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5376
[摘 要]本文對真實與公允原則在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中的應用進行了深入研究,并以BP公司財務報表中的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為里對此進行分析,最后對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現狀及未來的發展情況作了分析及評價。 [關鍵詞]衍生金融工具;真實與公允;BP公司 一、概述 衍生金融工具作為傳統金融工具的創新,在資本市場上得到廣泛的應用。自誕生之日起就有“雙刃劍”的效應。它的衍生性,杠桿性以及未來性的特點使企業更容易轉移交易的風險,同時,它也加劇了金融市場上的投機、套利行為,滋生了金融市場的泡抹。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許多因為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而帶來巨大虧損的案例,其中以“巴林銀行事件”最為著名這些事件的發生不僅引發了人們對金融監管的思考,同時,也給傳統的會計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和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都開始重新考慮關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計量及披露問題。即使在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今年來也發生了許多因為衍生金融工具而給企業和國家帶來重大損失的事例。比如,兩年前的“中航油”給國家帶來了巨大損失,還有最近的“國儲銅事件”,這些事件的發生說明了衍生金融工具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更為發達健全的資本市場,衍生金融工具必將在未來的資本市場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初在世界范圍內出現了金融自由化浪潮。在這個浪潮中,金融界創新了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以美國為例,每年出現的新的衍生金融工具不計其數,為資本市場增添了巨大的活力。如此之多的衍生金融工具創新,龐大的交易量使諸多企業暴露在這種“表外融資”的金融工具帶來的風險之中。衍生金融工具的產生以發達的金融市場為前提,它的存在會大大增加金融市場的泡沫;一方面有大量的企業運用衍生金融工具,另一方面企業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額急劇攀升,致使金融市場的波動足以使企業處于巨額虧損的風險之中;衍生金融工具的種類繁多,交易復雜。因此,對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監管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我國的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時候為了避免進出口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也開始從事商品期貨交易。1990年我國成立了第一個期貨市場———鄭州糧食批發市場。1991年和1992年又分別在深圳、蘇州和上海成立了三個期貨交易所。后來由于交易所發展混亂,1994年到1997年進入了整頓期,市場規模有所萎縮。中國的證券市場也有了十多年的歷史了,發展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現在,中國的資本市場的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了,中國的證券市場贏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衍生金融工具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品種,在未來中國經濟金融的大發展中必然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我國將于明年推出股票指數期貨,許多金融創新也將在隨后的不久推出。 我國發展起來的衍生金融工具大概有以下幾種:外匯期貨、互換與遠期、股票指數期貨、國債期貨、可轉換債券和認股權證等。目前僅存的少量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主要從事者是國內的金融機構。只有少數國內的大企業為規避外匯等方面的風險也委托銀行在國際市場上進行套期性的衍生交易。所以,目前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情況是:我國的金融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衍生金融工具的品種單一,政府對衍生金融工具發展還有諸多限制:雖然沒有具體的數字表明我國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額,但根據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程度可以推斷其水平要遠遠低于美國;除了部分金融機構外,企業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的渠道并不通暢。而且,我國目前極度缺乏精通衍生金融工具操作實務的人才,公司也非常缺乏相關方面的經驗,導致了我們國家的許多公司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運作比較失敗。 我國的金融市場和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的發展程度當然是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兩者面臨的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問題也是截然不同的。不過,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發達國家的會計準則對我們來說也有相當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國今年頒布的新準則就與國際會計準則非常接近了,其中的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本實現了接軌。 二、真實與公允原則在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中的應用 衍生金融工具表內確認還是表外披露是幾年前IASC和幾個發達國家的準則制定機構都極力要解決的難題。這主要是因為在決策有用觀下,準則的制定者希望能給報表信息提供更相關的信息。企業大量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表外披露無法揭示企業面臨的潛在風險,而這種風險已經大到足以使企業產生嚴重虧損甚至破產。所以,衍生金融工具進入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勢在必行。這里關鍵的因素有兩個:市場上足夠比例的企業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在企業的交易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并且這些交易是通過金融市場進行,是完全的市場行為。真實與公允在各個國家及機構制定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由始至終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采用公允價值計量還是混合模式計量是衍生金融工具計量的重點研究問題。FASB指出公允價值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關的計量屬性。美國有著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市場,最完善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制度,在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制定上也一直扮演著“先鋒隊”的角色。FASB認為采用“盯市”的方法即采用市場價格來追蹤衍生金融工具價值的變動可以更好的反映企業的價值,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相關的信息。這種方法同樣得到了IASC和ASB的推崇。IASC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公允價值是指熟悉情況并自愿的雙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礎上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結算的金額。”從這一定義中可以看出,公允價值的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它是熟悉情況的雙方在公平交易中形成的,所謂公平交易是指沒有關聯的各方在公開的市場上所進行的自愿交易。也正因為如此,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礎上的公允價值才能為市場上的大多數交易者所接受。用公允價值來衡量衍生金融工具具有較高的相關性。但是,鑒于我國資本市場并沒有完全開放,若由會計人員依據市場價格來確定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人為調節因素,結果的可靠性不能保證。 金融工具國際聯合工作組(JWG)在于2000年12月頒布的《準則草案和結論依據———金融工具及類似項目的會計處理》已經建議對金融工具全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然而這一規劃卻受到了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的反對,他們認為公允價值的主觀性太強。由于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具有非確定性、變動性(金額可變)和集合性(多種屬性的集合)。公允·123·公平性,而并未建立在時態觀的基礎上,它可以是歷史成本、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變現凈值和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公允價值的概念實質上已經嵌入了各種計量屬性,成為一種復合的計量屬性。其次,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差異的消除受到相關市場的發展程度和發展趨勢、金融監管的發展程度等因素的影響,而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是否可靠也受到資本市場的發達和完善程度、計價技術的開發和利用程度等外部條件的制約。 隨著理論界對公允價值研究的深入,人們對它的理論基礎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公允價值會計信息由于具有高度的相關性,越來越受到投資者和債權人的青睞。運用公允價值的關鍵就在于如何解決公允價值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公允價值會計方法的可操作性問題。隨著金融市場的日益成熟,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理財學對金融工具計量模型研究的日臻完善,現在的發達國家已經基本有能力解決這兩個關鍵問題。同時,IASC正在不遺余力地推行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模式。而英國的ASB在最近頒布的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中,則完全采用了國際會計準則,說明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在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中已經得到了完全的應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聲名卓著,但目前理論界與實務界對它還存在不少似是而非的模糊認識。不少學者認為,公允價值并非特指某一種計量屬性,而是一種復合型的會計計量屬性;也有的將所有非歷史成本的會計計量都解釋為公允價值計量。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歐美發達國家會計準則委員會均對公允價值給出了不同的定義,但都強調了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財務會計論文格式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