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3747
習得理論在幼兒園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摘 要]幼兒英語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習得理論”在英語學習中的應用,不再要求幼兒的死記硬背和填鴨式的學習模式,而是通過自然的社交環境下習得的一種語言技能。應用“習得理論”中的“輸入假說”和“情感過濾假說”可以幫助幼兒園的英語教學。[關鍵詞]習得理論、幼兒園、英語教學 教育學家認為0-6歲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而4歲前是幼兒智力發展最快,是語言敏感期,而且在第二語言學習上,情感屏障低。所以現在幼兒園和家長們越來越注重幼兒的早期英語教育。借助習得理論可以幫助幼兒園的英語教學。一、習得理論的介紹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國南加州大學克拉申(S.D.Krashen)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第二語言習得模式--習得理論,它由五個假說組成: 1、“習得-學習”區別假說(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習得”是潛意識過程,是注意意義的自然交際的結果,兒童習得母語便是這樣的過程。與之相對的是“學得”,這是個有意識的過程,即通過課堂教師講授并輔之以有意識的練習、記憶等活動,達到對所學語言的了解和對其語法概念的“掌握”。克拉申認為,只有“習得”才能直接促進第二語言能力的發展,才是人們運用語言時的生產機制。 2、監控假說(The Monitor Hypothesis) 監控假說與“習得—學得”區別之假說密切相關,它體現了“語言習得”和“語言學習”的內在關系。根據這個假設,語言習得與語言學習的作用各不相同。語言習得系統,即潛意識語言知識,才是真正的語言能力。而語言學得系統,即有意識的語言知識,只是在第二語言運用時起監控或編輯作用。這種監控功能既可能在語言輸出(說、寫)前也可能在其后。 3、輸入假說(The Input Hypothesis)輸入假說也是克拉申語言習得理論的核心部分。克拉申認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對意義或對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習得。克拉申認為,理想的輸入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可理解性 (comprehensibility)。 理解輸入的語言材料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不可理解的 (incomprehensible) 輸入對于習得者而言,只是一種噪音。(2)既有趣又有關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要使語言輸入對語言的習得有利,必須對它的意義進行加工,輸入的語言材料越有趣、越關聯,學習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語言。 (3)非語法程序安排 (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語言習得關鍵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輸入。如果目的是“習得”而不是“學得”,按語法程序安排的教學不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4)要有足夠的輸入量。要習得新的語言結構,僅僅靠幾道練習題、幾篇短文是不夠的,它需要連續不斷地有內容有趣味的廣泛閱讀和大量的會話才能奏效。 4、情感過濾假說(The Affective Filter Hpothesis) 這個假說認為,有大量的可理解輸入的環境并不等于學生就可以學好目的語了,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還要受許多情感因素的影響。語言輸入必須通過情感過濾才有可能變成語言“吸收”(intake)。克拉申認為影響習得語言的情感因素是: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