓊斯著,朱德銘、劉福賢譯:《醒來吧,沉睡的人們》,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第344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6頁。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法律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