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的整合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現代教學著眼于學生的發展,突出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整合教學,將各學科知識看作是一個完整而復雜的整體系統,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是互相聯系的。新課程標準下整合教學的核心是強調系統內各要素的整體協調,相互滲透,力求避免用孤立、片面、靜止、封閉的觀點來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而要用整體、聯系、動態、開放、立體的觀點看待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整合意識,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在當今的信息社會,文科之間、理科之間、文科與理科之間知識的相互滲透在教材上及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語文教材中,政治、歷史、生物、物理、化學、數學、音樂、繪畫等無所不包,這就決定了語文與其他學科是相互聯系、相互溝通的。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將各學科知識加以有機滲透,合理延伸,以使學生多層次、多范圍、多角度去感受、領悟,獲得全方位的知識和技能,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都得到發展。對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的整合其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學會求知,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應如何加強整合呢?在工作實踐中的嘗試,使我有了一些初步的體會與做法: 一、網絡對于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的整合優勢日益突顯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習要在一種多方面的、豐富的精神生活的廣闊背景下進行。”而語文學習尤其需要這種豐富的學習背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建構這種背景,網絡作為一種全新的傳播媒體和全新的信息載體,正日臻成熟起來,也正日益突顯其對于教育教學的獨特優勢。它可提供豐富、鮮活、翔實、充足的信息資源以資利用,這對于新課程標準中“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一要求的兌現無疑是“添翼”,甚至是“雪中送炭”。并且它的搜索功能方便快捷。可使新課程標準中“提高效率”的要求得以落實。網絡還獨具開放性與交互性,使學生的交流與合作成為可能,并有逐漸發展為必然的趨勢。為新課程標準中“合作意識”、“開放的視野”、“表達交流”等目標的達成提供了便利。 我們可以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發現問題,上網查閱有關資料;課中適時補充有關的閱讀材料,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課后引導學生繼續閱讀,開闊視野,整體把握知識。做到以課堂為中心,向課前輻射,向課后延伸。 有些課文,常常會涉及到許多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也正是學生非常感興趣、想要了解的知識。如果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相關資料,為學習課文做準備,那么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我們還可以發現,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學習潛能得到極大的發揮。他們真是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常常會收集到許多連老師也不曾知道的知識。 如在學習《太空生活趣事多》時,我請學生上網搜集有關課文的資料,學生積極性很高,有的下載了關于宇宙飛船的知識,有的下載了宇航員在太空如何生活的資料圖片,還有的下載了外太空中的宇宙環境,證明課文中所說的在太空中生活與現實生活不一樣的原因。這些資料與教材發生碰撞摩擦和融合,引起學生思維的摩擦、碰撞和發散,使一般性學習上升為探究性學習,一般性獲取上升為個性化獲取。并且,學生參與網絡資源的搜集,本身又是語文實踐活動,能得到多方面的收益,如:速讀和瀏覽的能力、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的能力、相互合作能力、增強興趣和信心,計算機應用的能力等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學生們非常興奮,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他們發現語文可以這樣學的,如果在語文學習中再遇到不理解的科學小知識,就可以請網絡幫忙,他們又學會了一種如何求知的方法,并且學生們非常樂于參與到其中來。 二、學法遷移,運用唱、畫、聽、說等多種形式,以達到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的整合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六七歲的兒童,特別活潑好動,自控力很差,注意力難以持久。在兒童時期,他們注意的特點是無意注意在學前期已得到高度發展,在整個兒童期內,仍以無意注意占優勢,有意注意正開始發展,而且注意帶有情緒色彩,易受新異刺激影響,被外部明顯特征所吸引。7-10歲兒童可連續集中注意20分鐘,10-12歲兒童約25分鐘,12歲以上的30分鐘。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進行學科間的融合,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特點,并遵循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學習方法的形成和情感的陶冶的原則。要樹立“用教材”的思想,注重課程內容與各學科教學方法的整合。 教學《找春天》時,我想起小時候常聽的一首歌《春天在哪里》,那是一首歡快的歌曲,它輕松活潑,所蘊涵的內容很豐富,可以讓學生展開豐富想像,給他們以創造空間。于是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讓學生邊欣賞演唱,用心去感受。伴隨著歡快優美的歌曲,學生很快進入了愉悅其耳目、激動其心靈、開發其智力的境界。這時,我又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說說唱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 ,學生情緒高漲,各抒己見。有的說,看到了頑皮的孩子去郊游;有的說,看到了迎春花在向她笑呢;有的說,看到了蚯蚓在為花兒松土;有的說,看到了小鳥在快樂地歌唱……在這一唱一說的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 特級教師靳家彥在這方面就做得更是天衣無縫,融合巧妙。他在執教《有這樣一個小村莊》時,靳老師請學生先根據課文的描述,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想像早先山坡上很像樣的小村莊,并用簡筆畫在黑板上畫出來,并說說為什么這樣畫。幾位學生按書中順序上前分別畫了山坡、人家、樹林、小河,在畫“這里的空氣格外清新”這一句時靳老師問:“空氣清新該怎樣畫呢?空氣是無色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怎樣表現它?這可要有些創意了。我們先來討論一下好嗎?”經過討論后學生發言很踴躍,有的說:“畫上藍藍的天空,雪白的云朵,這就能說明空氣很清新。” 有的說:“可以畫綠草和鮮花,只有空氣清新它們才會更加鮮艷。” 有的說:“可以畫蝴蝶、蜜蜂。空氣好,小昆蟲才會高興地飛來飛去。”……在這次教學中,靳老師引導學生抓住“空氣清新”這一關鍵詞句進行探究,通過咀嚼詞句含義,運用與美術學科間的融合——簡筆畫這一生動形象的方式,使學生思維活躍,靈感迸發,敏銳地從生活中尋找答案。獨到的思想,創新的見解在探究中不斷涌現。 引導學生主動的學習,關鍵在于教師改變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使學生在迫切需要之下學習,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和效益。 三、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加強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的整合 在對教學過程的建議中,《課程標準》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充分利用教材資源主要表現為語文教材內在知識結構的縱橫交錯,以及與其它學科、社會生活的聯系。語文課,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語文教材,應結合其它學習內容,拓寬學習資源。并且要結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在聽特級教師趙景瑞執教的作文訓練課《發短消息》后,我的感受頗深。趙老師把“寫短消息”作為教學內容,透過簡短的文字來創造妙趣橫生的課堂。概括是當前社會非常重要的一個語言表達的品質,要訓練學生這一語文知識點,趙老師把“寫短消息”作為媒介,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分析、探討、歸納本節課的教學要點:用字要省;并巧妙地滲透了人文關懷:作者要站在讀者的立場去想問題。潛移默化地把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起來,揭示了語文教學的真諦:語文即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 有了名師的指引,我在教學《我選我》時,以班內選舉小干部的實際情況為切入點,嘗試了一次教學方法的整合,展開了一次“什么樣的同學適合當小干部” 的討論。學生積極踴躍的發言,樸實真摯的話語讓我嘗到了把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起來,把學生生活和學習聯系起來的甜頭。 語文學習從根本上是與生活相聯系的,語文學習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把語文學習僅封閉在課堂內,切斷它與廣闊的社會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的聯系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我們一定要為學生學會求知,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提供方法,并創造條件。 四、借鑒多元智能理論,為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的整合推波助瀾 十多年前,哈佛大學心里學教授加德納(Can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以全新的智能理念,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評價學生的多元視角,引領我們重新審視過往的教育思維和教學策略。多元智能理論它不是一個“類型理論”,即確定某個人的智能符合哪一種智能類型,而是一個認知功能理論,即每個人在八種智能(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肢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都具有潛質。當然,這八種智能是以多種方式起作用,但又對于每個人而言,作用的方式是獨特的。作為學校教育目標之一應該是盡可能充分發展學生的智能。那么,運用多元智能進行教學的一個有益之處就是,它不是內容已經過多的課程中再添加新的內容,而是可以突破分科課程所帶來的局限性,進行教學方法的整合。在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的整合,要做到社會需求,學生持續發展,學科特點相結合的原則,使我們的語文課程體現出科學性,人文性,開放性,綜合性,層次性的特點。當然,整合也需要有度,這個度是沒有明確的界限,主要標準是看它是否符合社會的需求,是否考慮到相關學科的特點,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是否有利于學生學生學會求知,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 五、在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的整合也要體現人文關懷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以人為本,體現教師對學生真正的人文關懷,這是我們語文課的靈魂。 有一個很有名的實驗,叫“煮金魚”。原來好像是自然課的內容,被引進到語文課堂里來了,而且很多教師都上過,被認為是觀察作文的經典案例。一位教師上這個內容,為了制造懸念,教師賣了很多關子,說自己餓了,要把金魚煮了吃。然后問學生可以怎么吃。有些學生就給老師提建議,說可以烤了吃,煎了吃,也可以煮了吃。還有一些學生聽老師說要煮金魚都非常吃驚,請求老師不要把金魚煮了吃,因為那樣太殘忍了。可老師為了把課按照預先設計的環節上下去,還是堅持非煮不可。老師說:“我管不了那么多了,我餓了。” 最后當然是金魚被老師抓進了試管里。看到那些善良、可愛的孩子吃驚、迷惑的樣子,我真替他們難過。金魚當然沒有死,可是我很擔心孩子們那種單純、天真的火花,會在我們這樣的教學下熄滅。 學科融合,強調的是滲透,是為我所用。在語文教學中融合美術、音樂、自然、數學都可以,關鍵是不要忘記自己是語文老師,上的是語文課。 六、在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的整合要注意:語言文字是語文課的根本 新課程很強調學科之間的融合。如果掌握不好整合的尺寸,就會出現四不像的課。 實驗教材二年級的《畫風》。教材的內容很簡單,說的是三個小朋友是怎樣把風畫出來的。那么在教學的時候我叫學生帶來了水彩筆,讓學生畫畫。有小組畫的,有添畫的,有個別畫的,有到黑板上畫的……一節課的大半時間都用在讓學生畫風上了。到后來,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在上美術課了。為了自己的課再姓“語”,沒辦法,又用了一節課讓學生說自己的畫是如何表現出風的。這樣一來,耽誤了教學時間,也降低了教學效率,真是得不償失呀! 新課程倡導學科間的融合,強調閱讀的拓展,這是和時代的需求、社會的發展相一致的。我們要走出小語文的圈子,樹立大學科、大語文的觀念。語文姓語名文,能否把握好語文的性質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把語文課上得像語文課,就是要還語文的本體特征。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體驗、發現、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過程。語文課的核心應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工具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對于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如果脫離了課文的語言文字去融合、去拓展,那么語文課就不是語文課了。 當今世界是一個知識激增,人的大腦遠遠無法包容如此巨大知識量的世界,這是無需論證的常識,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只是教育的過程,而不是教育的目的,目的應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從教育教學的目標上講,其重點就是要通過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科學和人文素養。新課程強調學科間整合,強調綜合性學習,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弱化學科界線。任何整合都不是平等的融合,每個學科首先要有著自己的教學任務和學科目的,我們無法要求別的學科在整合的過程中替自己來完成學科的教學任務。 所以說在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的整合不是目的,是為了學好語文;是使學生多層次、多范圍、多角度去感受、領悟,獲得全方位的知識和技能,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都得到發展;是讓學生學會求知,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參考書目: 《聽名師講課》 廣西教育出版社 《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 北京大學出版社 《語文教學實施指南》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多元智能》 加德納 《梳理課堂——竇桂梅“課堂捉蟲”手記》 廣西教育出版社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基于網絡環境的語文新課程標準思考》 網上論文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