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3907
從凈利潤看中國會計制度改革[摘 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國民經濟也日益走向了開放的世界。會計無論作為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作為一個信息系統,其存在與發展必須與所處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相適應。為了適應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會計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緩。本文首先論述了會計制度改革的原因,然后通過從利潤的角度來闡述中國會計制度的一些具體的變化,同時對其中某些變化對凈利潤產生的影響做了進一步的分析,這對我國會計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關鍵詞]會計制度 改革 經濟體制 會計制度是對商業交易和財務往來在賬簿中進行分類、登錄、歸總,并進行分析、核實和上報結果的制度。會計制度是進行會計工作所應遵循的規則、方法、程序的總稱。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是指是指國務院財政部門(即財政部)根據會計法制定的關于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以及會計工作管理的制度。 凈利潤(收益)是指在利潤總額中按規定交納了所得稅后公司的利潤留成,一般也稱為稅后利潤或凈收入。凈利潤的計算公式為:凈利潤=利潤總額×(1-所得稅率)。凈利潤是一個企業經營的最終成果,它是衡量一個企業經營效益的主要指標。 正是因為凈利潤是一個企業乃至國家的效益情況的主要反映指標,因此研究會計制度的改革對凈利潤產生的影響顯得尤其重要。 中國會計制度改革的原因 隨著中國不斷步入到世界大國的行列,中國的經濟必須適應世界形勢的發展。為此,中國對很多國情體制進行了改革,會計是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重要一員,那么對于在這種大局勢的影響下,還有哪些重要的原因促使中國會計改革呢。下面從兩個方面論述了中國會計制度改革原因。 1、為了適應經濟體制的改革而推行企業會計制度的改革。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市場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明確,經濟體制改革進程的加速,我國在會計制度方面實施了以《企業會計準則》為主要內容的會計制度改革,實現我國會計制度從計劃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模式的轉變和過渡。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確立、資本市場的發展,適應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的進程,我國加快了會計制度國際化的進程,規范公司企業的會計核算行為,適應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的需要。 2、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內分步實施會計制度改革,實現傳統會計制度模式的轉換。我國的會計制度具有中國特色,在我國一直把會計工作作為財政經濟工作的基礎來認識,認為會計工作是服務于財政經濟工作的。由于傳統會計制度與傳統經濟體制之間的這種特殊關系,體制內會計制度的改革涉及到了傳統經濟體制的很多方面,改革的難度很大。因此,對于體制內會計制度的而改革,我國采用了漸進的方式進行改革。首先,對局部進行改革,以局部帶動全部從而做到到會計制度整體和全局進行改革。其次,根據經濟業務發展的實際,在傳統的會計制度中增加新經濟業務會計核算的內容。. 二、會計制度的三次改革 1、第一次會計制度改革 我國的第一次會計制度改革是1992-1993年,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企業財務通則》和分行業的企業財務會計制度,確立了六大會計要素和借貸記賬法的地位,樹立了資本的概念,使我國的會計核算制度向著國際化邁進了一步,實現了會計核算模式的轉換。 2、第二次會計制度改革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財務會計論文格式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