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學的指導藝術初探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搞好作文教學,也就為語文打下了半壁江山。但一提起“作文”這兩個字,可謂是學生聽了學生怕,老師聽了老師愁。學生怕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寫不起,寫不好。特別是農村中學的學生,到了作文課,有的不是“咬”筆桿,就是抓腦袋。要么東拼西湊,寫得云里霧里;老師怕,主要是擔心學生作文質量上不去。現在只要隨便翻開學生的作文,大都有如下幾個毛病:中心主題不明確,段落層次不分,記敘不清,錯字連篇,既無真情實感,又無生活氣息,更不用說文筆優美,語句動人了。總之,作文現在是不僅讓學生聽到布置寫作就沮喪害怕,同樣,也令老師叫苦不迭! 整體認識的指導 關于作文,我們必須給學生一個整體的認識,讓他們懂得一些作文的基本知識,讓他們 知道作文這個讓他們聞風喪膽的東西實際上也是一只“紙老虎”!只要掌握了這只“老虎”的生活習性,我們照樣能夠把它馴服得服服帖帖! 作文來源于生活 寫作知識告訴我們:寫作的源泉來自社會生活,任何文章都是客觀事物在們頭腦中的主觀能動的反映。為什么有的學生文章寫得干巴巴的,毫無真情實感,而有的學生則寫得神采飛揚、感情真摯呢?這就跟他們對生活的觀察,對生活的感受,對生活的體驗有著密切的關系。巴金曾經說過:“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師是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為作家。”毛澤東同志也曾說過:“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產物。”所以,無論是一個學生還是一個經驗豐富的作家,只要他進行寫作,那么,他就必須深入到生活中去。 當然,我們的學生,不可能像作家那樣,長期投入到生活中去,但是,我們也照 樣離不開生活——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等等,這些我們不是照樣天天面對的嗎?它們也是我們寫作的一重要源泉。因此,作為老師,我們必須指導學生時時時處處留心周圍各種的事物,熟悉各種各樣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會生活,只有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生活領域,緊跟時代的步伐,把握時代腦干脈搏的跳動,捕捉生活的熱點,才能保持新鮮的不枯竭寫作的源泉,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有血有肉,才能讓讀者感到耳目一新,指導學生去熟悉生活、跟蹤生活、深入生活,指導他們去發現生活中的美,那么,我們就為學生找到了一把開啟作文成功大門的鑰匙! 作文來源于閱讀 中學生作文水平低,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他們的閱讀量太小。根據我在班級所做的調查來看,85%的學生對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一本也沒有讀過,僅有的知識實際上也是從電視上得來的,更有甚者,竟有5%的學生連四大名著是什么都不知道,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的一種悲哀,現在擺放在我們學生課堂上的全是一些資料書,語文嘛,最多是一本古文翻譯和幾本作文輔導書,至于其他名著小說連影子都不見。 偉大的作家、思想家魯迅說過這樣一句話:“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文章是由于多看和多練習,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的”。韓俞在《進學解》中談到自己的讀書時也曾說過:“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我國古代也有“《文選》爛,秀才半”、“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能讀千賦則善賦”的講法,這一切論述,它都要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閱讀不只是繼承前人精神遺產,增長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幫助我們認識社會生活,提高文章寫作能力。因此,我們中學生必須加大閱讀量。 對于學生的閱讀,我們教師還要作更進一步的深入指導,我的具體做法是這樣的: 1、指導學生對書籍的選擇。中學生在目前階段還缺乏一定的審美判斷能力,如果老師和家長隨意打開閱讀市場,那么他們必無所適從,不知所措,嚴重的話,他們還可能從書上接受一些不良的思想影響。別林斯基說過:“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的書,比不讀還壞。”據我了解的一些我們班學生的課外書來看,有不少同學沉迷于武俠言情小說之中。其實,關于讀書的方法,一是廣泛的閱讀,包括閱讀中外名著、報刊以及收聽廣播,收看電視,要有面的鋪開的量的積累;二是要有選擇,力求質的突破。 首先,要選擇思想健康、知識性強,有益于學問的提高和思想的進步的讀物,只有選擇讀健康的書、好書,才能有利于學生陶冶情操,凈化思想,提升修養,才能“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其次,是選擇文質兼美,針對性強的書籍,做到課內外結合,以一帶十,相互促進。 2、指導閱讀方法。科學的閱讀方法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情況下,拿到一本書之后,我都要學生問一下自己,我為什么要讀這本書?我想從中獲得什么?明確了閱讀的目的,我們才能提高閱讀的質量,才能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 閱讀又分為泛讀和精讀,泛讀是指導廣泛的涉獵,瀏覽各種各樣的書籍以便擴大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廣泛地閱讀,能促進學生的拘泥于小圈子的所見所聞,它能使學生博古通今,知文達理,寫起文章來大開大闔,左右逢源。精讀是指導讓學生去深入的、仔細的研讀,它是一種主動的、自覺的、創造性的閱讀。在這里,我經常讓學生精讀一些聲情并茂的作品,讓他們品味其中的譴詞造句,體會真情實感,領略技巧、形式的適當運用等等。總之,泛讀求量,精讀求質。培根在《論學問》中早已作過形象的比喻:“有些書可供一嘗,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咀嚼消化。”只有正確處理好精讀和泛讀的關系,才有使學生的寫作水平有所提高。 3、指導做讀書筆記和寫讀書心得。現在的學生,你不要他看帶有問題的書,他就好比脫籠之鵠。于是一本本雜志、一部部小說,課外的時候就常常出現在他們的手中。看到這種情況,我們切忌沾沾自喜,自認為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量。因為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在學生當中,學生進行課外閱讀,70%以上是為了好奇而追求故事的情節,對于其它的東西則是囫圇吞棗,一掠而過。針對這種情況,我只得又給學生加了一道必須完成的作業——做讀書筆記和寫讀書心得。我要求他們對于目前所閱讀的課外書,必須注意勾、畫、圈、點組合,對于重點的段落或者優美的詞句,必須專門用一個本子摘錄下來,閱讀完一本書或者一篇作品之后,要寫一下自己有什么讀書心得,針對于文中的人或事有什么看法,讀完之后有什么樣的借鑒意義或價值,都要把它一一寫出來。 讀書筆記和讀書心得不僅有效地防止了學生在閱讀上有求快的心理、或僅僅滿足一時的好奇的心理,而且達到了教學強調的是讀與寫相結合這一目的。學生通過這樣的閱讀方法,博覽群書,博聞強記,開闊了視野,作文的寫作水平自然而然就會得到提高。 作文來源于情感 眾所周知,作文教學是以“求誠”、“真實”為其根本的,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所在。目前,一些學生的寫作缺乏生命力,這是與他們的情感的蒼白不無關系的。一些學生的寫作過程中根本就沒有豪邁、驚嘆、歡奮、戰栗之類的情感因素,充斥在他們文中的只是一條幾乎干涸的小何。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大自然中有很多事物本來并沒有人的靈性,但是,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情感移到萬事萬物身上,那么,我們就仿佛覺得萬物也有同樣的情感,無情的山水,在有情人眼里也就充滿了情趣。《朱光潛美學文集》中有這樣一段話“自己在歡喜時,大地山河都在揚眉含笑;自己在悲傷時風云花鳥都在嘆氣凝愁。惜別時蠟燭可以垂淚,興到時青山亦覺點頭。柳絮有時‘輕狂’晚峰有時‘清苦’。陶淵明何以愛菊呢?因為他在傲雪殘枝中見出孤臣的勁節,林和靖何愛梅呢?因為,我在暗香硫影中見出隱者的高標。” 因此,只有指導學生去熱愛生活,深入生活,并堅持不懈地用心去感悟、思索,給自然、社會賦予生命的情感。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產生寫作的沖動,而不會面對美好的事物,感人的場面,表情木然,無動于衷。也只有這樣,學生的筆端才會淌出有靈性、有活力、有靈魂的至情至性的文章。 基本技能的指導 對于剛學會寫作的初中生來講,必須懂得一定的基本技能。基本技能把握程度的深淺,也直接關系到學生作文成功的與否,指導學生了解一些基本技能,也是他們獲得成功的的一條重要之路。具體來講,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指導學生的。 審題 所謂審題,就是準確理解把握例題以及出題人的要求,在命題的要求與限定的范圍內,寫出一篇合乎要求的文章。 1、合題作文的審題。這類作文是學生最受歡迎的,因為它本身就告訴了我們的內容,不會讓學生花費太多的腦筋去捉摸題目的意圖,針對于這類文章,指導學生抓住幾個關鍵的問題就可以了,比如說,2002年廣西柳州市中學招生統一考試題中的作文題目是《那一次,我 了》,要求在橫線上填上“成功”、“失敗”、“覺悟”、“猶豫”、“落淚”、“害怕”等字眼的作文。如果填的是成功,那么你只要抓住成功這兩個關鍵字眼去展開即可。 2、看圖作文審題。針對于看圖作文,我們必須指導學生充分利用畫圖上所提供的條件,把握圖畫中隱含的深刻思想。告訴學生在時圖畫上標示的題目就是文章的主題,有時可以從圖畫中描繪的人物、事物,特別是利用一些關鍵的語句去發揮主題。 如2000年廣西中考試題中就有一個小作文是以漫畫的形式所形成的。文章要求我們用說明文的方式表達,這里我們就要審清題意,要用清晰、準確的說明性語言介紹畫中的武松早已不是昔日威風凜凜的打虎英雄,而是轉變成了一個盡心盡職的老虎飼養員。考慮與人由過去的敵對關系變成今日和睦相處的關系,老虎一家神情悠閑自在。而景陽崗也由過去的風險之地變成今日的野生動物保護基地了。在這里我們必須指導學生明確這幅漫畫的主題,這就是保護野生動物是人類面臨的亟待解決的課題。 (二)內容 當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網絡時代的蓬勃發展,各種各樣的復雜思想混雜地滲透在人們的頭腦之中,一些不利于學生健康發展的思想或多或少地影響著還是單純的中學生。因此,在一些學生的文章中,早戀、吸煙、看黃色錄像、賭博等等就在其中反映出來了。寫這樣的文章,雖然說明作者真情實感的吐露,但它畢竟有悖于我們的教學要求,且對于學生這個群體來講也是不宜的。因此,在內容上,我作了如下的兩點指導: 1、思想健康。我們的一些考試說明,考試大綱明確規定:“思想健康”是對作文內容的主要要求。它說明就是在作文中表達思想觀點和感情傾向要健康、積極,不要有不健康、不積極的思想內容,更不能有違法亂紀的思想內容和腐朽墮落的感情傾向。 一般來講,思想健康主要包括這向個方面:A、文章要有熱愛我們的祖國,熱愛我們的民族、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的積極思想。B、所反映的觀點,要符合我們國家的政策法令,要符合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要繼承我們道德傳統中優秀的東西。C、文章要表現積極向上的精神,要有正確的人生觀,要有集體主義精神和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D、文章內容要愛憎分明,歌頌光明,批判黑暗,對敵人鐵面無私,對人民滿腔熱情,對人的某些缺點要立意在“幫”,絕不允許冷嘲熱諷。 2、中心明確。無論寫哪一篇文章,我們都要講究中心明確。“中心明確”是指文章的觀點鮮明,即在文章當中你要表明或要秉持的是什么樣的思想觀念,旗幟鮮明地支持什么、批判什么。切忌出現“下筆千言,離題萬里”這種現象。 3、內容充實。文章內容要充實,例如,就記敘文而言,指的是所記人物、事件具體實在;就議論文而言指的是論點突出、論據充足。從目前學生的作文水平來看,大部分的文章存在立腳點、文章內容單薄的現象,文章空空洞洞,平平淡淡,老是那熟悉的幾件事在眼前晃來晃去。文章內容充實與否,具體地體現在學生選材(事件)的運用上,材料(事物)運用得典型、恰當,文章內容就充實、具體,否則,材料運用得再多,也達不到文章內容充實的目的。 (三)結構 觀察任何一年的中考作文,它對結構的要求都會出現這樣的句子,條理清楚,段落分明,結構完整。所以,文章的結構也是評估作文寫作水平的一個重要依據之一。具體來講,條理清楚就是作文思路展開有步驟,合邏輯,層次分明,脈胳清晰。段落分明就段落的劃分安排合理,不會有顛三倒四,糾纏不清的毛病。結構完整,就是有頭有尾,有交代有照應,布局周密,沒有殘缺不全,主次不分的毛病。不過縱觀當今,學生的作文,我們在結構上的合理安排可謂是七零八亂,要么安排得就像一粒糖中間特大,兩頭細小,要么就像一個瓶子,瓶口小,瓶身大,更有甚者,有的學生整篇文章就是密密麻麻的一段到底。因此,在結構上進行指導,是學生寫作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 具體地說,我是這樣進行指導的,在段的劃分方面,我進行分批次的指導,對于作文寫得好的同學,我讓他們自己安排的段落,但是也要告訴他們如何避免以上的幾種毛病。對于寫作能力較差的學生,我把段落規定死了,寫任何一篇文章,都必須分成四段。這樣,讓他們掌握分段的確良基本技能,以免在考試中出現不必要的丟分情況。 (四)文采 偉大的詩人杜甫曾說過:“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前蘇聯作家高爾基也說過這樣一句:“藝術作品的目的是充分而鮮明地描寫事實里面所隱藏的社會生活的重大意義,所以必須有明確的語言和精選的字眼兒。”這些論述表明,我們在作文寫作中要注意講究文采。雖然我們要求的學生不可能有大詩人、大作家那豐富的閱歷,但是,學生在用詞與修辭兩方面加強訓練,也是為文章添色的重要步驟。中考作文,語言評為一等的要求是語言準確、流暢、生動。可見一篇好的文章,是以詞語的豐富性作為基礎的。因此,指導學生應該注意文化的積淀,加強語言的積累,講究煉字與煉詞。 修辭學告訴我們,人類的用語言交流思想傳達信息,不僅要表達得準確無誤、清楚明白,還應該力求做到生動形象,妥切鮮明,盡可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語言的美感。當前在中學生知識范疇常見的修辭無外乎是這幾種:夸張、排比、擬人、比喻。它們運用得恰當就會為文章增添一個突出的亮點,會讓人有一種耳目一新、喜氣洋洋的感覺。會對修辭,我對學生的要求是:必須在作文當中或多或少出現幾句修辭的運用。總之,我們在修辭方面加強指導,也許會讓學生在作文寫作時避免“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現象。 (五)文面 “文面”是文章的“門面”,具體指一篇文章在人們視覺印象所呈現出來的總體面貌。它包括文字書寫、字數控制、標點符號、修改符號等內容。從美學的角度來講,文面如果通俗一點的講就是閱讀者腦中的印象分。這印象分實在是太重要了,它直接地隱形地影響著學生作文的總體分數,好的文面使人賞心悅目,評閱老師見之愛之,分值也高,差的方面讓評卷已是評得焦頭爛額的老師更加痛苦不堪。這樣,無論你其它方面再好,其分數想必是大打折扣。所以,指導學生在文面上下功夫,也是提高作文的重中之重。針對文面,我的做法是這樣的: 1、督促學生每天用一定的時間練字,爭取書寫流利、規范。 2、每次作文時,必須把手洗干凈,免得用汗漬或其它原因而把卷面弄臟。 3、在作文寫作過程中,出現寫錯字時或者寫錯一句話時,輕輕用筆斜劃一橫即可,不要使勁地用筆去涂抹。原先,我們班學生剛剛進入初中學習階段時,作文寫錯了一個字,他好像害怕教師知道一樣,用力地用筆去涂呀涂,涂成了一個大黑點,好像雞在上面拉了泡屎,難看極了。所以,文面問題,它不是一個小問題,它是一個人整體寫作責任的最直接的“外部傾向”,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 三、寫作速度的指導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提出:語文教學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要求學生寫作要有一定的寫作速度。現在,學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往往一個課時要求完成的作文卻要拖一兩天,兩個課時要求完成的作文卻要拖三四天。教師本周布置并要求完成的作文,學生卻要拖到下一周才能完成。學生在寫作速度上非常拖沓。針對這種情況,我在作文的速度上參考一些名師的教學方法,作了如下方面的指導。 (一)定時 英國著名作家哈代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萬物都有定時”。所以作文也應該定時。在我們班作文課,我總是先提前幾分鐘出作文題目,然后規定在40分鐘的時間內,要求作文寫得較好的學生完成寫作550—800字;寫作能力較一般的學生要完成450—660字,寫作能力較差的學生也要完成350—500字。 在寫作期間,不準講一句話,不準翻閱任何一本書。一切按照考試的要求來嚴格對待學生的寫作過程。當所規定的40分鐘一到的時候,不管你寫完沒有寫完,必須馬上交卷。這樣做,把無形的時間變成了一種有形的壓力,學生在這種壓力下,就會改掉原先磨磨蹭蹭的不良習慣。實際效果也證明了這一點,原來我害怕學生們在40分鐘不能完成任務,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我發現絕大部分同學不僅能夠出色地完成,而且比以前寫得更好了。 (二)競爭法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好勝心切的年齡階段,而處在集體生活當中的他們更具有了競爭意識。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競爭能使人的思想高度集中,能激發人的興趣,能使人產生一種亢奮的情緒,從而提高寫作速度。在上作文課時,我總是先在黑板上寫這幾個字:“本次作文十大速度高手是——。這種模仿武林中打擂的做法,很受學生的歡迎,他們一個個躍躍欲試,相互爭奪高手這一極富魅力的稱號。然后,作文結束時,在黑板上寫上前十個先交作文學生的名字。 當然,針對于寫作課那種咬筆桿子的學生,我們必須又得指導用另一種方法:先讓他們記下上一次作文用的時間,在這一次作文時,爭取要比上一次用得少,讓他們自己與自己競爭。當這次作文所用的時間勝過上一次時,他們同樣也信心大增。 (三)獎勵法 對于每次作文的十大速度高手和作文有進步的學生,我都給予一定獎勵,這種獎勵絕不是“心血來潮”或者拖拖拉拉,我總是當場兌現。要么是給他們加上1—2的操行分,要么就是給予小小的物質獎勵,獎幾本作業本、幾支筆。這種精神與物質的同時獎勵,會提高學生的作文積極性,進一步促進學生對作文的愛好。 四、老師實際行動的指導 它實際就是指老師以身作則,自己多寫“下水作文”,以自身的實際行動來進行的一種作文指導方式。我們應該認識到,老師不僅是命題者,還應該是積極的參與者、實驗者。作為單純的命題者,老師對于作文往往缺乏切身體驗,因而,在教學中也難以給學生實際的指導和指定。我們常常是紙上談兵,隔靴搔癢,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教師寫“下水作文”。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越是有關作文老師實踐越多,經驗越豐富,給學生的幫助就大”。不寫作文的老師,由于缺乏對寫作心得的深刻體驗和把握,往往更多的是居高臨下的理論知識灌輸,其結果往往是束縛了學生的寫作靈感和創造才華,教師親自參與、親筆作文,才能將心比心,知甘苦、知過程——我為什么要這樣寫?學生會想到這樣嗎?老師與學生共同下水,其中的得失,還可以促進老師與學生的友誼,加深感情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而且還能使學生愛作文、樂作文、作好文。 但有一點大家應該注意老師寫的“下水”作文,千萬不能脫離學生當時的寫作水平,你寫得過于深刻含蓄或者灑脫他們可能看不懂,進而也許會使有的學生產生害怕作文的情緒。因此,老師寫下水作文時,一定要把自己當作是他們一樣的年紀,只不過應該在詞句、中心、段落等方面,安排得優秀一些,這有利于給他們起到一個典型的示范作用。 五、作文指導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適當指導 老師對學生進行作文指導,永遠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千萬不能認為我們是老師,就搞“瞎指導”。如果作文指導得太多,想面面俱到,一會兒說這個學生應該注意這點,那個學生因該注意那點,這必然會越俎代皰,妨礙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發展,嚴重者還可能學生對老師、對作文產生厭煩的情緒,但是如果我們指導得太少而想蜻蜓點水一般,那么又起不到點拔的作用。好的做法是我們對作文進行指導時,必須因時、因材、因人而言,進行適當的指導,“該出手時才出手”。 (二)先寫后導 我們堅決反對在寫作前,老師先講審題,講立意、講方法、講技巧、講范圍、講了很大一番之后才讓學生去寫,因為這樣做學生的思維往往會被教師的講解所迷惑、所束縛,他們的創新精神往往也被抹殺了。其結果就是,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好像是同一個廠家生產的產品一模一樣,因此,對某一篇文章在進行指導時,我主張先寫后導,作文前既不講寫法,也不念范文。出一個題目,然后按一些要求即放手讓學生去寫,寫完后根據學生作文的具體情況進行指導。這樣學生在寫作上才有進步,才會有“妙筆生花”。 總之,作文指導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的博大精深奧妙無窮,令人向往,要想在這一門藝術當中學有所成,我們必須不斷開拓進取,努力學習。古人云:“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要想在作文上給學生這么“一席話”,我們必須加深自身主體的思想、道德、文化等諸多素養的提高,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遵循“德高為師、學高為范”的千古教育名理,也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時代的要求。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