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6059
論親子交往與幼兒心理發展 【論文摘要】 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學前期是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關鍵期,4歲左右是兒童獲得心理理論的關鍵年齡。但是,并非4歲兒童均能通過錯誤信念任務,不同個體之間心理理論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探查心理理論發展差異成為近年心理理論研究最活躍的領域之一。本研究試圖遵循當今發展心理學界生態化研究觀的指導思想,將兒童交往行為作為心理理論發展研究的切入點,以3觸6歲正常發展兒童為被試,動態的交往行為為主和靜態的交往關系為輔,全面考察同伴交往、親子交往與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關系,比較同伴交往和親子交往對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影響大小。 【論文提綱】 一、親子交往與幼兒心理發展的內涵 二、正確把握“親子交往”的特點 (一)、親子交往要形成互動關系。 1、家長→兒童 2、兒童→家長 3、兒童←→家長 (二)、親子交往應突出兒童的主體地位。 1、兒童是一個擁有充分的生存和發展權利的個體。 2、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是自己成長的主人。 3、兒童和成人在交往過程中是平等合作、互相影響的。 三、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 1、幼兒心理的一般特點 2、幼兒園小班幼兒的心理特點 3、幼兒園中班幼兒的心理特點 4、幼兒園大班幼兒的心理特點 四、小結 幼兒期是人生的重要時期,它關系到一個人的一生發展。深入研究幼兒心理特點,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關鍵詞) 親子交往、心理發展、內涵、特點
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學前期是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關鍵期,4歲左右是兒童獲得心理理論的關鍵年齡。但是,并非4歲兒童均能通過錯誤信念任務,不同個體之間心理理論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探查心理理論發展差異成為近年心理理論研究最活躍的領域之一。本研究試圖遵循當今發展心理學界生態化研究觀的指導思想,將兒童交往行為作為心理理論發展研究的切入點,以3觸6歲正常發展兒童為被試,動態的交往行為為主和靜態的交往關系為輔,全面考察同伴交往、親子交往與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關系,比較同伴交往和親子交往對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影響大小。本次研究的結果發現: (1)交往類型中受歡迎兒童的心理理論發展水平顯著高于被拒絕和被忽視的兒童。 (2)民主型教養方式最有利于促進孩子心理理論的發展,放任型教養方式最不利于孩子心理理論的發展。 (3)家長指導游戲的行為、分享情感的行為和使用心理狀態術語的行為,有利于促進孩子心理理論的發展,而對孩子的冷漠最不利于孩子心理理論的發展。 (4)相對于同伴交往,親子交往對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更有顯著的預測力,其中家長和孩子的情感分享,對孩子遇到問題的解釋及指導是促進孩子心理理論...... 一、親子交往與幼兒心理發展的內涵 親子交往是指兒童與其主要撫養人(主要是父母)之間的交往。它是兒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會關系。兒童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進入了一個復雜多變的社會網絡中,開始與周圍世界發生一定的關系和聯系。親子交往是幫助兒童從自然人走向社會人,完成其社會化進程的重要途徑之一。(兒童進入幼兒園后,師生交往、同伴交往同樣是兒童社會化進程的重要途徑)。不可否認,每一個個體的一生都是在交往中渡過的,交往是人的一種生存和存在的方式,交往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缺乏親子交往,必然會嚴重影響兒童社會性的發展,甚至會影響兒童日后人格、心理的正常成長和成熟。媒體報道中的很多犯罪人變態的犯罪心理的產生,追其根源大多是由于兒童早期生活經驗中缺乏正常的親子交往,或是由于畸形的親子交往而造成的。對于缺乏親子交往的危害性,每一位教育者、每一位家長都是頗有感悟的。那是否只要父母與兒童進行交往,就一定能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親子交往就一定能產生教育作用呢? 二、 親子交往要形成互動關系。 “交往”一詞的本義,不同研究領域、不同學者有不同認識和理解。美國學者把“交往”定義為:傳出和接受語言和非語言的信息,并給予這些信息以意義的過程。親子交往就是兒童與主要養育者之間進行的信息傳遞和理解反饋的過程。一般來說,親子交往活動表現出下面三種活動形式。 (1)家長→兒童:指家長用語言、行為等方式作用于兒童。例如告知、講述、要求、命令、指使、示范等形式。在這個過程中,兒童基本上處于看、聽狀態。即家長主動、兒童被動。 (2)兒童→家長:指兒童用語言、行為等方式作用于家長。如:講自己的事、談自己想法、介紹自己朋友、傾訴感情、發泄不滿等。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主要是聽、看狀態。即兒童主動、家長被動。 (3)兒童←→家長:指兒童與家長用語言、行為、情感等方式相互作用。例如:互問互答、共同商量、討論、互相爭辯等。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和兒童建立良好的情感聯系,兩者都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 從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實例和觀察中看出,家長和兒童的交往大多屬于第一、第二種形式,尤其以第一種為多見。在親子交往中,家長一直習慣于以長者自居,時時處處體現出“一家之主”的風范,口口聲聲都離不開出于為孩子好的內心而表達的諸如“應該、不該、最好、不行......”等的語詞。殊不知,在這樣一種由家長控制決定內容和方式的交往活動中,兒童始終處于從屬、被動、依附的地位,兒童的主動性受到扼制,積極性無法體現。親子之間只是停留在形式層面的交往,只是完成了表面的一些事務,而未能進行真正的溝通、深入的交流,因而不能較好地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良好親子關系。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必須依賴于互動的親子交往活動。也就是說,要采取上述第三種親子交往形式。在這種形式的交往活動中,父母和兒童都是交往的主體。父母和兒童的交往,應該像拋球和接球的過程一樣,一方把球拋出去,另一方要把球接住,然后再把球拋給對方......這種不斷的互相拋球和接球的過程表達了親子之間合理的交往過程。我們暫且把“拋球者”視為信息的發出者,拋出的球可以是口頭或身體的語言方式表達的指令、提問、評價、詢問、請求等;把“接球者”視為信息的接受者,接住的球可以是用口頭或身體語言對所接受的信息進行的加工、處理和反饋。拋球和接球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兩者的角色在一定情況下會自動轉換。接球者對拋球者作出響應(加工、處理)后,同時接球者又作為拋球者,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學前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