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是各個歷史時期經濟學界探討的永恒話題。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經濟增長的各個促進因子也被經濟學家不斷的認識、掌握和運用。早期的經濟增長理論研究成果主要有:威廉·配第的關于土地為財富之母、勞動為財富之父及能動的要素的論斷;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勞動價值學說;哈羅德·多馬的資本決定論;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認為在短期內技術進步率、資本增長率、人口增長率是決定總產量增長率的三要素;舒爾茨通過對一些國家經濟增長進行實證研究,得出知識、能力和技術水平的提高是促進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重要原因;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羅默、盧卡斯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對前期的研究成果進一步完善,認為經濟增長是由于經濟體系內部力量,尤其是在內生技術變化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并提出了知識積累(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模型、研究和開發(R&D)模型、分工演進(Evolvement of Division of Labor)模型。以上研究成果已有較為成熟而充分的理論和實證支持,但關于促進經濟增長的要素研究并沒有就此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