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素質教育的內涵及其實踐對策
[摘 要]: 1、明確語文課程性質,準確理解語文素質教育的內涵。 2、教師轉變觀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學習觀。 3、以學生為本,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內涵 自主 合作 探究 素質教育,關鍵在于教師的素質。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入,新課程改革的日益完善,語文教師的“一言堂”、“填鴨式教學”已嚴重扼殺了學生學習語文積極性與創造性。探討語文素質教育及其內涵,提倡新的教學方式,已成為語文教師所面臨的共同話題。下面我就這一問題談談我的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明確語文課程性質,準確理解語文素質教育的內涵。 客觀科學地認識學科性質,有得學科的發展。《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課程性質界定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我認為,以上兩句話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對語文課程性質加以說明: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學科是基礎課。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首先應該明確語文學科的基礎地位。語文學科是基礎課,是工作與學習的基礎,是學習其它各學科的基礎,它對學生今后長遠的學習和工作,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從小學到中學期間的語文學習,都屬于打基礎的性質。語文的基礎性地位用一句俗語“萬丈高樓平地起”再恰當不過了。深刻理解語文的基礎性,是正確認識學科的重要內容。 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科是文化基礎課。 語文是文化載體,它的豐富的人文內涵是無可替代的。例如,一篇好的文章,它可以給人在思想上啟迪,可以給人在感情上熏陶,可以給人在審美上愉悅。另外,語文還無微不至地表現出人類的文化成果,而且語言、文字本身就是文化。 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學科是以培養學生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能力為主要目的和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 語文學科主要體現在上述四項能力的培養而不在其它。在關的語文知識、思想文化內涵、審美陶冶,要圍繞和滲透這四項語文能力的培養之中。講語文的工具性著眼于它的形式,講語文的人文性則側重于它的內容,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不可分割的。 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了在語文課堂上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但傳統的教學方式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機械接受,不能有自己的主見,這大大挫傷的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也違背了語文素質教育的內涵。即“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文的積累,培養語感能力和思維能力,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其中“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這點極為重要,因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實質就是讓學生借助聽、說、讀、寫的言語訓練,獲得語感,掌握方法,最終能夠運用所掌握的語文工具去隨時隨地解決實際問題。試想,一個機械接受知識,毫無創新和主見的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嗎?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只有準確理解了語文素質教育的內涵,才能推動語文素質教育的發展。例如,我在教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第二自然段時,我作了如下設計: 聽:指導學生重點聽這段文章的朗讀,讓學生在頭腦中想像百草園的景象。 讀:朗讀這段文字,重點理解這段文字中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這樣一組句式,引出多種景物,敘述四種趣事,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畫。 說:指導學生運用“不必說……單是……”的句式口述自己的童年生活。 寫:結合這段文字,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童年生活。 這份教學設計,合理安排了聽、說、讀、寫訓練,有助于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提高他們聽、說、讀、寫的能力。 聽、說、讀、寫這四項能力可以說是貫穿于語文素質教育內涵的全部內容,作為教師,應該加強這四項能力的培養。 二、為了充分體現語文素質教育的內涵,語文教師應采取如下實踐對策: 1、教師要轉變觀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學習觀。 (1)新形勢下,教師必須樹立民主意識。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立見解,鼓勵學生說出自己與別人不同甚至與教師不同的想法,支持學生在現成答案之外探求“新解”的嘗試。如此轉變的前提就是要求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創建一種自主、和諧、民主、尊重、信任的師生關系。 (2)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偉大的文學家韓愈曾說過“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新課程的實施,教師的主要任務顯然不再是如何傳授知識,而是按照學生的個體差異,幫助他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與自學能力。17世紀法國的哲學家笛卡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在中國也有類似的說法,說寧可要點石成金的手指,而不要被點成的黃金;寧可要獵槍,而不要現成的獵獲物。古今中外成才的例子無不說明,方法的學習是最重要的學習。 2、以學生為本,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 青少年時期是學生的黃金時期,學生不是承納知識的容器,而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為本,以培養他們終身發展的能力為出發點,以課堂實踐為場所,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習慣,合作學習的意識,探究學習的精神,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當然,這并不是說要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是指導學生在“學”的角度上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性。我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上作了如下嘗試: (1)自主。自主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尊重他們主體地位的充分發揮。在課堂中,老師在給學生學習目標后,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在實踐過程中,由于作品主題,結構的不確定性決定了“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同一個問題,學生可能存在著不同的答案,教師應該首先充分肯定他們這種大膽質疑的精神,然后再給出正確答案。尤其是對那些不合常規的學生,不要把他們當作“異類”扼殺。學生在持續不斷的實踐過程,一事實上會有令我們欣慰的進步。例如我在教完朱自清的《春》后,要求學生分析從哪些方面來寫好寫景散文,學生給出了以下要點:①選取有代表性的景物。 ②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④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⑤大膽展開想象,虛實結合。 ⑥調動人的感覺器官來分析景物的特點。⑦注意用詞準確。⑧運用表示色彩的詞語。⑨使用形容詞性的重疊詞。而我在備課時,僅僅只注意了前四條。事實證明,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創新精神。 (2)合作。合作就是學生在學習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查閱資料,集體討論,解決問題。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可從如下方面來安排學生合作的過程。①教師設置的任務合理。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有激情,才會有高昂的情緒投入到任務中去,真正體現全員的參與性。②要有足夠的時間保證。時間充足,每個小組的成員才都有機會參與交流、發言,交流的內容才會既有量,又有質。③要有教師的調控與參與。學生合作交流,并不等于教師是旁觀者,教師要巡回走動,給學生適當的指導及提示學生注意課堂紀律。 (3)探究。探究就是教師要倡導學生對學習目標敢于提問,善于質疑,激發創新意識。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善于發現問題,然后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我在教讀魯迅的《雪》時,對于作者筆下的“江南的雪”“朔方的雪”作者是否表現出偏愛呢?大部分小組的同學認為作者更偏愛“北方的雪”,理由是作者使用了“但是”這一轉折性詞語,但也有幾個小組的同學認為作者并沒有表現出偏愛的傾向。因為江南的雪,除了美之外,更主要的是孕育著春的生機,給人以溫暖的氣息,也帶來童年美好的回憶。我對這一回答持了肯定態度,并表揚他們主動探索的精神是可貴的。只有這樣才能激發他們探究的求知欲望。 總之,教師要積極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造。這樣,語文素質教育才會出現更光輝、更燦爛的前景。 參考文獻: 秦訓剛,晏渝生主編《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2003年華中大學出版社。 《當代南方教育論壇》,2003年中國教育出版社。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