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歌中的月意象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自古以來,詩人們都對月亮情有獨鐘,他們賦予月亮許多美稱和雅號,如:玉兔、夜光、素娥、冰輪、玉輪、玉蟾、桂魄、蟾蜍、顧兔、嬋娟、玉弓、玉桂、玉盤、玉鉤、玉鏡、冰鏡、廣寒宮、嫦娥、玉羊等。他們也為月亮寫下了一篇篇動人的詩行 ,如“斫卻月中桂,清光應(yīng)更多”、“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等等。月亮意想在唐代被神采飛揚、浪漫多情的唐人發(fā)揮到了極致。
一、關(guān)于月亮的傳說 《淮南子·覽冥篇》說:“羿清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嫦娥竊之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xù)之。”古神話也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之不死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的故事,月球本是一個普通的天體,需借以太陽光而反射,才在夜間讓人們得以窺見。但因有了嫦娥奔月的美麗神話,月亮便有了生機。又因其只在夜間這樣寧靜的環(huán)境出現(xiàn),素有陰晴圓缺的變化,所以月亮便有了神秘而美好的永恒魅力,使人類與之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嫦娥,又稱“素娥”。這個不愿與丈夫共患難,偷服靈藥獨自飛升的仙女,孤獨、寂寞地被困在月球上的廣寒宮,永遠(yuǎn)守著“碧海青天夜夜心”〔1〕的悲劇。在月球上還有“吳剛伐桂”的傳說:“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砍之,樹隨創(chuàng)合。人姓吳名剛,學(xué)仙有過,謫令伐樹。”〔2〕 傳說中月球上還有一只玉兔,日日搗藥,年復(fù)一年。屈原《天問》中便有“闕利維何,而顧兔在腹”的詩句。嫦娥獨守請冷的廣寒宮,吳剛伐樹,月兔搗藥,無休無止,沒有停歇,這一切都讓月亮蒙上了孤寂的影子,所以嫦娥在中國文學(xué)中成為孤獨和失意的代表。人們往往對其心生憐憫與同情:“白兔搗藥秋春,嫦娥孤棲有誰憐?”(李白《把酒問月》) 相傳嫦娥奔月后化為蟾蜍。《淮南子·精神訓(xùn)》說“日中有駿馬,而月中有蟾蜍。”于是月亮又被稱為“圓蟾”、“玉蟾”、“冰蟾”、“涼蟾”、“霜蟾”、“寒蟾”、“素蟾”、“銀蟾”等。 關(guān)于月亮的傳說讓人們對月亮產(chǎn)生了無限遐想。千江有水千江月,“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李白《把酒問月》),因此,人們便望月相思,寄托自己思鄉(xiāng)和懷人的情感。然而,“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于是人們望月又有歲月流逝、月是人非的傷世情懷。 二、唐詩中月意象的涵義 (一)、相思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天上一輪皓月,人間萬里悲情。因此,在詠月詩中,相思情懷占有很大的篇幅。 1、月之圓缺常被人用來暗示人間的歡聚與離別情緒。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舟。 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詩從“峨眉山月”寫起,秋高氣爽,月色宜人(“秋月?lián)P明輝”)。以“秋”字來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lián)想到青山吐月的優(yōu)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gòu)成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此時作者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fā)進入岷江,向三峽駛?cè)ァ!罢虅θo親遠(yuǎn)游”的李白乍離鄉(xiāng)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半輪秋”這一集中的藝術(shù)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fā)的意蘊相當(dāng)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詠月處,皆抒發(fā)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其次,月意想指代了寬容、溫馨的女性世界。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2、月亮寄寓了游子的思鄉(xiāng)情懷 古人云:“悲歌可以當(dāng)哭,過望可以當(dāng)歸。”(《悲歌行》)古代便有重陽登高望鄉(xiāng)的習(xí)俗。在經(jīng)濟不夠發(fā)達(dá)的古代,人們一旦別離便很難取得聯(lián)系,縱使鴻雁傳書也需要相當(dāng)?shù)臅r間和物資。遠(yuǎn)望、登高只是一種慰藉,此時人們還擁有一份財富,那便是頭上的一輪圓月。蘇軾曾說:“唯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3〕 每當(dāng)夜幕降臨,倦鳥歸巢,萬籟俱寂,外出的游子便會懷念家中的燭火,此時仰望頭上家人也可以看到的同一輪明月,就像看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和親人一樣。月亮成了游子思鄉(xiāng)的精神寄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的《靜夜思》用明白如話的二十個字寫出了月亮的皎潔、美好,同時也唱盡了天下游子思?xì)w的心聲。除陵在《關(guān)山月》中吟道:“關(guān)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直言見月思鄉(xiāng)。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的動亂時期,曾與兄弟姐妹失散,在孤寂的夜間望見夜空高懸的明月,不禁泣道:“共看明月應(yīng)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望月有感》)寫出渴望團聚而不能的悲苦。“月出照關(guān)山,秋風(fēng)人未還。清光無遠(yuǎn)近,鄉(xiāng)淚半書間。”戴叔倫的這首《關(guān)山月》將“人圓”與“月圓”的矛盾描繪得透徹,“清光無遠(yuǎn)近”,人卻念鄉(xiāng)情。月光遍地,詩人望月思鄉(xiāng)潸然淚下,其情之切、之真,其實天下人共矣。 憂國憂民的杜甫一生漂泊,他筆下的月亮所賦予的思鄉(xiāng)懷人之請更真切動人。 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進潼關(guān),杜甫帶著妻小逃到鄜州(今陜西富縣),寄居羌村。七月,肅宗即位于靈武(今屬寧夏)。杜甫便于八月間離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圖趕到靈武,為平叛效力。但當(dāng)時叛軍勢力已膨脹到鄜州以北,他啟程不久,就被叛軍捉住,送到淪陷后的長安;望月思家,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名作。 題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長安月。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動容,神馳千里,直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妻子尚有兒女在旁,為什么也"獨看"呢?"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一聯(lián)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賞自然風(fēng)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那個"獨"字,又進一層。 霧濕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甚至?xí)䲟?dān)心她的丈夫是否還活著,怎能不熱淚盈眶?而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dāng)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不能不激起結(jié)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現(xiàn)希望的詩句作結(jié):"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雙照"而淚痕始干,則"獨看"而淚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在這首詩里,詩人望月,實是望人,月亮的形象已和妻子的形象完美地結(jié)合在了一起,充滿了女性的柔美。又如杜甫的《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dá),況乃未休兵。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于戰(zhàn)亂之中。當(dāng)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于戰(zhàn)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dāng)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 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沉重單調(diào)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huán)境,說明戰(zhàn)事頻仍、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lián)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jié)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xiāng)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xiāng)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并不使人覺得于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xiàn)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xiāng)的感懷。 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xiāng)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令人不忍卒讀。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jīng)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寄書長不達(dá),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fā)內(nèi)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dá),更何況戰(zhàn)事頻仍,生死茫茫當(dāng)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jié)無限深情。在飽經(jīng)戰(zhàn)亂杜甫心中,只有月是充滿了柔情與和平的溫馨世界,是充滿母愛、親情的地方。她可以慰藉流浪者的焦渴的心,使之得到安全的停靠。 (二)、月亮是女性的象征 月亮創(chuàng)造了溫馨婉約、淡薄朦朧的審美意想,月亮來自女性世界的光輝,體現(xiàn)了婉約和諧的美學(xué)風(fēng)格,是陰柔美學(xué)的典范。 由于月亮有皎潔、輕柔、寧靜的特點,與女性的特征相吻合,于是月亮與女性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自古人們就把太陽比喻成剛強的男人,而月亮則是陰柔的女人。 《詩經(jīng)·陳風(fēng)》中的《月出》最先以明月喻佳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瀏兮。舒憂受兮,勞心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人們還用月亮來形容女人的相貌,或?qū)⑴说南嗝脖扔鞒稍铝粒耗樔纭皾M月”,眉似“峨眉”。后來“峨眉”多作美女的代稱。在白居易的《長恨歌》里便有“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zhuǎn)峨眉馬前死”的詩句,這里的“峨眉”是指美女楊玉環(huán)。人們還用“新月”比喻少女愁眉。 宋玉在《神女賦》中寫神女之美:“其少進也,皎若明月舒其光。”將神女寫得圣潔絕美。敦煌曲子詞《別仙子》中也有這樣的描寫:“此時模樣,算來是秋天月。”雖然用詞造句都平白如話,卻將女子寫得潔靜而極具靈性。李白《淥水曲》更是將沐浴著明月光輝的女子的皎潔、清純描繪得動人,令人遐想聯(lián)篇:“淥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萍。荷花嬌欲語,愁殺蕩舟人。” (三)、月是光明與美好理想的化身。如李白的《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 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 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 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 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 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 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 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 凄愴摧心肝。 詩人用浪漫主義手法,借助豐富的想象和神話傳說,表現(xiàn)出兒童時期對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認(rèn)識。詩人以“白玉盤”和“瑤臺鏡”作比,不僅描繪出月亮的形狀,更寫出了月光的皎潔可愛,在新穎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嘆的稚氣。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兒童的天真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正因為月在作者心中永遠(yuǎn)是最純真最高尚的形象,是光明與美好理想的化身,所以作者容不得一絲陰霾遮蔽它。一旦被現(xiàn)實催損這種理想,便會發(fā)出無限的感慨。又如在李商隱 的《霜月》中:“初聞?wù)餮阋褵o蟬,百尺樓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月意象已遠(yuǎn)遠(yuǎn)超越了視覺美的發(fā)范疇,已注入了人格美的思想。她被刻畫成堅強具有高風(fēng)亮節(jié)的形象,也表明了詩人在渾濁的現(xiàn)實世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愿望。 (四)、傷世情懷 月亮本身只是一個客觀事物,由于文學(xué)的審美作用,使它逐漸成為一個具有豐富思想內(nèi)涵和感情色彩的文化載體。月亮的陰晴圓缺暗合了人的悲歡離合,于是在大多數(shù)古典詩歌里,月亮基本上成了“憂愁”的代名詞。月亮總是在孤寂、沉默的夜晚出現(xiàn),發(fā)出冷冷的清輝,更增添了望月者的孤獨和憂傷。隨著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發(fā)展,月亮逐漸演變成了“清冷”、陰柔、“寂寞”、“孤獨”等 消極情感的象征。盡管憂傷的內(nèi)容復(fù)雜多樣,但基本上可以歸結(jié)為對人世的感懷。 在善感的詩人筆下,月亮永遠(yuǎn)是自己心靈深處最為相得的知己。 王維《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清冷的環(huán)境,幽隱的主人公,臨照下的月亮都是孤獨的。月尚且孤獨,又何況是人呢?王維詩中的主人公還比較冷靜,因而中月亮的憂傷色彩比較淡而且隱蔽。 我們再來看李白的《月下獨酌》: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李 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詩人下筆點題,突出一個“獨”字。 “一壺酒”已見冷清,“獨酌”、“無相親”重復(fù)渲染,倍見孤獨之情。環(huán)境的優(yōu)美與人心的寂寞對照,形成了一層轉(zhuǎn)折。然而詩人展開奇妙想象,邀來天上的明月、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助酒佐興。冷清的場面又顯得氣氛熱烈,情調(diào)也變得樂觀。由孤獨變?yōu)椴还陋殻@是又一層轉(zhuǎn)折。中間四句,兩層轉(zhuǎn)折。“既” 、“徒”二字,緊相呼應(yīng),顯露出再次失望的心境。這是一層轉(zhuǎn)折,由不孤獨又變?yōu)楣陋殹=酉氯ィ娙诉M一步自我解脫,遺憾雖然遺憾,但如此美好的良宵豈能虛度!暫且與明月和身影為伴,在春暖花開之日及時行樂吧。詩意稍稍揚起。“我歌月徘徊”以下四句,寫自己醉舞高歌的情景。詩人對月高歌,明月徘徊左右,仿佛傾聽自己的歌聲;影子陪自己起舞,舞興正濃,影子也顯得零亂。直到醉倒之后,醉眼朦朧,月光看不見了;。在花叢,影子也不得不與自己分離。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將明月、影子寫得極富人情味。接著詩人將筆鋒一轉(zhuǎn),提出自己誠懇的愿望。“無情游”很值得玩味。月亮、影子都是沒有知覺情感的事物 ,李白與之交游,故稱“無情游”。“云漢”,是銀河,這里指天國。詩人與明月,影子相約,希望永遠(yuǎn)相伴、遠(yuǎn)游行樂,并期待到神奇的天國相聚。詩人對物抒情、淋漓盡致地傾吐著自己的向往。詩人不愿與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因此才感到孤獨,才與明月、影子為友。至此,詩意升華到一個更加深刻的境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由月而引發(fā)的最孤獨的情感,詩人只有影子與明月相伴,這種意象在后世詩詞中被反復(fù)運用。 在唐詩中,說到月亮,不得不提起的是初唐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光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矣﹐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復(fù)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燕長飛光不渡﹐魚龍潛躍水成紋。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fù)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這首詩著力于詩境的融造,詩以“江”、“月”映照,圍繞“春江花月夜”五字囊括了豐富的意象,寫江則用海、潮、波、流、汀、沙、浦、潭、瀟湘、碣石等為陪襯,寫月則用天、空、霰、霜、云、樓、妝臺、簾、砧、魚、雁、海霧等為映照,形成詩境容量的豐富感與充實感。同時,圍繞著豐富的意象,詩人的成功之處恰恰在于舍去具象的描摹與刻劃,著力于詩境整體的合成。詩中對生命美好的感受體認(rèn),對月圓人壽的強烈向往。 正如華嚴(yán)經(jīng)教義所謂的“月印萬川”那樣,天上的月亮只有一輪,而映照在不同的山川河流就反映出不同的波光月影,因而在唐人眼里,月亮本來就不是一個普通的星體,它伴隨著神話的世界飄然而至,負(fù)載著深刻而深沉的文化內(nèi)容,在月光世界里,唐人那根極輕妙,極高雅而又極為敏感的心弦,每每被溫潤晶瑩流光迷離的月色輕輕撥響。一切的煩惱郁悶,一切的歡欣愉快,一切的人世憂患,一切的生死別離,仿佛往往是被月亮無端地招惹出來的,而人們種種飄渺幽約的心境,不但能夠假月相證,而且能夠在溫婉宜人的月光世界中有響斯應(yīng)。淡淡的月光世界不僅僅反映出唐人的審美境界和意趣,也反映出唐人的心象構(gòu)成。 美輪美奐,這就是唐朝人心中、詩中的月亮。
注釋: 〔1〕李商隱《嫦娥》 〔2〕《酉陽雜俎·天咫》 〔3〕蘇軾《前赤壁賦》
參考文獻: ①鄧國光、曲奉先編《中國歷代詠月詩詞全集》河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 ②《唐詩三百首》新疆少年出版社,2003 ③《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選》,李道英,劉孝嚴(yán)主編 ,東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2 ④《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郭預(yù)衡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⑤《中華詩詞名句鑒賞》夏夢、曉詩選編,陜西旅游出版社,2002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luò),如發(fā)現(xiàn)侵犯了您的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rèn)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ǎng)(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wǎng)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xué)論文畢業(yè)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yè)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