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幼兒入園前應做何種準備 一、對幼兒入園焦慮的成因及現象分析 1、幼兒入園焦慮的產生原因 幼兒的成長和教育,是目前作為家長必須聚焦的話題。每年九月,是新生幼兒入園的時間,對于2—3周歲的寶寶來說,他們第一次離開自己熟悉的家庭環境、親人,進入幼兒園開始集體生活,此刻的家長是焦慮和不安的,每位家長的心里充滿了關于幼兒園的喜憂心事,熟知在家自由自在的小寵兒,可以過集體生活嗎?能接受各種條條框框嗎?老師能喜歡嗎?頭疼腦熱怎么辦呢... … 孩子人生經歷的第一集體生活,也是人生的第一次轉折點, 大多數是在孩子的哭聲和家長的擔憂聲中開始的。對于從未離家的孩子來說,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和人群中生活,許多孩子難免會有不安全感,入園焦慮就會由此產生。隨之家長也會產生一定的焦慮。為了使新入園幼兒能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減少孩子的焦慮情緒,家園共育即幼兒園與家庭的配合尤為重要,那么家長和幼兒園在幼兒入園前應做好哪些準備工作才能使幼兒迅速適應和融合到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呢?我們幼教工作者們和家長們應采取哪些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幫助幼兒穩定入園情緒,使他們盡快安度新生入園分離焦慮期? 新學期開始,對于從未經歷過集體生活的新入園的幼兒來講哭鬧是最常見的現象,多數幼兒在剛入幼兒園時表現出依戀親人,不愿入園。有的一離開家,就一路掙扎哭鬧;有的到園后親人一離開,就開始哭鬧。每個幼兒的表現不同,研究證實:新入園孩子的哭鬧,是幼兒分離焦慮出現的一種信號。 2、幼兒入園焦慮的現象表現 根據以往新生入園的現象和情況,我們發現孩子入園的不適應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情感不適應:表現在依賴性強,感情上不滿足,情緒不穩定,大聲哭鬧,有不安全感,離不開父母(家人)。 2、生活不適應:表現在應該做的不會做,如:不會吃飯,不會上廁所。有的孩子還會表現在飲食減少,睡眠不安,甚至拒絕進食,大小便在身上。還有作息制度與家里不同,表現出規則意識不足。 3、人際交往不適應:幼兒剛入園時,由于突然出現很多的小朋友,暫時還無法適應,適應最初還不會交朋友,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愿望與需求。(不說話) 為了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順利地進入幼兒園學習、生活,我們幼兒教師和家長們在孩子入園前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準備工作: 二、家長在幼兒入學前做好各種準備 1、提前帶幼兒熟悉園內的環境以及結識小朋友,帶孩子參觀幼兒園。 做好入園前的心理準備,家長要讓孩子產生上幼兒園的愿望,以樂觀的態度對待幼兒園,用積極正面的方法引導幼兒,對孩子說:“我們的寶寶長大了,可以上幼兒園了,幼兒園有好玩的玩具,有老師、小朋友一起做游戲,寶寶可以學到很多的本領”。如果方便的話,家長還可多帶孩子去幼兒園,觀看幼兒園的哥哥姐姐的游戲、玩耍,去看他的班級、教室里的玩具,睡覺的小床,有機會的話還可以帶孩子去幼兒園玩大型玩具、滑梯等。這樣有助于孩子心理上向往幼兒園生活。 例如:早晨陪同幼兒到幼兒園門口時,肯定會見到許多小朋友背著書包上幼兒園,這時, 不妨說:“瞧,這些哥哥姐姐多神氣!”使幼兒產生羨慕之情。在孩子正式入園前,家長應幫助孩子認識同一班級的小伙伴,這樣可以使孩子進入幼兒園后班級里有熟悉的小伙伴,就會減少他的陌生感和孤獨感,讓孩子很容易適應集體生活。家長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作為父母,心疼孩子那是常情,既然以已經讓孩子進入了一個新的環境進行生活,你就要絕對的相信老師,放心地把孩子放在幼兒園。如果父母看見孩子哭鬧就會舍不得,甚至放棄讓孩子入園,那么等孩子大了再入園時他的一些行為習慣就不好改變,甚至他的幼兒園適應期可能會更長。 2、提前培養幼兒在園內的生活習慣,做好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準備 現在的孩子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什么事情家長都包辦代替,使得很多孩子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他們還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幼兒進入幼兒園后,首先碰到的難題是什么?那就是要學習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自己收拾玩具等,所以,為了能培養起幼兒自我管理的能力,他們更需要學會自己做事情,培養幼兒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習慣,逐漸減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顧,逐漸學會生存。但是現在孩子不能獨立吃飯其實并不是孩子自身的問題,而往往是家長沒有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去做。很多家長擔心飯撒的到處都是,衣服和臉手因為吃飯弄臟了,還有就是害怕孩子自己吃不飽。其實,只要家長給孩子穿上易清洗的吃飯服,在一旁指導鼓勵孩子自己嘗試吃飯,那么要不了多久你會發現你的寶貝其實很棒!只要家園共同配合,一定能讓你的孩子學會獨立吃飯。 新入園的孩子常常會把褲子尿濕,或把大便拉到褲子里,。這其中主要原因是孩子膽子小,不敢說出來,或是褲子太緊太厚不好脫下來。在這里,家長在家要多鼓勵孩子,消除他的緊張感,讓她在幼兒園大小便時要敢于說出來,同時幼兒園保教人員應配合孩子父母,更細心觀察孩子表情,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幫助幼兒解決好。 3、入園前交往能力的培養 現在絕大多數家庭是獨生子女家庭,這種家庭的孩子特別孤單、膽小,特別不易合群。在入園前父母就應帶孩子結交同等歲數的孩子,讓他們在玩中學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即教孩子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去愛一切美好的事物。例如:小伙伴生病了,教育孩子在情感、行動上表示關心慰問。孩子是否具備一顆愛心,在一定程序上決定了他交友能否成功。父母還應鼓勵孩子多與同伴交往,在交往中引導孩子從“自我中心”中解脫出來,與同伴分享玩具、食品,學習同伴的長處,體驗交往的樂趣,培養互助精神,增強團結友愛的意識。但同時,孩子之間又不可避免的會發生爭執,甚至打架,在一般情況下孩子會自己處理,他們不會記仇一會兒就把打架的事忘了繼續一起玩,但當孩子都十分固執激烈時,父母應弄清情況,孩子講道理引導孩子互相道歉,恢復友誼,友好相處。我曾見過有的父母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吃虧會對孩子說:“誰打你,你就使勁打誰。”他這樣混淆了孩子頭腦中的是非界限,更有甚者,有的父母為了偏袒自己的孩子,感情用事的責罵對方訓斥對方孩子,這種做法極其有害,只能培養孩子粗野打人不與同伴友好相處的不良品質。因此建議家長堅決避免。 4、確保幼兒有一個健康的體質 孩子進入幼兒園以后,運動量明顯增大,所以要保證幼兒充足的營養和休息,防止疾病,使他們身心健康;營養飲食包括面包、谷類食品、水果、蔬菜、肉、禽、魚等以及相關的替代品(雞蛋、豆制品),牛奶、奶酪、酸奶等,應避免過多的脂肪和糖。要求幼兒積極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可通過投擲、跑跳、攀登、隨音樂跳舞等運動鍛煉肌肉;可通過蠟筆繪圖,做拼圖游戲,學用平頭剪刀和拉鏈等,增強手的靈活性。 三、幼兒園為幼兒入園需做的準備 幼兒在入園時,不僅僅是幼兒家長和幼兒要做好入園的一些基本準備,幼兒園也要做好充分的硬件和軟件的準備來歡迎這些可愛的天使。讓他們在這里快樂的成長。對此幼兒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些必要的準備。 1、“鋪墊”戰術即入園前教師對即將入園的幼兒進行全面家訪,讓孩子產生對幼兒園產生興趣和對老師產生親切感。 做入園幼兒的家訪時,老師可以帶上一些為幼兒準備的小禮物,像做朋友拜訪似的來到幼兒家中,進門前主動與孩子親近,如果孩子感到不太陌生的話就抱抱孩子,從而讓孩子初步熟悉老師。教師在與家長的談話中了解孩子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家庭環境、父母教育方式以及他們對待幼兒教育問題上所持的觀點等,特別對孩子的飲食、脾氣、愛好、挑食基本情況,尤其要了解孩子的個體需要。如:依戀物、進餐、 午睡的習慣等進行一個詳細的記錄,讓教師對每個孩子的情況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對我們有所幫助。在家訪中跟孩子玩一些簡單的游戲,這樣自然讓孩子對教師產生最初步的親切感,記住每個孩子的小名,入園時我們都叫孩子的小名,使孩子們愿意親近老師。 2、調動家長的積極性,讓家長參與活動設計,實現家園合作 在孩子入園前三天,采取親子同樂的入園方式, 邀請家長和幼兒一同參與親子游戲活動。依據孩子的年齡特征、動作發展等特點,我們老師都精心安排一些適合幼兒和家長共同參與的親子游戲,歡快的親子活動中使孩子們進一步熟悉老師,加深對老師的好感,消除恐懼和陌生感,在幼兒逐漸等到入園時,不會特別抗拒老師容易對老師產生依賴、親近,相反哭鬧現象會有所減少,為獨立入園作鋪墊。在活動中還可讓幼兒與老師多接觸,知道幼兒園是個非常好玩的地方,與老師建立感情,從而使幼兒在初入幼兒園時不會感到一切都是陌生的,環境雖然陌生,但是老師和小朋友們都是熟悉的,讓寶寶和家長們在親子同樂、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既體驗了游戲活動的樂趣又漸漸喜歡上了幼兒園這個充滿快樂的地方,為幼兒順利入園打下良好的基礎。 3、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工作,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 從幼兒的成長發展的角度來看,老師和家長建立起溝通的橋梁也非常必要的。人生初期的幼兒階段因為對外界缺乏認知性,自己又不具備判斷能力,需要成人予以一貫性的教育和指導。可是教師和家長因為文化背景、世界觀等不同,對孩子的教育上也一定會有差別的。所以幼兒無論在家還是在幼兒園都是受到單一的教育,如果老師和家長建立了很好的溝通橋梁,可以給孩子創造出更多樣的教育環境,讓孩子了解更多的知識。作為教師要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工作,對一天不來園的幼兒進行電話聯系,詢問原因,鼓勵家長能夠堅持讓孩子來園,盡量縮短孩子的分離焦慮期,同時家長也把孩子在家的情況,最近的表現及時地向老師進行反饋,這就大大加強了老師和家長的溝通。對于新入園的孩子來說,家長最為擔心的就是他們的吃、喝、拉、撒,所以老師可以設計幼兒在園的一日表現情況,讓家長對孩子的表現一目了然 ,讓家長能夠安心、放心地把孩子放在我們的幼兒園。 4、幼兒園在環境布置上要合理、安全,給幼兒提供一個美觀、舒適的入學環境 除了上述幼兒園教師需要做的一些工作準備外,在硬件方面。幼兒園要給幼兒提供一個美觀、舒適、安全的活動環境。因此,在環境布置上要有利于幼兒的各方面發展。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等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一般來說,對幼兒園的物質環境有以下要求:(1)物質環境應具有功能性活動室內的布局應兼顧幼兒發展的年齡與個別需要,如設置安靜區域,滿足幼兒獨處的需要;設置舒適的空間,滿足幼兒休息、放松的需要。活動量大的、易發出嘈雜聲音的活動區和安靜區要隔開,以免互相干擾。區域界線應明顯,以保證幼兒能清楚地知道每個區域的活動。(2)幼兒園環境應具有安全衛生性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幼兒的生命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各項設施與設備應堅實耐用,其裝置應牢固穩妥,構造應表面平整、光滑,無尖銳棱角,設備安放應便于幼兒活動,還應符合幼兒生理、心理衛生要求,便于定期清洗、消毒、檢查與維修。桌椅應與幼兒的身材相適宜。幼兒餐具、水杯等的數量要充足,以免交叉傳染疾病。活動室的規劃應保證每個角落、每個區域都在成人的視線以內,用來分隔各區域的分隔物的高度應與幼兒身高相等為宜,還要注意設備、家具、玩具材料的安全性,應使幼兒避開電線等危險物品。易碰到、損壞的物品要遠離走道,危險物品應放在幼兒拿不到的地方。 總而言之,從家庭生活步入幼兒園生活是幼兒生活中的一個轉折點。幼兒由陌生到熟悉、由緊張到放松都要經過一個心理變化的過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育工作中做到尊重家長,主動與家長溝通,并與家長合作,共同促進幼兒健康發展。只有家長和老師互相協作,共同努力,才能消除幼兒的恐懼心理,安度入園焦慮期,使幼兒很快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雖然孩子入園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只要我們細心觀察,耐心解讀,付出真心,就能和孩子一起度過難關,共同成長,讓可愛的小寶寶們在踏進幼兒園的大門時,能擁有陽光般燦爛的笑容。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