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中誠信缺失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 [摘 要]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普及和迅速發展,作為一種虛擬經濟產物的電子商務也正在悄然興起。然而因電子商務可以互不謀面方便快捷的進行交易行為,導致詐騙、違約現象層出不窮,交易中存在大量缺失誠信現象。本文將簡單分析這種誠信缺失問題的出現原因,以及如何減少和杜絕誠信缺失,營造健康的交易環境,促進電子商務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電子商務 網上購物 誠信體系 風險意識
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是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遠程通信技術,實現整個商務(買賣)過程中的電子化、數字化和網絡化。人們不再是面對面的、看著實實在在的貨物、靠紙介質單據(包括現金)進行買賣交易。而是通過網絡,通過網上琳瑯滿目的商品信息、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統和方便安全的資金結算系統進行交易(買賣)。 電子商務相對于傳統商務有著其強大的優點: 1、更廣闊的環境:人們不受時間的限制,不受空間的限制,不受傳統購物的諸多限制,可以隨時隨地在網上交易。 2、更廣闊的市場:在網上這個世界將會變得很小,一個商家可以面對全球的消費者,而一個消費者可以在全球的任何一家商家購物。 3、更快速的流通和低廉的價格:電子商務減少了商品流通的中間環節,節省了大量的開支,從而也大大降低了商品流通和交易的成本。 4、更符合時代的要求:如今人們越來越追求時尚、講究個性,注重購物的環境,網上購物,更能體現個性化的購物過程。 正是有著這些突出優點,使得電子商務短短幾十年內得以迅猛發展。然而,伴隨著這些繁榮現象背后,也存在大量不誠信的現象出現。 一、國內電子商務誠信問題現狀 據CNNIC發布的《互聯網發展及誠信狀況熱點數據》顯示:35.2%網民對目前的互聯網誠信狀況感到不滿。被調查網民中,從未被仿冒網站欺騙的不到10%;網民賬號及個人信息被盜改者占44.8%,誘因為“訪問假冒網上銀行、網上證券、電子商務等網站”的占16.8% 。有專家甚至表示,全國每年因各種失信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5000億元。誠信缺失主要表現在: 1、網絡詐騙 在現代網絡環境下,雖然我國已經開始努力建立網站備案和ICP經營許可制度,但還是存在諸多脫離監管的現象。這就給一些騙子提供了可趁之機,采用發布虛假商品消息,誘騙消費者,待消費者向其匯款后就逃之夭夭。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可信電子商務推進中心與北龍中網聯合對外發布的《2012年中國網站可信驗證行業發展報告》顯示,截止2012年6月底,31.8%有網絡購物經歷的網民本人曾在網購過程中直接碰到釣魚網站或詐騙網站,網購遇騙網民的規模達成6169萬。保守估算,每年因釣魚網站或詐騙網站給網民造成的損失不低于308億。 2、虛假宣傳 對商品虛假宣傳,在網上將商品吹的天花亂墜,以此來誤導消費者。但實際銷售的產品質量低劣,甚至是三無產品。而消費者購買此類商品后往往費時費力去投訴,而網站則不肯承擔責任。 3、物流和售后糟糕 承諾給消費者的送貨時間無法兌現,甚至到了時間都沒有開始發貨。影響消費者的使用計劃。很多網絡商店的壽命期很短,消費者購買了產品后,一旦出了問題,找不到原來的銷售商店,享受不到應有的售后服務。 4、隱私安全 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商家和網站必須對消費者的姓名和聯系方式等隱私資料有保密義務。但很多商業網站并不注重這些,甚至將客戶資料進行買賣。使得消費者成天受到垃圾短信和電話騷擾。 由于以上種種問題的存在,也嚴重打擊了消費者進行電子商務的信心,阻礙了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 二、電子商務誠信缺失問題分析 1、電子商務法律法規有待完善 目前,我國雖然已經頒布了《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互聯網管理暫行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等相關的法律規范。但是,有關電子商務的市場準入、認證體系、支付結算、電子發票、交易主體的行為規則以及電子支付安全、隱私權保護、商業合同認證、糾紛調解、網上打假等問題的解決還存在諸多需要修正補充的地方。 2、電子商務的虛擬性和不確定性 電子商務過程中,雙方可以在完全不見面的情況下達成交易整個過程。在虛擬的社會中,網絡主體表現不完整、不充分,人的自然的、社會的特性都被剝離了,剩下的只是代表交往對象的一個符號,甚至連這個“符號”也是不確定、不統一的。這給處在這種虛擬環境中的網絡主體提供了不誠信的溫床,從而導致網絡相互之間缺乏足夠的信任。 3、誠信基礎薄弱 我國的誠信基礎薄弱,導致電子商務的社會信任度低。應該看到,在我國信用評價和監管機制尚不健全的環境下,人們在交易過程中誠實守信的意識還很淡薄,因為人們的失信成本很低,或者說有時還不存在失信成本,這使得一部分人越來越不誠實、不守信。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消費者、人與人之間防范多于信任,勢必會干擾電子商務的正常交易,成為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心理障礙。 4、電子商務秩序尚未形成 作為一個新型的商務活動空間,網絡市場所具有的特征決定了一些傳統的經營準則在網絡市場中缺乏網民的認同,而一種能夠被網民普遍認同的具有廣泛約束力的網絡經濟秩序尚未形成,在此情況下,網絡市場中的商務交往必將處于缺乏規則約束的無序狀態,從而在不知不覺中違背了商務運作的誠信原則。 5、利益驅動。 透過撲朔迷離的網絡社會現象不難發現,誠信缺失背后隱藏著深刻的經濟根源。一些企業的經營者僅僅注重短期效益,抱著“撈一把就走”的心態從事電子商務經營,結果在商品質量、物流配送和服務承諾等方面很難讓人滿意。 三、營造和保護誠信電子商務對策 針對我國目前存在的這些大量不誠信現象,就必須對電子商務與企業的誠信體系加強建設。 1、完善電子商務的法律法規 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建立有前瞻性的電子商務經濟政策和法規,確立新型的電子商務的市場規則。同時針對網絡違法行為具有易實施、成本低廉、隱蔽性強和危害性廣等特點,在強化立法和執法的同時,嘗試建立一套如網上法院、網上仲裁、網絡公證等法律服務與保障體系,以更加方便和快捷的方式防止和打擊電子商務領域的非法經營和網絡違法違規行為。 2、積極推行互聯網身份證VIEID VIEID (Virtual identity electronic identification) 虛擬身份電子標識的普及是互聯網實名制的根本前提。VIEID是互聯網絡信息世界中標識用戶身份的工具,用于在網絡通訊中識別通訊各方的身份及表明我們的身份或某種資格。這樣就能將虛擬的網絡具體化,網絡上的行為不再僅僅是虛擬的行為。而是比較具體的雙方或多方活動,網絡行為具有比較好的可追溯性。對不誠信行為起到比較大的震懾作用。 3、加強道德和風險意識教育 我國一百多年前還是封建主義體制國家,雖然現在已經社會主義60多年,但是封建遺留思想還是普遍存在。一個民族的思想不可能那么快就能轉化過來的,我們必須認識和理解教育的任務艱巨。大力加強全民思想道德教育,并且要持之以恒。培養公民從小樹立做有誠信的人,增強不誠信的罪責感。對網絡消費者加強風險意識教育,做好電子商務風險宣傳,讓大家特別是剛剛接觸網絡的消費者能充分認識到目前電子商務中存在的不誠信現象。警示他們在電子商務整個過程中存在風險,增強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識。只要安全防范意識越強,不誠信存在的土壤就會越少。 4、建立健全中介服務機構 中介機構作為交易雙方的紐帶,主要具備分擔和降低信用風險,促進誠信經營的功能。為了增強電子商務的誠信經營,應專門針對電子商務的交易特點發展一些特定的中介服務機構。 5、建立電子商務征信評信制度 征信評信制度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表現為它最大限度的降低了電子商務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性,為建立公平交易的網絡市場環境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表現為它所特有的外部效應和社會效應,對電子商務主體形成了一種遠遠勝出倫理道德約束的剛性約束機制,促進電子商務的誠信經營。 6、健全電子商務物流體系 目前我國物流行業還正是大發展階段,要與國際接軌,積極推進新興的物聯網的建設。健全物流業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對不同客戶的不同商品提高細節上個性化的服務。建立物流服務監測體系,做到商品售前能了解客戶存貨量、客戶訪問頻率、售前咨詢內容等;售中能掌握訂貨時間、周期、延遲、信息跟蹤和反饋等;售后監測包括退貨處理、商品損壞賠償等。 電子商務在我國已經取得蓬勃發展,誠信的電子商務是發展的基石。誠信的建立建設需要政府、企業和個人多方的努力。希望我們共同努力,共同推廣電子商務發展的成功經驗,攜手改善電子商務發展環境,促進電子商務和諧、健康、持續、快速發展,共同建設中國電子商務和電子支付的美好明天。 參考文獻 [1]王剛:《從治理走向秩序:經濟轉型中的市場治理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 [2]唐魁玉:《網絡化的后果:日常生活與生產實踐的變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版 [3](美)大衛·伊斯利/喬恩·克萊因格伯格:《網絡 群體與市場:揭示高度互聯世界的行為原理與效應機制》,李曉明/王衛紅/楊韞利譯,2011年10月,第一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電子商務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