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4437
淺談地方政府對上市公司管理中的財政行為
[摘 要]財政補貼是政府干預管理上市公司的重要手段,促進當地企業的發展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性。出于地區間經濟資源的爭奪,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考慮,各地政府都在一定程度上動用自身的經濟資源對本地競爭性企業提供各種形式的財政補貼。世界各國都或多或少存在的這種現象,只是在我國更有普遍性。市場經濟環境下,政府對企業管理中的財政行為對企業的經營活動具有重要影響。我們可以從會計的角度對這種行為進行研究和評價,實現宏觀政策與微觀數據的銜接,開辟會計實證研究的新領域[ 劉芳主編《現代財政稅收》,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第3版2010年]。[關鍵詞] 地方政府 公司管理 競爭性企業 財政補貼 一般而言公司治理的主體應該有兩個,一個是宏觀治理主體即政府,一個是微觀治理主體即公司自身治理。政府角色也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政府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的職責作為股東直接參與公司治理;另一方面政府作用及其行為方式構成了公司治理外部環境(包括市場環境、法律環境等)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了解地方政府對上市公司管理中的財政行為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改革開放打破了傳統經濟體制下的單極權力結構,國家與社會關系發生劇烈變化,國家權力進行重新分配,部分中央政府權力向地方政府轉移,這一權力轉移過程深刻影響中國經濟社會變革。在權力重新分配過程中,使得地方政府的行政和經濟權力得以擴大,強化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權。地方政府具有了相當程度的經濟剩余分享權和控制權,不同層級的地方政府成為轄區內經濟的真正剩余索取者和控制者,地方經濟利益逐漸顯露,不再是完全貫徹中央政府行政命令的附屬組織。地方政府實質上成為區域經濟調控主體,充當準市場主體的角色,直接或間接介入地方的經濟活動[ 李萍主編《中國政府間財政關系圖解》,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第1版2006年第二章第一節]。陳曉、李靜在《地方政府財政行為在提升上市公司業績中的作用探析》中,在我國首次經驗性地研究了地方政府財政行為在提升公司業績中的作用,認為地方政府出于資源競爭的需要,在資本市場中積極參與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對上市公司進行了大面積的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不僅導致了地區間的稅務競爭現象,還極大地扭曲了會計信息。如果沒有地方財政的支持,近一半的已配股公司會喪失再融資能力。他們還發現國有股比例與行業無法解釋補貼收入。有文獻對同樣的問題也進行了研究,但是卻發現地方政府并沒有利用補貼收入進行盈余管理,并且國有股權比例對補貼收入有較顯著的正向影響。他的發現與陳曉、李靜幾乎完全相反。 出于種種地方利益的考慮,地方政府往往將促進轄區內的經濟發展作為行政目標,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展開經濟資源和利益的爭奪。一方面設立開發區,使用土地、稅收優惠等手段吸引外部資金,同時抑制資本外流,實施市場保護;另一方面對本地企業給予更多關注,扶植本地企業,提高其競爭力,使其獲得參與外部市場爭奪的優勢。地方政府不僅僅局限對效益較差公司進行政策扶持,而且也注重對一些效益相對較好公司加以重點扶持,力爭組建成大的企業集團。地方政府的這種支持往往以財政補貼的方式實現,甚至超越權限,強制迫使稅收、銀行等部門減稅免息,組織地方性資產重組,以到達扶植地方企業的目的。這一現象在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與現實性。 二、地方政府對上市公司管理中的財政扶持及其目的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公司治理的主體應該有兩個一個是外部治理主體即政府一個是內部治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財務會計論文格式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