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4529
讓“創新”之花處處綻放——試論陶行知教育理論的現實意義 [摘要]教育部擬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也及時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新一代公民的素質核心。實施創新教育是時代發展對中國基礎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之舉,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結果。然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忽略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技巧、創新能力。因此,要特別重視接受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的指導,例如感悟他關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以及解放兒童的眼睛、頭腦、雙手、嘴、空間、時間的“六大解放”等等有關創造教育的涵義并遷移到教學中來。
[關鍵詞]:陶行知 創新理論 現實意義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信息的世紀,是一個知識的世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盛、發展以及是否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看這個民族的創造能力如何。作為培養祖國未來建設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注重兒童創造力的培養。對于這一點,陶行知先生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提出了他的一整套思路。“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著創造之路邁進吧。只有汗干了,血干了,熱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無意于創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陶行知的創造宣言》第110頁](陶行知《創造宣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可謂精辟深邃,他的一生,始終進行著不懈的教育實踐和理論探索。他豐富而寶貴的教育思想對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特別是實施素質教育、創新教育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應深刻體會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精髓,引導學生敢于創新,樂于創新,善于創新,恒于創新。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