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4738
淺談兒童期心理健康對人格發展的意義 [摘 要] 兒童期的心理健康在人的一生中起著重要作用,成人的很多心理問題與兒童期的心理經驗有著緊密關系,每個人在兒童時期獲得的經驗會影響到成年后的人格特征。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兒童向健康人格發展,不幸的童年也會引發兒童不良人格的形成。給兒童一個健康的心理成長環境對以后的人格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其社會意義也是不容忽視的。但社會的發展,家庭,教育,社會環境的千差萬別讓不少兒童并未成長在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中,這些兒童成人后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和人格問題,社會適應不良等問題,有些甚至影響著其一生的發展。[關鍵詞] 兒童 心理健康 人格 一,兒童期心理發展特點 人格是個體在遺傳素質的基礎上,通過與后天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和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埃里克森在他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中將人格發展分為八個階段,其中前四個階段我們認為都可以屬于兒童期。 1, 信任對不信任(出生—2歲) 這個時期需要得到滿足的兒童,會體驗到世界的可靠和安寧,特別是發展了對母親和周圍人的信任,產生基本的信任感。信任感占優勢的兒童具有敢于冒險的勇氣,敢于希望。而缺乏足夠信任的兒童不可能懷有希望,為需要是否能得到滿足而擔憂,所以他們被目前所束縛。在這個階段中,如果兒童具有的基本信任超過基本不信任,就形成希望的美德,否則就會形成懼怕。 2, 自主對羞怯和疑慮(2歲—4歲) 在這個階段兒童迅速形成很多技能,如果父母過分溺愛和不公正地使用體罰,兒童就會感到疑慮而體驗到羞怯。如果兒童形成的自主性超過羞怯與疑慮,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否則就會形成自我疑慮。充滿希望和具有意志的兒童靈活,樂觀,幸福。 3,主動對內疚(4歲—7歲) 如果父母鼓勵兒童的獨創性行為和想象力,那兒童會以一種健康的獨創性意識離開這個階段;如果父母譏笑兒童的獨創性行為和想象力,那兒童就會以缺乏自信心離開這一階段。由于缺乏自主性,因此當他們在考慮種種行為時總是易于產生內疚感,所以,他們傾向于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隘的圈子里。如果兒童在這個階段獲得的自主性勝過內疚,就會形成目的的美德,否則就會形成自卑感。 4,勤奮對自卑(7歲—12歲) 這個時期如果兒童沒有形成勤奮感,他們就會形成一種引起他們對成為社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心理學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