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3793
論父母如何提高自己的家庭教養方式[摘 要] 在兒童的發展過程中,家庭是最初的課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師,由于兒童的行為極具模仿性和依附性,因此,父母在教育、撫養子女的日常活動中表現出的行為傾向即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兒童身心的發展有著強烈而深遠的影響。學者們對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許多有價值的成果。本文擬對這些研究進行綜述,為優化兒童成長的教養環境,促使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材料。[關鍵詞] 家庭教養方式 兒童健康心理 關系 建議
身為人母,對孩子的教育始終不敢放松,也不愿太嚴厲。公司一名同事,28歲北京女孩,就因為不想再被母親管,緣于其母一句:要想我不管你,除非你結婚。而與結識不滿兩個月的男子結婚。婚后不滿幾個月又閃離,而她離婚的消息也是在瞞了家人半年后,她外公的病床前家人才知道。這件事一直困惑我,平時里母親對她關懷備至,為何這種家庭環境讓她如此抵抗?又是何種教育方式使她28歲時,還做出種種幼稚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事情!這與父母從小的教養方式關系緊密。幼兒的健康心理是整個人生的心理基石,我們萬萬不能忽視家庭教養方式。 家庭是人社會化的主要場所,也是社會化的最先執行者和基本執行者。人的社會知識、道德規范和社會行為首先是從家庭中獲得的,同時,社會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化的目標也是首先通過父母傳遞給子女的。隨著整個社會對素質教育理解的加深,家庭因素對兒童心理的影響已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兒童的健康成長不僅與學校教育有關,同時也與他們生活的家庭環境息息相關。家庭對兒童的作用,不僅在于它所提供的生活保障,更為重要的則是它對人格形成的影響。家庭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產生影響,而這一切都必然會通過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實現。在所有的相互作用中,教養方式與父母行為的對幼兒的健康成長的直接作用顯得尤其重要。 一、父母教養方式的定義 家庭教養方式一直是發展心理學家研究兒童社會化問題時關注的重要課題。諸多研究表明,父母通過教養孩子的活動,影響孩子的社會性發展。父母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在撫養、教育兒童的活動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種教養行為的特征概括,是一種具有相對穩定性的行為風格。也可以說是父母的教養觀念、教養行為及其對兒童的情感表現的一種組合方式,它是相對穩定的,不隨情境的改變而變化,它反映了親子交往的實質。家庭教養方式是在父母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形成并發展的,這種互動的結果不僅從父母對兒童的生理養育活動中體現,而且從父母對兒童行為規范的傳遞中體現。兒童一出生,首先是作為一個生物個體而存在,其最基本的生存和身體健康離不開父母和成人長時間的精心護理、照料。與此同時,他又開始了由生物個體向社會個體轉變的社會化過程,這意味著兒童需要不斷學習知識、技能,逐漸掌握社會規范,最終適應社會生活,這一切同樣離不開父母和成人的引導、教育。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