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與唐代山水詩 論述主題:1、王維詩歌創作前期與后期的特點。 2、什么原因使得王維一步步去靠攏、去接近佛禪思想。 3、試分析王維晚年隱居輞川別業寫的幾首小詩。 4、小結王維山水詩的特點。 王維是一位優秀詩人,他的詩篇主要是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居生活和佛教禪理, 因此早在生前,就得到“當代詩匠,又精禪理”的贊譽,后來更有“詩佛”的美稱。由于追求“湛然常寂”的境界,王維在詩中一再宣稱“一悟寂為樂,此生閑有余”。在孤獨與寂寞中,他寧心靜性地觀照物象,了知諸法性空的般若實相,走進自己最熱愛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獲得與天地、宇宙最親密和諧的接觸。王維的大多數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閑居生活中閑逸蕭散的情趣。或靜謐恬淡,或氣象蕭索,或幽寂冷清,表現了詩人對現實漠不關心甚至禪學寂滅的思想情緒。 在思想上,王維的詩歌創作前期關心國事,且不乏壯美之作;后期不問世事,一心向佛,故詩中充滿禪意。在行動上,追求寂靜之樂、醉心自然山水。 在早年,王維主要接受了儒家思想的影響,流露出一種昂揚向上的心態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我們從王維青壯年時期所作的許多奮發昂揚的詩篇中,可以感受到他那種昂揚的進取心以及不可掩飾的政治熱情和遠大抱負。如他的《老將行》一首: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取胡馬騎。 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須兒。 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會當百萬師。 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 愿得燕弓射大將,恥令越甲鳴吾君。 莫嫌舊日云中守,猶堪一戰立功勛。 詩中既對老將后來“自從棄置便衰朽,事世蹉跎成白首”的遭遇深深感到惋惜,又對他“猶堪一戰立功勛”致以深深的敬意。也表達了自己想建功立業的政治熱情。又如《<少年行>四首》之一: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表現了王維以身報國的高昂精神。其他又如《觀獵》、《從軍行》、《隴西行》等等,都充滿了一種豪情,他把“濟人然后拂衣去,肯做徒爾一男子”當作自己從政的一種理想。 王維曾受到張九齡的賞識和提拔,不過時間并不長。王維在被授為右拾遺后僅三年(公元736年),張九齡失勢。李林甫開始執政。這是唐朝政治的一大歷史轉折。從此,唐朝從開國以來基本保持清明狀態的王朝政治,開始變得黑暗和腐朽。李林甫的執政措施可以說是與王維在《獻始興公》一詩中所謳歌的那種君子從政之風處處相反。王維看到強盛的唐王朝日益腐朽與黑暗,其內心的失望與痛苦可想而知。王維實際上已被孤立,陷入了一種“舉世無相識”的窘境。在《寄荊州張丞相》(《箋注》)一詩中,王維痛苦的寫到: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 舉世無相識,終身感舊恩。 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 目盡南飛鳥,何由寄一言。 在詩中表現了對張九齡深深的知遇之恩以及對現實的強烈不滿之情。由于小人當政,王維在政治上可以說是“有心報國,無力回天”,從而產生了一種無所歸附的失落心理。在《酌酒與裴迪》(《箋注》)一詩中,他說:酌酒與君君自寬,人情翻覆似波瀾。 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先達笑彈冠。 草色全經細雨濕,花枝欲動春風寒。 世事浮云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餐。 人情的翻覆、世事的變幻,使得王維感到現實的艱辛坎坷。在這首詩中,王維的語氣是消沉的。既然不能建立一番事業,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那么,只有獨善其身,去“高臥且加餐”了。對他來說,這是一個痛苦的選擇。 現實的種種無奈,使得王維一步步去靠攏、去接近佛禪思想。在早期,可以說是儒家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思想使他走向仕途之路,但現實卻不允許他實現這種理想。他只有接受佛禪思想,以此獲得心靈的解脫。因此,他開始退居輞川,過上了半官半隱的特殊生涯。他在佛禪之中找到平靜,在山水之中尋求樂趣。在自然山水之中,王維的心情是放松的,這里沒有政治上的那種壓抑、那種虛偽奸詐,有的只是自然的一切:青山綠水、清風白云……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適意。在大自然的懷抱里,王維政治上的壓抑感得到了某種緩解。可以說,自然山水是他心靈的憩息地,是他的避風港。 著名的《輞川集二十首》,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別業寫的一組小詩。在此間的詩中最愛用“靜”“澹”“遠”“閑”一類字樣,還有“禪”“寂”“空”“無生”等佛家用語,他能夠用靜定從容的閑適心情,去觀察大自然,抒寫于筆端,作成絕佳的詩句,將詩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懷表露得極為透徹。在明秀的詩境中,讓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擺脫塵世之累的寧靜心境,似乎一切情緒的波動和思慮都被凈化掉了,只有因寂靜而形成通感的直覺印象,難以言說的自然之美。如: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里館》) 木茉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 一則說“不見人”,再則云“人不知”,復又說“寂無人”,在常人看來,該是何等的孤獨寂寞!而王維則不然,因他所欣賞的正是人在寂寞時方能細察到的隱含自然生機的空靜之美。那空山青苔上的一縷夕陽、靜夜深林里的月光、自開自落的芙蓉花,所展示的無一不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狀態,不受人為因素的干擾,沒有孤獨,也沒有惆悵,只有一片空靈的寂靜,而美的意境就產生于對這自然永恒的空、靜之美的感悟之中。這一切的一切,既是詩人片刻之間的審美體驗,然而又擔荷無邊的深意,多么精致,多么深邃,這就是從剎那間永恒的超圓覺境界。這就是禪,是“詩佛”王維將審美體驗與宗教體驗融合為一的最高藝術意境。 王維善于在詩中表現一種“空”、“寂”、“閑”的境界,如《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首詩意在極寫隱居終南山之閑適怡樂,隨遇而安之情。第一聯敘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厭惡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聯寫詩人的興致和欣賞美景時的樂趣。第三聯寫心境閑適,隨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聯進一步寫出悠閑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談笑”“無還期”了,寫出了詩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風采。對句既純屬自然,又含隱哲理。也正是由于他常以一位禪者的目光覽觀萬物,才使他的詩有了一種其他詩人所難以企及的靜美、澄曠、寂悅。特別是他在描寫大自然中一剎那間的紛紜動象,是那樣的清凈與靜謐,禪韻盎然,如: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 野花叢發好,谷鳥一聲幽。夜坐空林寂,松風直似秋。(《過感化寺曇興上人院》) 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書事》) 只有在“人閑”“夜靜”“山空”時,詩人才能感受到月出鳥鳴,覺察到細小桂花的輕輕落地;只有在“夜坐空林寂”時,詩人才能感覺到“野花叢發好,谷鳥一聲幽”;由于心境之特別虛靜,他甚至可以感受到階下院中那青苔綠幽幽的顏色,正在靜悄悄地向自己衣襟上爬來。如此奇妙得不可思議的幻覺通感,如果不是心境極其虛靜的詩人,又有誰能做得到呢?這就是“靜穆觀照與飛躍生命構成的藝術二元”,而王維也正是在這種二元的藝術境界中與大自然和光同塵,從而獲得寂靜、圓滿、和諧、自足的本真之性的。 但王維詩更多表現的是“凝心入定,住心看凈,起心外照,攝心內證”的境界。其所謂“寂照”,即用寂然的心去觀照萬物寂然的本質,在瞬間領悟永恒的虛空。這種觀照是澄徹的,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心境平靜,如古井澄潭,映照萬象,一切事物入此心境,都得到靜化和凈化,激動和喧囂也在這里幻化為沉靜的意境。 如:“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自落。”這是王維一首名叫《辛夷塢》的詩。這首詩寫的是在辛夷塢這個幽深的山谷里,辛夷花自開自落,平淡得很。你看,辛夷花在樹梢怒放,開得何等爛漫!辛夷花又紛紛凋零,又是何等的灑脫!既沒有生的喜悅,也沒有死的悲哀。得之于自然,又回歸到自然。詩中聽不到一絲心靈的震顫,仿佛連時空界限都已經泯滅。這是一個何等靜謐空靈的境界。 無情有性,這僅僅是一棵普通的辛夷花嗎?在這個絕無人跡的地方,辛夷花既沒有人對它們贊美,也不需要人們對它們的凋謝一灑同情之淚,沒有追求,沒有哀樂。我想,王維筆下的辛夷花,是他內在精神的外射,辛夷花是一棵人格理想之花。王維早年奉佛,他仰慕的是維摩詰居士,他以禪的態度對待世間的一切,并將這種心境融于詩歌,一切都是和諧空靈、恬淡自然!缎烈膲]》表達了詩人對宇宙、對人生的一種恬然心境,禪意較濃,充滿空靈。 王維看來,整個世界萬物不正是像辛夷花那樣,在剎那的生滅中因果相續,自在自為地演化著的嗎?“不生不來,如來異名!保ā独阗そ洝罚,王維似乎看到了“真如”的永恒,這“真如”就是世間萬物的本然,我想這也正展現王維心中一塵不染的佛性所在。他的這種意境和人生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總之,個人認為,空明境界和寧靜之美,是王維山水田園詩藝術的結晶。 王維不僅能把佛教義理化為詩的語言來表現,而且能以其對佛教的認識來豐富詩的內涵。因心境空明,詩人對自然的觀察極為細致,感受非常敏銳,象畫家一樣,善于在動態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形成極富山水田園層次感的視覺景象。王維詩獨具特色的寧靜之美和空靈境界,奠定了他在中國山水田園詩發展史上人們難以企及的正宗地位。
參考文獻: 1\《獻始興公》(《箋注》P67 2、《輞川集》—《辛夷塢》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