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4998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研究[摘要]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種交易手段或交易媒介,是在傳統的金融產品如貨幣、股票、債券等基本金融工具的基礎上派生而來的金融工具,是金融創新的產物,它所依賴的基礎包括利率、匯率、商品或股票的價格及其他指數,它所具有的衍生性、杠桿性等特性決定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價格波動大,不確定性大,風險高。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將其定義為“任何形成一個企業的(已確認或未確認的)金融產品并同時形成一個企業的(已確認或未確認的)金融負債或權益性工具的契約”,也就是說,其實質是一種面向未來的代表權利義務關系的合約,而價值則由契約所規定的標的衍生而得,由此也導致了對現有會計理論中會計概念、確認、計量基礎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影響。[關鍵詞]衍生金融工具 會計理論 影響 建議 一、衍生金融工具對現有會計理論的影響 衍生金融工具是在貨幣、票據、股票等基本金融工具的基礎上派生出的金融工具,是金融創新的產物。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并不具有價值,其價值是從原生金融工具的價值中衍生出來的,在相當程度上受制于相應的原生金融工具。如匯率變動影響外匯期貨的價格。衍生金融工具是以原生金融工具的價值為基礎,只要交納一定比例的押金或保證金,便可進行交易。市場參與者只需動用少量資金即可控制資金量巨大的交易合約,如期貨交易的保證金與期權交易中的期權費就是這種情況。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杠桿效應”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不確定性太大,與傳統的會計理論、會計確認等都不一致甚至與傳統的一些會計原則相違背,因此衍生金融工具對傳統的會計理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下面具體闡述衍生金融工具對會計要素、會計確認和會計計量的影響及措施。 首先,對會計要素的影響。在傳統的會計理論中資產的定義是指為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并且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負債是指為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資產和負債都立足過去的交易或事項,而衍生金融工具雖然在合約簽訂后,確實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權利或義務,并且在未來也會產生經濟利益或資源的流入或流出,但是這種權利或義務是否得到履行,在契約生效時并不能預料。這種交易或事項并非在過去發生,而是來自未來發生的交易或事項,同時金額又難以確定。因此,按照傳統的會計確認標準,衍生金融工具所帶來的權利或義務不應在確認范圍之內。但是,衍生金融工具在合約簽訂時,作為一項經濟業務,它的會計確認是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因此,要在資產負債表中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有關情況,就必須對現行會計理論中的“資產”、“負債”等會計要素進行重新界定。資產概念,不能再限定為過去的經濟業務,還應包括現在契約約定的在未來可直接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若不改造資產的概念,而將其列為負債,其本質屬性又使之有可能從或有負債轉化為現實負債,而這卻是現行負債概念所不能接受的。對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定義,應當繞開“過去的交易和事項”的約束,著眼于未來的經濟利益和損失,這樣將有效掃除定義金融資產和負債時所面臨的困惑。為避免衍生金融工具成為游離于表外的巨大風險項目,IASC提出了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概念:(1)金融資產:指下列資產:a、現金;b、從另一個企業收取現金或另一項金融資產的合同權利;c、在潛在有利的條件下,與另一個企業交換金融工具的合同權利;d、另一個企業的權益工具。(2)金融負債:指具有下列合同責任的負債:a、向另一個企業交付現金或另一項金融資產;b、在潛在不利的條件下,與另一個企業交換金融工具。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概念考慮了合同權利和合同義務,由此包含了面向未來的衍生金融工具。 其次,對會計確認的影響。現有會計理論采用權責發生制對與該資產或負債有關的全部風險和報酬實際已轉移給企業的價值進行計量,是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而衍生金融工具雖然能給持有者帶來利益的變動但只是一份代表權力和義務的契約,脫離了實物交易過程,獨立于實物交易之外。而且衍生金融工具標的物價格變化頻繁,金額大小取決于利率、匯率等變量或指數的變化,同時未來期間經濟利益和資源的流向在時間上和數量上都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因而用權責發生制原則也就難以確認。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再確認”和“終止確認”問題,也顯然與傳統會計模式的“一次性確認”相悖。因此,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將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確認分為初始確認和終止確認。在進行初始確認時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一是與資產或負債有關的所有風險在未來會導致經濟利益的流出或在未來導致經濟利益的流入,實質上已全部轉移給企業。二是企業所獲資產的成本或公允價值或預計負債的金額能可靠地加以計量。已進行初始確認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若在會計報表日其公允價值發生變化且變化能可靠計量時,有必要對其進行確認。對滿足下述條件的衍生金融工具應當終止確認:一是與資產或負債有關的所有風險和報酬,實質上已全部轉移給其他企業,且其所包含的成本或公允價值能可靠地計量。二是契約的基本權利或義務已得到履行、清償、撤銷或到期日自行作廢。 最后衍生金融工具對會計計量的影響。傳統的會計計量是建立在歷史成本基礎之上的,進行會計計量時只能依據已經發生的交易成本,而不是可能發生的交易成本,而且報表項目按照歷史成本入賬后,一般不得隨意調整賬面價值;而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活動從合約的簽訂到對沖,再到交割或換回原有資產,要經歷一個過程。在交易過程中,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場價格處于不斷變動的狀態,合約不經履行,成本就無法確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按歷史成本入賬(按照某一時點上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場價入賬),而且入賬價值保持不變,就不符合衍生金融工具價值變動的特征,違背了會計主體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原則,無法提供與決策相關的信息。衍生金融工具總是與金融市場緊密相連,其價值也往往隨市場行情的變化而不斷地變化。會計界認為,在目前的條件下,用“公允價值”雙方自愿的、用公平交易中交易資產或償債的金額來代替歷史成本,進而反映和監督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業務和事項,是較為合適的。用“公允價值”對衍生金融工具進行會計計量要分不同的階段來進行。對于初始確認的衍生金融工具,以契約生效時的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入賬;契約生效后的計量基礎又要根據企業管理當局的持有目的和意圖分別確定:一是若企業打算將金融工具長期持有或持有至到期日,原則上是按照初始確認的公允價值計量,無需處理其因公允價值變動而形成的損益。二是當企業是為了保值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時,則按報表日的公允價值或現行市價進行計量,因為公允價值或現行市價變動所形成的損益,在該損益得到確認時才計入損益表。三是若企業不打算長期持有至到期日,或者不是為保值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則按其在報表日的公允價值或現行市價進行計量,由于公允價值或者現行市價的變動而形成的損益則計入當期損益。二、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披露 會計披露的目的,是為了讓報表使用者及時、正確地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有關方面的信息,以便于作出正確的預測和決策。現有的財務報告體系并不能充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對此,可以改進現有財務報表結構,把按流動性分類改為按金融性和非金融性分類;或在原有資產負債表的基礎上,再編一張按金融、非金融分類的資產負債表。另外,還有一種改革思路,即新增一張“衍生金融工具明細表”,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類別、風險系數、公允價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財務會計論文格式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