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雨果《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對照原則”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運用
【摘要】《巴黎圣母院》該作真實地再現了七月革命前后資產階級民主派和廣大人民對波旁復辟王朝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會的憎恨情緒和革命形式,深刻地揭露了宗教和教會的愚妄和黑暗,表達了作者同情下層平民,熱愛他們的優秀品質和斗爭精神的思想感情。作品以豐富多變的想象,大膽奇特的構思,夸張怪誕的手法,異乎尋常的人物,驚心動魄的場景,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幅美與丑、善與惡、光明與黑暗殊死搏斗的畫面,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讀者。然而,真正使該作具有經久不衰的吸引力的,卻是作者在小說中第一次成功地運用了“美丑對照原則”來塑造人物形 象。 【關鍵詞】美丑 善惡 黑暗 光明 “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惡與善并存,黑暗與光明相共。”這就是雨果在1827年《克倫威爾序》中提出的著名的“美丑對照原則”。距《巴黎圣母院》的制作僅有四年,但歷來人們都公認《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這一著名“對照”原則的最初最成功的一次實踐。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用精心設置了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的對比體系,正反兩組人物互相映襯,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中心人物與其他人物的美丑對照。 在人物對比體系中,愛斯梅拉爾達無疑是這個體系的中心人物,克羅德、加西莫多、法比和甘果瓦處在這個體系的較為次要的地位,形成眾星拱月之勢。通過他們對愛斯梅拉爾達的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不同性質的愛展示他們各自的道德品質和性格特點,從而與愛斯梅拉爾達形成強烈的對照。 1 愛斯梅拉爾達與克羅德、法比的對照 愛斯梅位爾達是個“超自然的生靈”,她從小在吉卜賽人中長大,渾身洋溢著蓬勃朝氣和青春活力,她粗獷熱情、矯健活潑,在圣母院前,翩翩起舞,如乳燕翻飛,多采多姿。她不僅容貌美,而且心靈更美,是體態美和心靈美和諧完美的統一,是“純潔而光輝”的人,是善的化身。克羅德副主教卻是“嚴峻、沉著、陰郁、狡黠”的人,是“陰森可怕”的魔鬼,衣冠禽獸,是惡的代表,他對愛斯梅拉爾達的愛不是真情的表露,而是作為“一個男人去愛一個女人”的本能,是色欲的燃燒,他的愛 不是要付出,而是為了占有,為了滿足情欲,他讓加西莫去劫持他,當劫持未遂,愛斯梅拉爾達被騙投入法比懷抱時,他妒火中燒,獸性發作,他把“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別人也不能得到”這句話作為自己座右銘,并在這思想指導下刺傷“情敵”法比,嫁禍于愛斯梅拉爾達,與王家檢查官沆瀣一氣,誣陷無辜少女,還煽起宗教狂熱,把純潔、善良的少女送上了絞刑架,他利用時機,威逼愛斯梅拉爾達在“絞架與他”之間作一抉擇,愛斯梅拉爾達直截了當表示了他比絞架更可怕,迫使他兇相畢露,以后他發覺愛斯梅拉爾達被救藏在圣母院頂樓時,他夜闖住房要強行占有她,最后借“乞丐王朝”進攻圣母院之際,把她騙到院外交到官兵手里絞死。作者以克羅德所謂的“愛”把二者連接起來,形成善惡、美丑的鮮明對照。愛斯梅拉爾達獻給法比的倒是忠貞不渝的愛情,她由對法比的救命的感激而心生愛慕,心中時刻裝著他的名字,煞費苦心地教佳利拼組“法比”的字母,還不惜玷污自己的“護身符”放棄尋找自己十幾年來念念不忘的媽媽,決心獻身于法比,哪怕做他的情婦,甚至女仆,當她在法庭上聽說法比已死時,她意志崩潰,痛不欲生,決然以死相報,招供認罪,而她僥幸被救避難于圣母院時,她仍掛念著法比,并為此錯怪了加西莫多,在最后出逃時,她仍喚著法比的名字,以致自己被捕被送上絞刑架……但有情女偏遇負心漢,法比是個逢場作戲、放浪浮華的輕薄少年,他貪慕愛斯梅拉爾達的美色,與她幽會,骨子里卻又瞧不起她的身份地位,完全是出于玩弄她,他寧愿要自己不愛的貴族名門百合花小姐也不愿娶她,只抱著拈花惹草,逢場作戲的念頭與愛斯梅拉爾達交往,騙取姑娘純真的愛。出事后,愛斯梅拉爾達身陷囹圄,還心惦念著法比的安危,而法比竟為了自己的名聲而溜掉,不到法庭去為無辜的,愛他愛得死心塌地的姑娘洗刷冤情,對她的生死無動于衷,而跑去與一貴族小姐調情,最后,愛斯梅拉爾達上絞刑架時不斷呼喚著他的名字,他卻與貴族名門的小姐大肆舉辦婚禮,充分顯露了一個紈裙子弟淫邪卑劣的獸性,這二者也形成了高尚與卑劣的對照。 2 愛斯梅拉爾達與甘果瓦的對照 甘果瓦是愛斯梅拉爾達所謂的“丈夫”,他在誤闖“奇跡王國”的“怪廳”時被乞丐王判了死刑,愛斯梅拉爾達了救他而與他結成夫妻。雖然尚無事實,可愛斯梅拉爾達對他來說也可謂義重如山,甘果瓦心目中也確實喜歡愛斯梅拉爾達,但他卻在姑娘出事時棄她于不顧,甚至與克羅德合謀誘騙愛斯梅拉爾達出圣母院,在出逃的船上,他又因利害關系而推開了緊偎著他、把他當作唯一依靠的姑娘,拐著她最后的所有——母山羊佳利逃跑了。他們兩人形成了舍己救人者與自私自利者之間鮮明地對照。 3 愛斯梅拉爾達與加西莫多的對照 加西莫多與愛斯梅拉爾達一樣,也是一個沒有社會地位的孤兒,他身殘貌丑,五官不全,不為人們理解和尊敬,有的只是鄙視和嘲笑,這無形中形成了他與人們的距離,他也敬慕愛斯梅拉爾達的美麗、純潔,把她當作天仙,他受克羅德指使劫持了愛斯梅拉爾達,并因此受罰,在烈日下的恥辱柱上受刑,倍受譏諷折磨,連他一向敬如父親的主使人克羅德也離他而去,是愛斯梅拉爾達不計夜里搶劫過她的舊怨,把清涼甘甜的水送給口渴難耐的他喝,這一以德極怨的行動地感動了他,使他在心底深處對少女萌發了近乎神圣的愛慕,他要永遠保護她,使她不受任何惡毒的傷害,他不求擁有和報答,只求能以畢生精力來保護他心目中的圣女愛斯梅拉爾達,加西莫多的愛是一種忠誠之愛,是一種為之獻身的愛,他的愛光耀高尚,與愛斯梅拉爾達相映成輝,照亮了整部作品。 二、其他人物之間的美丑對照。 1 克羅德與加西莫多的對照 克羅德與加西莫多是一對義父子,前者對愛斯梅拉爾達充滿淫欲,派人劫持在前,無恥威逼在后,不但刺殺法比,還嫁禍于愛斯梅拉爾達,千方百計欲置愛斯梅拉爾達于死地,后者則充滿對少女天真無私的愛慕,他冒死救出愛斯梅拉爾達,無微不至地照顧她,處處為她著想,為了使姑娘快樂,他心甘情愿晝夜不息地等待法比,傳遞信息,他挨了法比一鞭,卻又破天荒第一次說謊,不動聲色地向愛斯梅拉爾達隱瞞了法比的負情,說自己沒等著他,“他情愿被她苛責,也不愿給她帶來痛苦,他把一切痛苦留給了自己”雨果小說中這段話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加西莫多對愛斯梅拉爾達真切、無私的愛。他的愛象海深一樣深切、寬廣。兩相對照,克羅德的極端利己的丑惡靈魂,加西莫多的自我犧牲的美德更加鮮明突出。 2 加西莫多與甘果瓦的對照 加西莫多與甘果瓦都曾受恩于愛斯梅拉爾達,但一個感恩戴德,一個卻背信棄義。當少女處于危險境地時,加西莫多是拼死相救、勇敢無畏、當他終于識破克羅德,就是害愛斯梅拉爾達的罪魁禍首時,他再也抑制不住怒火,把克羅德從頂樓上推了下去,最后他伴隨著愛斯梅拉爾達長眠于墓窟之中,以身殉情。甘果瓦是貪生怕死、怯懦自私之徒,處處先從自己的利害關系出發,直至最后出逃時還拐走愛斯拉爾達的母山羊佳利,這種對照,也深化了兩者不同的道德面貌。 三、人物自身美丑對照。 1 人物行動前后不同的對照 克羅德青年時期曾經是一個有理智、有良知的靜杖師,曾有撫育兄弟,收養棄兒等善舉,表現出宗教的仁愛,說明那時他身上尚存著“美”的光芒,他也因此而坐上了巴黎圣母院副主教的寶座,成了年青有為的典型的形象。他奉行宗教禁欲主義,而面對愛斯梅拉爾達卻欲火中燒,人性沖決了教規,他瘋狂追逐愛斯梅拉爾達,一心要占有她,但遭拒絕后,長期壓抑著的自然欲望使他幾近瘋狂,他控制司法,煽動遇昧無知的群眾一再迫害不順從于自己的愛斯梅拉爾達,直至親手把她送上了絞刑架,獸性泯滅了人性,這里他又成了惡的化身。可以說克羅德是一個自我精神世界分裂的典型。這種行為前后不同的美丑對照,突出地說明了宗教神職如何異化與泯滅克羅德的正常人性,深刻揭露了宗教和教會的罪惡,深化了作品的主題。加西莫多起初在克羅德的指使下劫持愛斯梅拉爾達,兇惡愚昧,象一只“野獸”、一個“魔鬼”,但愛斯梅拉爾達在他受酷刑、口渴難熬之時,給他送來一壺清水,他便產生感激之情,并逐漸發展為“加西莫多”的愛情,而愛情使這個“魔鬼”變成了一個高尚的人,成了愛斯梅拉爾達最忠誠的保護者。這種前后行為的對照,突出了少女的美,少女的仁義之心對改變加西莫多的心靈的巨大作用。 2 人物儀表外貌與內心世界的對照 加西莫多奇丑無比,又跛又駝又聾又啞,在小說中雨果是這樣描寫他的外貌的:四面體鼻子,馬蹄形的嘴,小小的左眼為茅草似的棕紅色眉毛壅塞,右眼則完全消失在一個大瘤子之下,橫七豎八的牙齒缺一塊掉一塊,就跟城墻垛子似的,長著老繭的嘴巴上有一顆大牙踐踏著,伸出來好似大象的長牙,下巴劈裂”,“兩個肩膀之間聳著大駝背,前面的雞胸給予了平衡。從股至足,整個的下肢扭曲得奇形怪狀,兩腿之間只有膝蓋那里才勉強接觸。從正面看,恰以兩把鐮刀,在刀把那里會合。寬大的腳,巨人的手……”總之,在他身上集中了人間所有的丑陋,但如此奇丑無比的外表下卻藏著一顆金玉般美好的心靈,他純潔、無私、忠誠,他為愛斯梅拉爾達所做的一切都證明了這一點,內在的美,使他變得崇高、偉大,“渺小變成了偉大,畸形變成了美好”,這里丑的外貌就更加突出了美的心靈。 克羅德外表雖談不上美,但他道貌岸然,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是許多大人物常來請教的大科學家,是人們心目中知識、禮教的標準尺度。令人不齒的是人前人后的他判若兩人,真正的他為人虛偽矯作,心如毒蝎,他不信上帝,狂戀淫欲,卻又在人前裝出一副虔誠信奉上帝的清教徒的模樣,他“愛”愛斯梅拉爾達不成就設計害她,如此種種對照,突出了克羅德的偽善。 法比外表英俊、瀟灑、威武、勇猛。是“姑娘們取悅對象,他那漂亮的軍服是她們賣弄風情的焦點”,但他卻“沒個長性,趣味也相當低下,懷中物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一切惡習,他都嗜之如命”,他唯一感到愜意的競是“說下流話,軍人式的吊膀子,把美人輕易搞到手,不費功夫就情場得意”,他的內心玩世不恭,輕薄自私,外美內丑的對照,這樣使這個物更顯虛偽、丑惡。 照說詩人甘果瓦應是內心也如其寫的詩一樣動人,他應是個有感情的人。但事實并非如此,他實際上卻是個薄情寡義之人。他對愛斯梅拉爾達的救命之恩從未圖過報,他雖喜歡愛斯梅拉爾達,可知道這是不可能之事后,他就對愛斯梅拉爾達無情無義,少女要死了,他也無動于衷,棄之而去。在雨果的審美意識中,對于愛的態度如何,正是鑒別美與丑、善與惡的另一個標準。此外,還有路易十一,女修士等等,也都是外貌與內心極不統一的人物,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正是在對照中得到突出與加強的。 雨果在《克倫威爾序》中說:“如果刪掉了丑,那就是刪掉了美。獨創性就是由兩方面所組成的……有高山必有深谷,如果用山峰來填平深谷,那么,就只會剩下荒原和曠野,沒有阿爾卑斯山了,只有沙布龍平原,沒有雄鷹了,只有百靈鳥”。《巴黎圣母院》正是通過這一系列完整的對比體系,突出了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對比,起到了揭示事物本質特征及其復雜性的作用,它正是這種既有阿爾卑斯山,又有沙布龍平原,既有雄鷹,又有百靈鳥的豐富多彩的佳作。《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魅力永存經久不衰的秘密怕也在于此吧! [1] 戴宏英. 美與善的頌歌《巴黎圣母院》[J]. 中學課程輔導(初一版) , 2003,(04) [2] 李煜. 淺談《巴黎圣母院》中對比手法的運用[J]. 現代語文(文學評論版) , 2006,(01) [3] 龐希云. 魔鬼與上帝——《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J]. 閱讀與寫作 , 2001,(05) [4] 邢雪梅. 孚羅諾,一個真正的悲劇——讀《巴黎圣母院》有感[J]. 語文新圃 , 2003,(07) [5] 朱承杰. 巴黎靈魂——塞納河[J]. 中學生百科 , 2005,(17)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中文系文學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