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意象"與"意境"的區別 在評論詩歌或者散文,經常會用到“意象”與“意境”這兩個文學理論詞匯。而對二者的概念不甚清楚,甚至混為一談。下面我來談談我對“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先談談什么叫意象。從意象的語源及其本義來說,它應該有兩個基本含義:(1)以具體名物為主體構成的象征符號系統的總體,源于《周易·系辭》“圣人立象以盡意”;(2)構思階段的想像經驗,源于《文心雕龍·神思》“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但在漫長的文論史和批評史上,古人運用“意象”概念又不這么簡單。“意象”并不只是個歷史的概念,有歷時性的用法差異,沒有內在理路可尋的有規律的演變,而是詩論家們相當隨意的差遣。因此在當今整理歷史上的詩論資料,排比“意象”的含義時,就只能用羅列的方式,舉出它在不同用例中的不同意指。它在詩歌乃至整個文藝批評中活躍至今,我們需要一種規定性的界說。“意象”的 “意”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意;“象”是指詩人感受到的客觀物象,“意象”就是蘊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是作者意中之象,不同于純客觀存在的物象,它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形象,是表現作者感情的載體。一般說來,在創作時詩人都會借助客觀事物來抒情言志,化客觀事物為意象。用康德的話說就是“灌注了生氣的形象。”如“月亮”是一種客觀事物,但詩人把它寫進詩詞,用以表示皎潔、清冷、團聚、離散等情調,它就含有了詩人的情感意趣,就成為意象了。如枊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中的“千山”、“鳥”、“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物象,而是熔鑄了詩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環境,傲然倔強,充滿主觀情緒意味的意象了。正是這些獨特的意象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孤憤、倔強的思想感情。而文藝理論家童慶炳先生在《文藝理論教程》中說:“意象是以表達哲理觀念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誕性為基本特征以達到人類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為藝術典型。”在這里,童先生把意象與典型又聯系起來,認為意象就是藝術典型。這好像有點牽強。而很多作家及大師則認為,意象離藝術典型還有一段距離,不能劃等號。意象一詞,在中國古代已有,如老子的“大象無形”說。意象如果細分,還可分為:象征性意象,比喻性意象,描述性意象,通感性意象等。 關于什么叫“意境”。意境和意象一樣也是解讀詩歌或散文必不可少的鑰匙。目前學術界對意境的理解,以袁行霈先生的定義為代表:“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這一定義簡明扼要,為學術界所接受。不過仔細琢磨起來,定義的中心詞“藝術境界”本身還是個有待闡釋的復雜概念,以“藝術境界”作意境的中心詞在邏輯上便有同義反復之嫌了。所以中合各大家闡釋就有如下界定了。所謂“境”是作者所描寫的具體景物,即鮮明的生活圖畫;是從大量的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富有特性的藝術形象。意境,就是作者在創作詩歌與散文中,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是作者借助于多種藝術手法而創造出來的物我同感,虛實相生的形象、以情景交融的意象結構方式構成的符號系統。它通常指整首詩、幾句詩或一句詩所造成的境界。意象只是構成意境的一些具體的細小單位,意境是由一個個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如《天凈沙·秋思》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 十個意象來表現凄涼蕭瑟的秋天,營造出游子凄涼孤寂、悲秋思鄉的意境。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優美的畫,因而讀詩要用形象思維,把握一個個意象,使語言文字轉化成可見可感的生活意境。王國維曾說:“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未也。有境界二者隨之矣。” 意境是詩歌或散文的根本,所以,無論是教學古典詩歌,還是鑒賞、復習古典詩歌都要了解古典詩歌的這個特征。意境是文學典型化原則在詩歌創作中的具體運用。意境,是中國獨有的一個詩學和美學術語,也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 西方國家文學理論中沒有“意境”之說。但是西方國家的小說散文中有意境的創造。比如《簡愛》中對桑菲爾德莊園的環境氛圍的營造,就是一種意境。在中國,意境理論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學,如老子的“大象無形”說實際上就是指意境。“境”或“境界”原指修行者領悟佛法所能達到的境地,語出佛經,為南朝詩學借用。如劉勰《文心雕龍·隱秀》評詩,有“境玄思澹”之語,可見意境說初見端倪。王昌齡的《詩格》首創了“意境”一詞。到了唐代,皎然在《詩式》中提出“取境說”,即由境而來,由思而來。概括起來,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種藝術符號。 意境與意象的關系,根據童慶炳的界定,我們可以看到:首先,意象是一個個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觀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實在的,具體的;意境是一種境界和情調,它通過形象表達或誘發,是要體悟的、抽象的,是一種氛圍。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組合構成意境,意象是構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徑。正確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維。這就是說,在文學創作中,總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個個意象在作者的腦子里,然后組合融合化為一種意境。 意境與意象的區別何在?要用簡潔的語言把它們表述清楚,并不容易。《現代漢語詞典》至今還把二者混為一談①。情思、意象、語言,這是詩的三要素,詩用語言表達情思,意象常常作為語言與情思之間的中介。詩中所能描繪的寄寓情思的物象,即藝術形象,只是意象。‘春蠶到死思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意象,‘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也是意象。那么,作為中國詩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意境在詩中的地位何在呢?它竟是虛無飄渺的嗎? 意境的存在當然是無疑的。它并非‘虛無’,卻不免‘飄渺’。在前人關于意境的無數論述中,唐人劉禹錫所謂‘境生于象外’②,寥寥五字,一語中的。意境就是彌漫于意象之外的一種空靈融徹的詩意空間,與其說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③ ,不如說是‘象外之韻,景外之致’。 “意象”與“意境”是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但它們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但又屬于兩個不同的美學范疇,有著各自獨特的內涵和審美特征。同時,意境和意象有著包容和被包容的關系,意象無窮的張力形成了意境整體上無窮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許多客觀存在的物象。它們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賴的關系。就是說,沒有意象,難以組合融合成一種意境;而如果沒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盤散沙,沒有靈魂。它們的區別在于: 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藝術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發出來的藝術氛圍。可以舉例說明:如李商隱《錦瑟》詩句‘藍田日暖玉生煙’來形容④ :如果意象是日,意境就是日出之后彌漫于天地之間的融融暖意;如果意象是玉,意境就是藍田那個地方由于出產美玉,其上空依稀涌動的祥瑞之煙。看白樸的《秋思》:“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鷗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綠葉黃花。”共并列了十二個意象,雖也鮮明生動地呈現出絢麗的秋色圖,但并無飽滿深摯的情感,缺乏“情與景”“情與理趣”的自然融合,就無法構成“誘發”人想象的“審美空間”,缺乏意境,當然就難以感人了。看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一首通過一組意象有機組合而成為優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此散曲營造了一個游子思歸而不得、觸景生情的凄涼悲清的意境;為了完成此意境的營造,作者構筑了“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斷腸人、天涯”等意象,把這些名詞意象直接連綴,產生的悲涼氣氛就是意境。再看李賀《天上謠》詩句‘河夜轉漂回星'來形容,如果意象是閃亮的星星,意境就是茫茫夜空;如果意象是那條天河,意境就是蕩漾著天河波光和水聲的無限蒼穹。如果一定要說意境是‘象外之象',那也只能說是物象之外的氣象。意象是實有的存在,意境是虛化了的韻致和意味。通過這幾個例子我們可以感受到意象與意境的鮮明區別。 第二,意象是實有的存在,意境是虛化了的韻致和意味。意象與意境,就這樣一實一虛,一真一幻。意象是詩意的載體,意境是詩意的空間。意象讓人從旁觀賞,意境卻讓人身入其內、神游其中。意象與意境的關系,還不是磁鐵與磁場,電荷與電場,天體與引力場的關系,因為磁鐵、電荷、天體與它們所生發的‘場'同屬于物質世界,磁場、電場、引力場看不見摸不著,通過科學儀器卻能檢測出來,而意象與意境卻可以說是分別屬于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意象訴諸人的視聽等感官,意境則直接訴諸人的心靈,是人的五官無法感知,也是科學儀器無法檢測到的。關于意象與意境的關系,還可以用這樣簡單的關系式來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圍。來看海子的《日記》,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寫的一首詩。如果單個地挑出來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地名)、戈壁、草原、姐姐、淚滴、荒涼的城等。然而,作者通過這些意象,一一組合起來,表達了對“姐姐”的思念。請看原詩:“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籠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草原盡頭,我兩手空空。悲痛時握不住一顆淚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這是雨水中一座荒涼的城。除了那些路過的和居住的。德令哈......今夜,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我把石頭還給石頭,讓勝利的勝利。今夜清稞只屬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長。今夜我只有美麗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從海子的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意象的實在性;同時也可看出,意境的韻味,那是一個被虛化了的世界。 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藝術創造的終極目標,意象則只是營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脫離意境的意象建構是不成功的蒼白無力的意象;沒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無味的,難以給人美感的失敗之作。一個作家,終生追求的目標,就是創造藝術形象,也就是營造不朽的意境。但是,任何意境的創造,都不是憑空捏造,而是在意象的基礎上營造意境。亦如王夫之所說,是‘有形發未形,無形君有形。⑤' 就是說,是有形的意象生發出無形的意境,無形的意境是依賴有形的意象而存在的。‘一葉落知天下秋',秋天的意境應該是包括了落葉的意象及其四周彌漫的秋意的‘實與虛的統一,顯與隱的統一,有限與無限的統一'⑥,而不僅是實外之虛,顯外之隱,有限外之無限。請看瘂弦的詩《秋歌》:“落葉完成了最后的顫抖,荻花在湖沼的藍睛里消失。七月的砧聲遠了,暖暖。雁子們也不在遼瞏的秋空,寫它們美麗的十四行了,暖暖。馬蹄留下踏殘的落花,在南國小小的山徑。歌人留下破碎的情韻。在北方幽幽的寺院,秋天,秋天什么也沒有留下。只留下一個暖暖,只留下一個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這首詩的成功之處,就在于營造了一個秋天的意境。這里有秋的白描,有對人物暖暖的深情。由“落葉、荻花、湖沼、砧聲、雁子、秋空、馬蹄、山徑、寺院、”這一系列意象,組合融合成一種秋的意境。在這里,意象是材料,意境是最終目的和最高追求。 總之,意象與意境既有密切聯系,又有細微區別。所謂區別,概括起來就是:在創作時,總是先有意象,后有意境;意象是手段和材料,意境是虛化了的藝術氛圍,是作家追求的終極目標。二者互相支持、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意象是融入作者情感的客觀事物,意境是作者追求的藝術境界,意象構成了意境。要正確地把握這二者的區別與聯系。 注釋: ①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現代漢語辭典》1996年版第1496頁關于‘意象' 一條的解釋,說意象就是意境。這顯然是誤解。②[唐]劉禹錫《董氏武陵集紀》。③[唐]司空圖《與極浦談詩書》。④[唐]戴叔倫:‘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為司空圖《與極浦談詩書》引述。⑤[明清]王夫之《古詩評選》卷二。⑥胡經之《文藝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90-291頁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