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之人物淺析
可是豫讓卻給自己劃了一道底線, 他不愿做一個“懷二心以事其君”的卑鄙小人, 他要做個讓“天下后世”那些“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感到羞愧的正人君子。天下——空間、后世——時間, 難得豫讓將復仇赴死之事思慮得如此闊大, 再聯系到他“漆身為厲, 吞炭為啞,行乞于市“的舉動, 直覺得豫讓是一位很有頭腦的行為藝術家, 對他來說行刺本身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的自殘肉體, 是他的拒絕和堅守。很難想象豫讓扮作乞丐會有接近趙襄子的機會, 當然也很難想象他埋伏在趙襄子“所當過之橋下“會有什么奇跡, 暴露是必然的, 這次“行刺”的結果又是未曾出手便成囚。在趙襄子眼里, 豫讓的執迷不悟有些不可理喻了, 所以他沒有再一次予以表揚, 而是不無嘲諷地提了起陳年舊事: 想當年范氏、中行氏可都是被智伯滅掉的, 你豫讓非但沒為他們報讎反而“委質”于仇人智伯, 現在為什么單單非要為智伯報仇? 豫讓卻認為: 范氏、中行氏眾人遇我, 我故眾人報之; 智伯國土遇我, 我故國士報之。這種為一人計的報恩報仇, 豈不可悲、可怕? 沒有白吃的午餐, 所謂“施恩”, 明擺著帶有目的性、功利性, 一方面是“施”, 一方面是“恩”, 施恩者在給予之前就已預算好了回報, 只是為了獲得加倍的償還。豫讓再次行刺的結果注定了要“失敗”, 且看他臨終前的慷慨陳辭: “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 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 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 臣固伏誅, 然顧固請君之衣而擊之, 焉以致報讎之意, 則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人是殺不了了, 于是退而求其次, 要殺人家的衣服, 且是“拔劍三躍而擊之”, 在這一刻, 行為藝術家豫讓的行為藝術達到高潮, 從形式上完成了他的“死士”之旅。即便這樣, 趙襄子還 “大義之”。豫讓他自殺了, 趙國志士還“皆為涕泣“。由此可見, 豫讓的行為藝術沒有確實達到了預期效果。要是拿到現在, 他的這一表演肯定沒有市場, 不光引人發笑, 還會有人罵他傻。 除此之外, 其他栩栩如生的人物, 在《史記》中比比皆是。如:信陵君。仁而下士, 勇于改過, 守信重義, 急人之難,“自迎侯生”,“從博徒賣漿者游”, 救趙存魏, 有力地抵抗了秦國的侵略, 振奮諸侯。李斯。年輕時在郡里當小吏, 見到廁所和倉中的老鼠由于處境不同, 生活境遇完全兩樣而引起無限感慨, 遂向荀卿學帝王之術, 希望日后出人頭地, 過上位高祿厚的生活。蕭何。力薦韓信, 又不計前嫌舉薦曹參接替自己.張湯。“為人多詐, 舞智御人”, 治獄善于巧立名目, 異常殘酷。有其兒時故事為證:其父為長安丞。出, 湯為兒, 守舍。還, 而鼠盜肉。其父怒, 笞湯湯掘窟, 得盜鼠及余肉, 劾鼠掠治, 傳爰書, 訊鞫論報。并取鼠與肉, 具獄磔堂下。其父見之, 視其文辭如老獄吏, 大驚。遂使書獄。還有足智多謀的張良, 木強敦厚的周勃, 鐵面無私的亞夫, 勇敢無畏、視死如歸的荊軻, 救人于危難、賑人不贍的朱家、郭解, 富于權奇譎詐的陳平, 驕縱奸詐、卑鄙無恥的田汾(此字由蟲、分兩字組成,詞庫中無此字,以汾代之)等等。讀罷《史記》, 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內容摘要】《史記》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細讀《史記》,猶如夢回幾千年之前,如癡如醉。此書中對各個時代的英雄人物,王侯將相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和完美的刻畫。本文著重對項羽和劉邦這兩人的成功和失敗中所包含的性格因素,以及愛國英雄及刺客形象進行分析。 【關鍵詞】: 史記; 人物;英雄;刺客。 《史記》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名著, 同時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名著, 它開創了我國以人物為中心的文學表現形式, 它不僅是我國古代傳記文學和小說、戲劇的始祖, 而且它的寫人藝術達到了超前的成熟。從歷史的角度講, 《史記》開創了我國古代兩千多年記傳體的歷朝“正史”的先河; 從文學角度講, 《史記》第一次運用豐富多彩的藝術手法,給人們展現了千姿百態而又各具個性的人物。有震鑠古今的帝王, 如秦始王、項羽、劉邦、漢武帝;有家喻戶曉的朝臣, 如管仲、晏嬰、蕭何、張良;有身經百戰的名將, 如白起、韓信、衛青、霍去病; 有改革家, 如吳起、商鞅、趙武靈王; 其他節烈型的有屈原; 口辯型的有張儀、蘇秦、酈食其;俠義型的有魯仲連、荊軻、朱家、郭解; 滑稽型的有淳于髡、優孟等等。他們個個活靈活現, 生動形象, 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約有一百多個。 一 說《史記》中的人物, 我們不能不說項羽和劉邦。關于項羽和劉邦, 自古人們見仁見智、觀點不一。擁項羽者言: 西楚霸王出身名門, 少有大志,勇猛過人, 恪守信義, 俠骨柔情, 乃錚錚男子漢也, 豈劉邦下流小人所能及。捧劉邦者曰: 項羽勇而無謀, 氣量狹小, 豈能比劉邦善假謀略, 大人大量。近日, 細讀司馬遷《史記》之后, 我對這兩個歷史人物有了更深層的認識。 項羽, 自然是一位英雄。“項籍少時, 學書不成, 去學劍, 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 ‘書, 足以記名姓而已。劍, 一人敵, 不足學。學萬人敵’”。項羽不愿學書、劍, 而要“學萬人敵”, 這表明他抱負不凡, 志向高遠。秦始皇游浙江紹興會稽山、渡錢塘江時, 項羽和他叔父一起去觀看。當他看到秦始皇后, 羨慕之情不能自禁, 豪壯之言脫口而出: “彼可取而代也!”其叔項梁因此奇之。他天生神力, “吳中子弟皆憚之”。以后, 舉事而起,從者云集。鉅鹿之戰時, 奉命救趙的“卿子冠軍”宋義, 沒有救趙的誠意, 率兵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 等待秦趙交戰, 保存自己的實力。在秦強趙弱, “其勢必舉趙”和“天寒大雨, 楚軍士卒凍饑”的嚴重情況下, 項羽果斷地采取措施, 斬了宋義, 奪取了反秦武裝的領導權, 并當既派遣將卒二萬, 渡過漳河, 急救鉅鹿。面對“戰少利”的艱苦環境, 項羽“悉引兵渡河, 皆沉船, 破斧甑, 燒廬舍, 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 無一還心”。接著,和秦軍展開了激烈的戰斗,“當是時, 楚兵冠諸候。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余壁, 莫敢縱兵。及楚兵呼聲動天, 諸侯軍無從惴恐“。“九戰, 絕其甬道, 大破之。”當楚軍擊潰了秦軍, 項羽召見諸侯時, 諸侯將“無不膝行而前, 莫敢仰視”。足見項羽是一個氣蓋一世, 萬夫莫擋的英雄。及自封西楚霸王, 眾王反叛, 更見其驍勇; 討伐乎東西, 征戰乎南北,往來翕忽, 未知疲倦。至于“垓下之圍,”項羽率領八百壯士“直掖潰圍”, “自度不得脫”后仍然臨危不懼, 勇武過人, 奮不顧身地“斬將”、“刈旗”: “項王大呼馳下, 漢軍皆披靡“,“赤泉侯為騎將, 追項王, 項王怒目而叱之, 赤泉侯人馬懼驚, 辟易數里。”當兵敗烏江時, 他竟笑言謝絕登上烏江亭長的救生船,毅然下馬步行, 與漢軍短兵相接。最后, 遇見叛楚的舊友, 他慷慨陳詞: “吾聞漢購我頭千金, 邑萬戶, 吾為若德。”說完, 自刎而死, 行為何其壯烈,氣概何其豪邁。英雄項羽最終自刎死掉了⋯⋯耳畔愴然響起悲歌一曲: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至死將失敗的原因歸之為時運不濟。然而, 真的只是時運不濟使然嗎?有人說: 項羽最大的失誤, 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范增之言, 以至放“虎”歸山, 招致最后的失敗。此語本人不敢茍同。 細讀《史記》,透過一幕幕細節, 就會清楚的發現, 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 他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 他愛慕虛榮, 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意識; 凡事勇在先, 智在后, 殘忍有余, 仁善不足; 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只宜做一名叱咤風云的將軍, 卻不具備一種帝王的胸懷。他真正的失誤不在于殺沒殺劉邦, 而是誤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點上, 就算他鴻門宴上殺了劉邦, 以后也一樣會敗于張邦、王邦、李邦``````且來看一下《史記》中的小片段:新安。章邯率部歸降。項弱不是對降兵善加督導, 化為己用, 反因害怕卒不服而“夜擊坑秦卒二十余萬人”。新豐鴻門。聞“沛公欲王關中”, 欲霸天下,項羽氣急敗壞, 大怒道: “旦日鄉食士卒, 為擊破沛公軍。”欲以四十萬大軍擊壓劉邦十萬軍。劉邦恐, 為緩和局勢, 他以屈求伸, 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鴻門宴上, 項羽盛氣凌人, 不可一世, 而詭詐多謀的劉邦對項羽卑辭厚禮, 十分恭順, 曰: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 將軍戰河北, 臣戰河南,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 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 有小人之言, 令將軍與臣有隙。“劉邦連續四次敬稱項羽為“將軍”, 而賤稱自己為“臣”, 滿足了項羽的虛榮心, 項羽顯然沾沾自喜, 頗為得意, 遂聽從項伯言而“善遇”劉邦。于是乎, 他完全喪失了警惕, 說出了沛公左司馬曹無傷向楚軍告密的蠢話,暴露出了政治上的幼稚無知; 謀士范增深知劉邦是項羽最危險的政敵, 他“數目項王, 舉所佩玉 以示之者三”, 暗示項羽干掉劉邦, 不能放虎歸山,養癰遺患, 項羽也“默然不應”, 無動于衷; 項莊請求舞劍, 他也不明其意, 只淡淡地說一聲“諾”;樊噲為救劉邦, 帶盾闖宴, 他反而稱之為狀士, 賜之以卮酒; 遭樊怒斥后, 亦“未有以應”, 甚至連劉邦逃走了, 仍蒙在鼓里, 糊里糊涂地問“沛公安在“; 受璧后更是神情木然, 根本沒有意識到放走劉邦會對自己造成致命的威脅。終于, 他在鴻門宴上放走了羅網中的劉邦, 留下千古遺憾。把個亞父氣得半死, 曰: “豎子不足與謀!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者也。吾屬今為之虜矣!“入關后。項羽“引兵西屠咸陽, 殺秦降王子嬰, 燒秦宮室, 火三月不滅, 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令“秦人大失望。”既滅秦。有人勸說項羽: “關中阻山河皿塞,地肥饒, 可都以霸。“項羽此時卻心懷東歸意, 說:“人富貴了不回歸故鄉, 就如穿著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樣, 誰能知道呢?“勸者見項羽目光如此短淺,不由意冷心灰, 說: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月’, 果然。“項羽聞之, 大怒,“烹說者”。漢二年冬。因封侯不當, 田榮起兵反叛。項羽平叛后, “皆坑田榮降卒, 系虜其老弱婦女, 徇齊至北海, 多所殘滅“。因此, 民心大失,“齊人相聚而叛之“。這樣的例子不必一一列舉下去。項羽的性格弱點貫穿了他一生的始終, 他似乎并無意加以改變, “自矜功伐, 奮其私智而不思古“, “欲以力征經營天下”。這對一個有著遠大抱負, 欲霸天下的英雄來說, 無疑是致命傷。他一生的事業是和戰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吳中起兵到烏江自刎, 雖“身七十余戰”, 殺宋義、戰鉅鹿、降章邯、抗秦卒、設鴻門宴、分封諸侯, 以及彭城大戰、滎陽之圍、廣武相持、鴻溝劃界、垓下之圍, 但他的成長過程, 只是一部勇猛成長史, 勇而寡謀, 缺少政治斗爭經驗, 忽略了對更高層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失敗, 他不過是一名強悍的勇士、失敗的英雄而已。 再看劉邦。他天生狡黠、油滑、愛吹牛皮,像個混混兒。“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好酒及色”。他的出身極其普通, 其父母的名字不為世人所確知, 當然不及項羽的名將后裔身份。在一貫重視光環和背景的人們心目中, 劉邦顯得黯淡, 這使得二人在起兵的時候, 劉邦只能落個從屬的地位。但劉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領導者的氣質, 沛公卻善于不斷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從而給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 他常不自覺地模仿信陵君的處世、行為方式, 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計的優秀的一面, 這使得他的人生成為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鄉里人士的敬重。劉邦到底從信陵君那里學到了哪些優良品質呢? 我覺得不外乎以下幾點:一是籠絡手段極為高明。用現在的說法, 就是善于根據情勢揣摸人的心理, 潤滑人際關系, 有較強凝聚力, 能夠吸引他人為己所用。《史記》載: 劉邦先行入關后, 項羽聞訊, 欲擊之是時, 劉邦自忖以十萬軍不敵項羽之四十萬軍, 乃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 恭敬地“以兄事之“, 并“奉卮酒為壽”, 與之約為婚姻。項伯遂感于厚愛, 力勸項羽“善遇”劉邦, 并于鴻門宴上拔劍與項莊對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使得范增的殺“邦”計劃全盤落空!從表面看, 劉邦似乎無甚特殊才能, 但其麾下人才濟濟, 蕭何、韓信、陳平⋯⋯皆忠誠效命, 連自視甚高的張良也對人敬佩地說: “沛公殆天授也。“以一個平民出身的“浪子”, 團結著一大批才高氣傲的謀士、將軍為之效力, 豈一般的手段所能致?二是寬容、仁慈, 有大量。與項羽“諸所過無不殘滅”之舉相反, 劉邦做事較有分寸。楚國長老皆贊曰: “沛公, 長者也。”《史記》載: 漢元年十月, 沛公兵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 系頸以組, 封皇帝璽符節, 降軹道旁, 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 “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 且人已服降, 又殺之, 不祥。“乃以秦王屬吏, 遂西入咸陽。項羽兵敗死后, 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羽谷城。“漢王為發哀, 泣之而去。諸項氏枝屬, 漢王皆不誅。”三是遇事冷靜, 喜用智不斗力。楚漢久相持未決, 項羽曾對劉邦說: “天下匈匈數歲者, 徒以吾兩耳, 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漢王笑謝曰: “吾寧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敵彼之長, 這樣的傻事, 劉邦自然不會做。攻打宛城時, 為免強攻損兵之弊, 劉邦聽從陳恢的建議, 許原宛守為殷侯(相當于現在的港人治港) 。其后劉邦以此法引兵西進,“無不下者”。四是堅忍克己。劉邦入關后, 從樊噲、張良諫, 封秦重財物于府庫, 不取分文。并當眾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來, 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 無恐!“同時派人到各縣鄉村廣而告之。秦人大喜, 獻上牛羊酒食犒勞軍士。沛公又推辭不受, 曰: “倉粟多, 非乏, 不欲費人。”這樣秦人更加高興了, 惟恐沛公不為王。這一點, 聰明的范增看得十分清楚: “沛公居山東時, 貪于財貨,好美姬, 今入關, 財物無所取, 婦女無所幸, 此其志不在小。“劉邦的本性也是貪財好色的, 但是為了達到目標, 他很克制自己, 這與項羽每攻城破鎮后遂“收其貨寶婦女”形成鮮明的對比。“大行不顧細謹, 大禮不辭小讓。”為了做成大事, 劉邦常能忍受相當的痛苦, 做出驚人之舉。楚漢滎陽對峙時, 項羽欲烹劉邦之父以迫其退兵, 劉邦竟說: 我們已約為兄弟, 我父即你父, 如果要烹你父,“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驚怒, 要脅計劃因之破產。當然, 劉邦也有虛偽、狡詐、無賴、卑瑣的一面。他貪財好色, 猜忌功臣, 誅殺功臣, 與臣子能共患難而不能共享樂。有史為證: (一)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道逢得孝惠、魯元, 乃載之, 楚騎追漢王, 漢王急, 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 如是者三,曰: “雖急, 不可以驅, 奈何棄之!”于是遂得脫。 (二) 淮陰侯語: “狡兔死, 走狗烹; 高鳥盡,良弓藏; 敵國破, 謀臣亡。“總結起來, 項羽與劉邦俱懷大志。項羽稟賦優于劉邦, 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 動輒大怒, 遇事隨性而為, 剛愎自用, 毫無克制, 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 劉邦在起初表現平平, 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 不斷以高標準來完善和要求自己, 培植優秀品質, 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分。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值得深悟之。 二 《史記》中還寫了一系列的愛國英雄。有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愛國者藺相如, 有保衛邊疆、超凡絕倫的飛將軍李廣等等。 先說藺相如。趙惠文王作國君的時候, 得到楚國的一塊寶玉和氏璧。貪得無厭的秦昭襄王聽到這個消息, 派人送信給趙王, 愿意拿十五個城池換這塊璧。趙王不敢拒絕, 但又怕上當。地位低下的藺相如毅然承擔出使秦國的重任。他說: “城入趙而璧留秦, 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他到秦國獻璧后,秦王果然不想給城, 藺相如沉著果斷, 隨機應變,他對秦王說: “寶玉有一點毛病, 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用計把璧拿到手后, 他義辭嚴地警告秦王,如果秦王用武力強奪, 他的頭就和寶玉一起在柱子上砸個粉碎。秦王無可奈何, 只好答應藺相如提出的條件: 齋戒五天,在朝廷內舉行設有賓贊禮官吏的大典。藺相如料定秦王如果得到寶玉后一定會負約, 不肯把城給趙國, 便悄悄的叫他的隨從穿著粗布衣服, 懷揣著寶玉, 從小路逃回趙國。藺相如大智大勇,“完璧歸趙”, 舉國稱贊, 被趙王破格提升為上大夫。不久, 秦國攻打趙國, 殺死趙國兵兩萬多人。詭計多端的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 約趙王在澠池會談。趙王害怕上當, 又不敢不去。藺相如為了祖國榮譽, 不怕犧牲, 決定親自陪同趙王前往澠池。在宴會上, 他為了使趙國取得對等的地位, 據理力爭, 使秦王不得不擊缶。后來, 秦國群臣向趙國要十五座城, 藺相如寸步不讓, 提出用秦國的國都咸陽作為交換條件, 使秦王理屈詞窮, 毫無所得。藺相如機智地保護了趙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回國后, 他被任命為上卿(相當于宰相) , 職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居功自傲, 看不起藺相如, 認為藺相如本屬草野之人, 靠三寸不爛之舌立功, 很不服氣, 揚言“我見相如, 必辱之”。藺相如知道以后, 處處避免與廉頗沖突, 不肯和廉頗相見, 每到上朝時, 常說有病, 不愿和廉頗爭地位; 出門時,只要遠遠望見廉頗來了, 便調轉車子避開。他的門客很不滿意, 罵他“恐懼殊甚”, 受辱而不以為羞,紛紛要求“辭去”。藺相如對他們說: “強悍的秦國所以不敢發兵攻打我們趙國, 只是因為趙國有我們兩人在。現在, 兩虎相斗, 勢必不能都活下去。我所以這樣做, 是先顧到國家的患難, 而把個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這些話后來傳到廉頗耳朵里, 他羞愧萬分, 脫衣露體,“負荊請罪”, 贊揚了藺相如博大的胸懷。將相終于言和, 并且成為誓同生死的朋友。藺相如機智勇敢, 為維護祖國的榮譽不怕犧牲, 以及“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貴品質一直為后人所傳誦。“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等故事也世代流傳。 再談李廣。“君不見, 沙場征戰苦, 至今猶憶李將軍“,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漢代名將李廣, 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景慕。他超凡絕倫的勇敢, 他有敵人聞之喪膽的聲威, 他為保衛祖國邊疆建立不朽功勛。尤其值得推崇的是他的體恤士兵, 熱愛人民的品質:廣廉, 得賞賜輒分其麾下, 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 為二千石四十余年, 家無余財, 終不言家產事。⋯⋯廣之將兵, 乏絕之處, 見水, 士卒不飲, 廣不近水; 士卒不盡食, 廣不嘗食。寬緩不苛, 士以此愛樂為用。正因為如此, 盡管李廣的一生是在貴戚的排擠壓抑中度過的, 但當他被迫“引刀自剄”后, “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 知與不知, 無老壯皆為垂涕“。 三 司馬遷對刺客情有獨衷, 在《史記》中專為列傳, 有曹沫、專諸、豫讓等, 現分述之。 1、魯國大將曹沫雖有“勇力”, 卻三戰三敗,嚇得魯莊公趕緊向齊割地求和。然而, 兩國分盟時, 曹沫卻突然“執匕首齊桓公”, 要他歸還土地,桓公只得答應。在這里, 曹沫算不上真正的刺客,最多只能算半個刺客, 他并不想把齊桓公殺死, 只是想拿著匕首嚇唬嚇唬人罷了, 他的用意只在為自己消除國土淪喪之恥, 說到底還是出于自私的個人目的。看他的理由: “齊強魯弱, 而大國侵魯亦甚矣。“強者有強者的邏輯, 弱者有弱者的邏輯。曹沫表面顯得勇猛, 執行的卻是弱者邏輯。當游戲的雙方的實力過分懸殊時, 弱者便會大義凜然地破壞游戲規則, 他們自己會覺得順理成章, 旁觀者會覺得情有可原, 這時弱者的邏輯實為無賴邏輯; 至于強者, 只能無條件地遵守破壞的游戲規則, 以示強者的尊嚴, 大人不計小人怪, 強者不跟弱者一般見識。所以曹沫耍完無賴仍“顏色不變, 辭令如故”,齊桓公雖怒, 為了不“失天下之援”, 也只得裝孫子,“既已言”, 就要言必行, 行必果。 2、伍子胥勸吳王僚伐楚, 吳公子光說他“欲自為報私仇也“, 伍子胥則看出公子光“有內志,未可說以外事“。所謂“內志”, 就是殺吳王僚取而代之。伍以公掩私, 光則以私掩私, 二人的出發點都是自私。既然各有所圖, 就可達成“一致”, 互為利用, 伍子胥要利用吳國報家仇, 公子光要利用伍子胥得到吳國, 為了各自的目的, 他們走到一起來了。在他們兩人中間, 專諸成了工具。伍子胥把專諸送給公子光, 專諸替公子光殺了吳王僚。且聽專諸行刺前所作的一番利害分析: “方今吳外困于楚,而內空無骨鯁之臣, 是無如我何?“也就是說, 他抓住吳國處于內憂外困的“絕好時機”而大功告成, 于是公子光成了吳王, 伍子胥成了權臣, 專諸成了烈士。私心的力量是強大的, 為成一己之私,他們對國家興亡已全然不顧。私與私聯合的“公”是可怕的, 私與私媾和出的“同”是可怕的, 他們對外稱公義, 對內稱“同志”, 繞來繞去還是繞不出一個“私”。 3、豫讓是一個執著的刺客。豫讓最初追從范氏、中行氏, 但無所知“名”, 后來“去而事智伯“, 智伯“甚尊寵之”。以后智伯被趙襄子等人所誅殺, 豫讓的復仇事業也便悄然開張, “士為知己者死, 女為悅己者容。令智伯知我, 我必為報仇讎而死, 以報智伯, 則吾魂魄不愧也。“從豫讓的話里可以看到, 在未行動之前, 他已判定自己“必為而死“, 這樣才可“報智伯”, 至于“報仇讎”與否, 反倒不怎么重要, 他需要的只是一死。第一次行刺, 豫讓看中了廁所, 更名改姓為“刑人”, 在那臭哄哄的地方等著趙襄子如廁, 誰知趙襄子心眼太多, 識破了他的企圖, 這當口豫讓只有死的份了, 然而趙襄子偏偏沒有成全這位刺客的美意, 反而夸他為義人、賢人, “卒釋之去” ——把他放了。不過, 趙襄子的寬赦并未熄滅豫讓復仇赴死的欲念。有人勸他佯裝歸服趙襄子, 騙取信任后再“為所欲”。 《史記》打開了史學通向文學的門戶, 發展了質樸無華、平易淺近的文章風格, 為后世敘事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后世小說、戲劇直接取材于《史記》的, 屢見不鮮。如《東周列國志》、《西漢通俗演義》以及《竊符救趙》、《將相和》、《楚漢春秋》、《琴心記》等等。司馬遷為這部“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的誕生,“隱忍茍活”、發憤著書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后人不懈努力, 排除萬難, 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 他為我們塑造的一個個鮮 活的人物形象將永遠在人民中間廣為流傳。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