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特質使詩人徐志摩一生“尋夢” 一掠顏色飛上了樹。“看,一只黃鸝!”有人說。翹著尾尖,它不作聲,艷異照亮了濃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 等候它唱,我們靜著望,怕驚了它。但它一展翅, 沖破濃密,化一朵彩云; 它飛了,不見了,沒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 _______《黃鸝》 1931年,滿腹才情,備受爭議的詩人徐志摩英年早逝。他的一生像劃過天邊的剎那流星,給我們留下的是瑰麗的詩篇和無盡的懷念。他死得不平凡,一如英國浪漫派詩人雪萊、拜倫、濟慈。拜倫三十六歲死于希臘,他是徐志摩最崇拜的一位詩人,可以說他的死也是拜倫式的。濟慈死得更年輕,他給自己的撰寫的墓銘是:“這里睡著一個人,他的名字是寫在水上了。”徐志摩的名字可以說是寫在火焰里了。 徐志摩有著天生的詩人氣質。他對于生活的興趣異常濃厚,他看見什么都覺得有意思,所以他的詩取材甚廣。徐志摩的詩始終都是很有生命力的。詩如其人,正如胡適所說:“志摩就是一道跳著濺著永不止歇的生命之泉。”朱自清也說過:“他是跳著不舍晝夜的一道生命水。”他永遠給我們生命的動感和美的力量. 徐志摩的詩之異于他人者,在于他的豐富的情感之中帶著一股不可抗拒的“媚”。這嫵媚,不可形容,它直訴人的內心。從表面上看,這嫵媚的來源可能是他的文字運用之巧妙。陸小曼說:“他的詩比一般的來得俏皮,真是像活的一樣,字用得特別美,神仙似的句子,叫人看了神往,忘卻人間有煙火氣。”這話是對的。志摩的詩是他整個人格的表現,他把全部精神,甚至整個生命都注入了一行行的詩句,所以我們覺得他的詩字里行間有一個生龍活虎的人在跳動,他的音容、聲調、呼吸,都歷歷在目。他的詩不是冷冰冰的雕鑿過的大理石,是有情感的熱烘烘的曼妙的音樂。他的筆下就是一派撩人的嫵媚。比如《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橋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蒿,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是一個徹底的浪漫主義主義者。胡適先生對于徐志摩的總評是不錯的。胡先生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是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愛、自由、美的單純信仰如果真正的恰如其分的加以解釋,內容并不簡單。愛,那是廣大無邊的 ,耶穌上十字架是為了愛,圣佛蘭亞斯對鳥說教也是為了愛,中古騎士為了他的情人而赴湯蹈火也是為了愛,愛的對象、方式、意義可能有許多的分別。至于自由,最高貴的莫過于內心選擇的意志自由,最普通的是免于束縛的生活上的自由。講到美,一只勻稱的希臘古瓶是美,蒙娜麗莎的微笑也是美,乃至于一個字的聲音,一朵花的姿態,一滴露水的閃亮,無一不是美,“愛,自由,美,”所包含的東西太多,內涵太富,意義太復雜。志摩的單純信仰不是“愛,自由與美”三個理想,而是“三個條件混合在一起的一個理想,而這一個理想的實現便是對愛人的追求。他的單純信仰換個說法,就是“浪漫的愛”。這種執著的追求,就是浪漫主義的本性。(這段需要理清楚胡適引文出處,注意前后引號對應) 徐志摩的第一本詩集《志摩的詩》出版后,徐志摩自己對其中的哲理詩比較滿意。但在《評徐君志摩的詩》一文中,朱湘分析了徐志摩的長處與短處,認為徐志摩是一個寫情詩的天才,但是由于欠缺理性思維,寫哲理詩是沒有出路的,建議徐志摩認清這一點,揚長避短。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 1/3/3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