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4117
在游戲中培養大班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摘要】親社會行為是指一切符合社會行為規范且對社會交際或人際關系有積極作用的行為,它包括分享、同情、合作、幫助等內容。分析大班幼兒同伴交往中的親社會行為的特征及產生原因等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幼兒社會生活的事實。本人以幼兒園實地觀察記錄的案例為第一手資料,分析大班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生、發展,探討教師在幼兒游戲中的教育契機和干預策略,為教師提供一些有啟發性的教育思路,以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良好發展。 【關鍵詞】游戲;親社會行為 幼兒期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及心理健康、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幼兒社會性發展和個性形成的重要方面。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比較重視幼兒知識、技能的學習與掌握,而忽視了其親社會行為的發展,致使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水平偏低,普遍存在著自私、任性、缺少同情等問題。那么,如何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呢?《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游戲中有動作,有情節,有玩具和游戲材料,符合幼兒認知的特點,能喚起幼兒的興趣和注意力,激發幼兒積極的感知、觀察、注意、記憶、思維、想象等。因此,利用游戲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培養幼兒的同情心及愛心,激發幼兒情感的同時還教幼兒學會表達對他人的愛。親社會行為能力的培養,不是通過說教就能形成的,它只能在幼兒自己參與的活動中,尤其是在游戲中、在交往活動中,不斷實踐、感受、體驗,日益積累直接經驗和情緒體驗的。根據幼兒的認識水平、心理特點,我主要通過結構游戲、角色游戲和表演游戲來引導和培養大班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結構游戲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結構游戲是幼兒利用各種游戲材料或玩具進行構造活動的游戲。能培養幼兒熱愛生活、認真細致、克服困難、堅持完成任務,以及團結協作等優良的社會品質。 課堂實錄說明: 游戲源于幼兒生活,“回家的路線”是最具生活化且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因此選擇“路”來作為建構主題。在建構活動時,老師及幼兒在探索活動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調整思路,再發現再解決的過程,即游戲的深化也是幼兒和老師新思路的開拓,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不斷發展,而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尤為突出。 實例1、第一次建構 游戲實錄:幼兒對于本次主題建構特別感興趣,在明確建構方向后,便紛紛投入活動中,個個都去選擇自己喜歡的膠粒急于建構,于是場上便出現了爭搶的現象,炮筒膠粒、雪花片等材料成為了孩子們爭搶的對象。并且在活動中我們還發現兩種狀況:1)有些區域的幼兒在建構過程中,發現自己材料欠缺,無法繼續建構,于是他便跨區域,將別人搭建好的成品拆下,將搭建材料投放到自己區域中。2)其中一個區域的小隊長(張丁毅),他召集小伙伴進行搭建前的交流,商討搭建準備工作,需要哪些材料,然后請本組組員將需要的材料放到自己區域再進行建構。 分析評價:幼兒在活動中爭搶玩具的現象是我們所預料到的,然而出現跨區域拆借其他區域幼兒的成品,并且個別幼兒在發現別人在拆借成品,居然沒有上前阻止,反而效仿,這一現象是我們始料不及的,于是我們便及時的參與活動中,幫助幼兒解決這一問題,并引導幼兒去學習去了解張丁毅那組在自己的實踐及學習當中孩子意識到了自己的行為是不正確的。于是在自我評價時,幼兒便就自己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自我評價及反思。 然而幼兒的想法必竟是單一的,張丁毅一組小朋友想到了先準備材料再進行搭建,可其他組幼兒也需要相應的材料又如何調整呢?在與幼兒的分析交流后,孩子們提出:“那我們的分享和交流不能只在自己的小組進行,可以和其他各組的小伙伴商量好材料分配后,再進行搭建。這樣就不會出現有小朋友把別人搭好的東西給破壞了,而且我們還可以用不同的材料搭建出相同的東西出來呢。” 通過第一次建構,我們和孩子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時刻影響著周圍的伙伴,也影響到活動的順利開展。 啟示:只有隨著幼兒自我評價的完善,當幼兒本身對自己的行動意義有了一定的理解并養成了一定的習慣后,才能對親社會行為成為自覺、主動的體驗。知識的儲備很重要,經驗及習慣的養成是不可缺少的。 實例二:第二次建構 游戲實錄:本次是孩子們的第二次建構,有了上次經驗的儲備,孩子們都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分組協商,并且有了一定的建構思路,孩子們都在緊張有序的參與建構,我們參與其中認真觀察幼兒搭建情況,這時,突然聽到一陣哭叫聲:“老師,王董打我,還把我們建好的東西弄壞了。”只見大寶手拿搭建材料哭喊著,跑了過來。打人的幼兒王董則在原位,揮動著積木,不以為然的立著。于是我便上前了解情況:原來是大寶在搭建過程中,批評王董搭建的建筑物不好看,不能和本組其他孩子搭建的建筑物相匹配,要王董把建筑物拆了。王董很生氣,不僅打了大寶還把其他幼兒搭建好的建筑物一并推倒…… 分析評價:在第二次建構中,出現王董打人的事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數次發現該幼兒有攻擊性行為的表現,我們知道幼兒的這種行為不利于形成人際間的良好關系,容易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該幼兒表現出的攻擊性行為,是因為幼兒的自尊心不能滿足,他想用奇異的方式獲得成人和同齡群體的關注和尊重,希望給別人留下深刻、特別的印象。因此,日常教學活動中,我們要更好地滿足幼兒的自尊需要,幫助幼兒形成某種自我認同,如認為自己具有愛心、助人,慷慨等特質或者自認為是一個利他主義者,那么其親社會傾向就更強。因為一個人一旦形成利他自我形象后,便努力保持這種自我形象,并且使自己的行為與之保持一致。 啟示:這是一篇個案,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我們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幼兒和不同的行為表現,這一階段正是幼兒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自尊”在幼兒心理悄然滋長。“自尊”幼兒內心積極的自我情感體驗,有利于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