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紅日》的藝術特色
[摘要]《紅日》作為一部優秀的當代寫事文學作品,它的生命和感染力不但在于它塑造了一大批形象鮮明的人物形象,而且在于有較高的藝術性,能給人美的感受。精密的藝術結構、典型化的細節描寫,融情入景的環境渲染構成了《紅日》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藝術性、藝術結構、細節描寫、環境渲染。
(一)精密的藝術結構。 一部文學作品(長篇小說)中的人物塑造的成功,是離不開整個作品的藝術結構的成功的。所謂藝術結構,當然不是僅僅指作品中的故事情節的組成和發展,更重要的是揭示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場景和人物形象的緊密的有機的聯系。這種緊密的聯系,可以使作品中的生活比現實生活更加集中、更加鮮明有力。《紅日》的結構是嚴密的,作者在思想上能夠站得比較高,能夠把明確的主題思想和具有時代特性的人物和生活環境,簡明而均勻地交織在一起。整個作品的情節發展是有節奏的,不論是描寫戰斗生活或是后方生活,部隊或是人民,解放軍或是國民黨軍,處處都出現構思巧妙的穿插手法,有疾有除,有勞有逸,有張有弛,因此,整部作品毫不沉悶和單調,具有一種樸素的魅人力量。如孟良崮戰役解放軍的群策群力,英雄虎膽,國民黨的垂死掙扎,狼狽不堪等,都寫得活龍活現。后方生活也寫得相當出色。后方醫院生活的描寫就是全書的精彩篇章之一。斷了一條腿的炮兵梅福如是那樣堅強樂觀、風趣幽默。為了成全楊軍和阿菊這對夫妻,他精心導演了一幕喜劇。這決不是一般的取笑哄鬧,而是對即將重返前線的戰友的關懷與支持。此外,老百姓對解放軍戰士的愛護,傷病員重返前線的決心,楊軍向負傷的黃營長告別等描寫,也都十分感人。前方的勝利鼓舞了后方的工作,而后方的工作又有力地支援了前方。正因為能夠把前方后方緊密聯接起來,就使得整個作品既豐富多姿,而又嚴謹縝密。 《紅日》穿插寫了四對人的愛情生活,其中既有軍首長,也有下級官兵。沈振新與因懷孕而留守后方的妻子黎青分手,并沒有悲悲戚戚,而是樂觀明朗,有的是慰勉與關懷;梁波與華靜的感情是在戰斗中凝成,同時又激勵著雙方投入新的戰斗;姚月琴認識到不宜過早地在戰爭的形勢下談戀愛,就毅然停止了她與胡克的關系。 從正面反映解放戰爭,在藝術布局上是需要花費一番苦心的。如果把重點放在基層,則不足以反映戰爭的巨大規模和雄偉氣勢;如果著重寫上級領導,則難于表現前線生龍活虎的戰斗和短兵相接的拼殺。《紅日》的藝術剪裁很有特色,它把點和面辯證地統一起來,既突出重點,又照顧全面。漣水、萊蕪、孟良崮這三次重大戰役寫得各有特色。漣水是防御戰,側重寫了一個撤退場面,萊蕪和孟良崮都是圍殲戰,又以孟良崮為重點。具體描寫兩軍對峙的作戰場面時,既有整個戰場氣勢磅礴的壯觀景象,又有具體的英雄人物事跡的細致描寫。如在萊蕪戰役和孟良崮戰役中,解放軍投入了大量兵力,作品重點突出了沈振新軍,而在寫這個軍的下屬時,又重點突出了劉勝團、石東根連、秦守本班,這樣,在重點中既有上級領導,又有中下級官兵,既可以反映戰爭的全局,又便于展開面對面的廝殺,有利于塑造各級指揮員和戰斗員的英雄形象。在注意突出重點的同時,作品又努力照顧一般,簡潔地寫了軍、師、營、連、排各級,使整個部隊活躍起來。應當特別指出的是,《紅日》在寫面時雖然一般采用虛寫,較為簡略,但決不是無關緊要。當沈振新在電話中接聽陳毅司令員和粟裕副司令員的指示時,野戰軍首長那洪鐘般的聲音、那必勝的信心,對于他是一種多么巨大的鼓舞啊! (二)典型的細節描寫 細節描寫是豐富小說的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個性,使作品具體、形象,富有藝術魅力的重要手段。典型化的細節描寫,能夠最省儉地揭示人物的心靈,烙印人物的性格。有時,一個經過精心的選擇的細節。足以使人物性格躍然紙上,呼之欲出。而有些作品的平淡無味,人物蒼白干癟,缺少飽滿的血肉,往往是由于細節描寫的欠缺。 《紅日》善于從紛繁多彩的生活現象中抓住生動、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恰如其分地用來刻劃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心靈。因此人物有時著墨不多,卻能神態宛然,一經出場,就給讀者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 梅福如一出場就說了一段新書,這段新書的語言和內容一下子就把說書人的聲音笑貌和心地襟懷活現出來。他的詼諧、他的熱腸,他的才華,隨著他那高山流水般奔瀉的語言躍然紙上。讀完了這段書,就象認識了一個名藝人一樣,這個胖胖的、獨腳的六○炮手,就深印在讀者腦海里了。正是這個獨特的、生動的細節,一開始就為梅福如的形象奠定了基礎。 接下去,又是一連串有聲有色的細節描寫。他走到余大娘門口看見阿菊,就和阿菊逗樂。見了余大娘,就自告奮勇幫助余大娘切山芋片。山芋片子又薄又快,在他刀下紛紛地仰到下來的情景,說明他是一個能手,不僅給余大娘,而且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他一面切著山芋片,一面口吐蓮花,把余大娘說得心花怒放,為楊軍和阿菊的喜事創造了美滿的條件。 《紅日》始終把梅福如放在行動中來表現他。他出了余大娘的門,又去找阿菊。針對阿菊的害羞躲閃,他又施展出叫人躲也躲不開的本領,叫阿菊給他找火抽煙,而說話總是那樣詼諧熱烈、妙趣橫生,然而骨子里卻滲透著懇摯、親切和莊重,所以“使阿菊不得不認真入神地聽著”,不得不接受他的安排,并且從心里頭感激他……。 這一連串的細節描寫,把梅福如詼諧、義俠、豪爽、熱烈的性格繪聲繪色地凸現了出來,深深地烙印到讀者的腦海里去了。正是豐富生動的細節描寫,使梅福如成為一個仿佛可以觸摸到的有立體感的藝術形象。 梅福如是如此,沈振新、劉勝、石東根也無不如此。他們的性格和心靈,都是通過富有特征的細節描寫顯示出來的。 如漣水戰役以后的一個晚上。夜深人靜,但是沈振新不能安寢,他悼念著親密的戰友和精悍的部屬蘇國英。這個英雄團長從二萬五千里長征時起,就在他領導下作戰,創造過許多英雄業績。不幸在漣水戰役中了敵人的炮彈犧牲了。沈振新悲痛是深沉的,小說這樣寫著: 黎青眼睛迷糊了一陣,摸摸身邊,沈振新不在,抬起頭來看看,沈振新坐在桌子邊在看著什么。她便輕輕地溜到他的背后。入神一瞧,原來他在看著一張照片:黎青的心激烈地跳動了一下,接著驚嘆了一聲: “你這個真是太感情了!” 黎青從沈振新手中把沈振新和蘇國英合照的照片拿了過來……。 在這個單純的細節里,沈振新對于戰友的深厚感情,他的懷念和悲憤就在一言不發、一動不動的對于照片長久凝視中噴涌激蕩。 《紅日》不但善于運用典型化的細節描寫突出一個人物的性格,而且善于把不同性格的人物的矛盾組織在一個細節中,使其相得益彰。如沈振新徹夜不眠地等著師里把俘虜送來。到了半夜,俘虜還不見送來。小說這樣寫道: 他輕輕地拍拍湯成的背脊,似乎又怕驚破湯成的睡夢,低聲吼叫道: “醒醒!到參謀處去看看!” 湯成揉開眼睛,似醒非醒地問道: “看什么?” “真是個睡虎!看什么?俘虜帶來了沒有?”湯成走了出去,門一開,一陣冷風沖撞進來,蠟燭給吹滅了。在黑暗的屋子里,沈振新依舊在來回踱步。睡在耳室里的李堯被冷風吹醒,走了出來,電筒一照,看到軍長還在從東墻走到西墻的踱步,心里感到奇怪而又難受,他關上門,點上燭火,焦急地大聲說道: “這樣下去,把身體搞垮了,怎么辦?” “你睡你的覺去?”沈振新邊踱著邊說。 “你不睡我也不睡!”李堯賭氣似地扭著頭說。 這個細節一方面突出了沈振新的性格,表現了他因漣水戰役失利,急于要把敵人弄個清楚的煩躁的、迫不及待的心情以及對待警衛員的平等態度,輕輕地拍拍他的背,低聲地叫喚,怕驚破他的睡夢。另一方面又表現了警衛員李堯對軍長的愛護、體貼。如果不是出于高度的責任感和對首長的愛戴,一個警衛員要“大聲”地干涉首長的行動,以至于和首長“賭氣”是不可能的。 (三)景情融洽的環境渲染 景物與情調、景物與人物性格的表現完全融為一氣就是景情融洽。這種景物與情調融為一氣的表現,主要是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情感感受到景物的形態、色調和印象的自然結果。《紅日》善于融情入景地渲染,用單純、明確的語言把讀者吸引到它設定的特別環境中去,給讀者以身歷其境的感覺。如寫戰斗就使人讀著讀著,就仿佛和書中的人物一起參加那場戰斗一樣,時而緊張,時而興奮,時而焦急。 《紅日》一開頭,作者捉住緩緩移行的灰暗的云塊,暗淡的陽光,陰冷的天氣,構成了漣水城外荒涼寥廓的氛圍,接著,寫了在“開始枯黃的樹林里”,“驚惶地躁叫著,驚惶地飛來飛去”的鳥鵲,以及“大群大群地從這個村莊,這個樹林,忽然飛到那個村莊,那個樹林里去,接著,又從那個村莊,那個樹林,飛到遠遠的村莊,樹林里去”的揀雀。鳥鵲的活躍,正顯示出人蹤的冷落。此時,“淤河堤岸的大道上,平日過往不斷的行人、旅客、商販的車輛、騾馬”都 絕跡了。只有南門外那棵老白果樹,“孤獨地站在淤河邊上,在寒風里搖曳著枯枝殘葉,發著吹噓的嘆息聲。”接下去,又寫了初冬的田野,寫了“田野上大大小小的一堆堆高粱桿、豆秸、寂寞地蹲伏在那里”。可是“可是聽不到雞啼,看不到牛群”,也聽不到農民們打場或冬耕時“悠揚響亮”的聲音。通過對這些富有特征的景物的描繪,作者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到那個氣氛濃重的典型環境里去了。在這里,作者確實象一個杰出的畫家,只淡淡幾筆,用不著堆砌多少景物,就把被戰爭陰云籠罩著的漣水城郊的荒涼寥廓勾劃出來,并且在這荒涼寥落里使人感到戰爭逼近的沉重壓力。 而寫解放軍從漣水撤退下來的情景,則抓住載運米糧、被服和彈藥的“吱吱嗥叫的獨輪車,三輪大牛車”,馱著扎成一捆一捆的破爛槍支,騾馬,以及躺在牛車貨物堆上的沉沉酣睡的戰士,嘴里流著白色涎水、累得停步不前的黑牛……這些富于特征的景物,編織成一幅不同尋常的疲憊、雜亂、沉重的行軍圖畫。加上趕車人一聲沉重的嘆息:“它委實太累了,”一下子就把讀者帶進了當時的環境,沉浸在那濃重的氣氛里。 作者寫景狀物的時候,他那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常常使得他能夠選擇準確、生動的語言,鑄成非常鮮明的形象。如寫沙河邊上老百姓搶收麥子的情景,小說這樣寫道: 麥田里的人們象撕扯朽布一樣,把一塊一塊麥田撕裂開來,麥捆子象隊伍似地排起來,迅速地集合到一堆…… 小姑娘咽下哭聲,又張開剪刀刈著一把一把麥穗子,麥穗子象網住了的小魚似的,擁擠著落進她身上背的柳篾筐里。 在這簡潔的環境描寫里,麥田象塊朽布被撕開的形象,麥捆子象隊伍排列起來的形象,以及剪下的麥穗象被網住了的小魚似的擁擠著落進柳篾筐去的形象,都生動、真切地傳達了當時的情景,給了讀者非常深刻的印象。 《紅日》寫到漣水退守,就是滲透著一種對陷入敵手的土地懷著無限的深情書中這樣寫: 淤河的水,淤河兩岸發著油光的黃土,高高的白楊,一棵老白果樹,精心構筑的守了八天八夜的戰壕和掩蔽部,戰士們含著眼淚和它們告別! 根據戰略的要求,這支隊伍開向了北方,他們“經過了3個晝夜,踏過一百多蘇北平原的黃土路”就要進入山區了。戰士們熱愛自己的家鄉,“趁著還有一小段平原的黃土路”的時候,他們把鞋脫了下來,“讓腳板子跟黃士路多親幾個嘴吧!” 作者以其樸素的筆力,描繪著動人心魄的戰斗場面,濃郁的戰斗氣氛彌漫在字里行間,深深吸引著讀者,仿佛置身戰場,呼吸著硫橫硝煙的味道。 在孟良崮戰役中,爭奪三八五高地,是一場激烈的戰斗,書中這樣寫: 在385高地狹小的頂端上,展開了激烈的面對面的拼戰,子彈在眼前炸響,刺刀在眼前閃著亮光,手榴彈在眼前爆炸,火、血、煙,敵人的耳、目、口、鼻,他們的叫喊,奔竄,都成了眼前耳邊清晰的現象。 …… 這是楊軍回到前方的第一個戰斗的夜晚。 他為這個夜晚的戰斗生活所深深激動,他的心里滋生起極大的、長久以來所沒有過的真實的喜悅,他在東弧峰峰腰上的洼子里,斜躺在排長林平的身邊,聽著四面交響的戰斗的聲音,望著各個山頭上火花的閃跳,他覺得自己象是置身在熱浪滾滾的海洋里。身子有點顛簸,心也跳得利害,他眼前的重重疊疊的峰、巒、崮、岱,確象是海水的波浪一樣,一望無際。這是寫情,更是寫景,情融于景中,使景帶有濃厚的情,不但讓人如臨其景,更讓人動于情,受到濃情感染。 《紅日》整部小說結構緊湊,三個戰役的描寫主次分明,張弛自如。全篇既有戰爭場面恢弘磅礴氣勢的再現,又有情趣盎然的生活畫面的巧妙穿插,使得作品疏密相間,起伏跌宕,具有較強的節奏感。尤其是對戰爭場面虛實相間,點面結合的寫法更是獨具特色,為以后的軍事題材創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