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載鏈接(充值:30元) 如何充值?
全文字數:3029
淺談兒童問題行為的應對策略論文摘要: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需要對兒童的各種行為表現做出合理的評估判斷,以幫助教育計劃的實施,在此過程當中將涉及“問題行為”這一概念的界定問題。本文就兒童問題行為的概念、分類,以及判定問題行為的理論依據和具體操作方法一一作了評述,以期此文有助于廣大中小學教師正確合理地判斷兒童的行為表現。 論文關鍵詞:兒童問題 行為界定 一、兒童問題行為概念界定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與區分 問題行為又叫做行為問題,它的界定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各個研究者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出發提出了眾多概念,在實際應用中,問題行為與不良行為、行為異常、偏差行為、行為障礙、犯罪行為、變態行為等諸多概念存在混用或是等同的情況。 (二)兒童問題行為的概念 各個學者分別從社會適應、情緒、人格、學業、品質、道德、病理、紀律等方面綜合闡述問題行為,涉及到心理、社會、醫學、教育等多個學科領域。盡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盡相同,但是基本上可以確定的是問題行為包含了三層含義:1.問題行為對自己和他人產生不利影響。2.問題行為不符合社會期望而不被人們所接受。3.問題行為或輕度或重度地偏離于同齡人的正常行為。 另外可以確定的是,問題行為在兒童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是普遍存在的。 二、問題行為的分類情況 孫煌明主張把問題行為分為外向性的(攻擊行為)和內向性的(退縮行為)兩類。這種分類方法的缺點是不明確,如上課不認真聽講,既可以表現為外向的擾亂課堂,也可以表現為內向的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用內部動因、外部情境、心理活動狀態及個性特點、行為方式及其特點、行為后果、自我評價及體驗、性質程度等七項指標,將問題行為分為四類:1.過失型,由不正當或不合理的需要,或由好奇、好動、試探、畏懼等心理引起,由于缺乏知識經驗或能力不足,采取了不適當的行為而產生的違反紀律和一般行為規則的行為,帶有情境性、偶發性和盲目性等特點。2.品德不良型,由不良需要引起,受不良意識傾向或個性特點所支配產生的違反道德規范、損害他人和集體利益的不良行為,帶有經常性、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點。3.攻擊型,由挫折造成的憤怒、不滿等情緒所引起并受一定氣質性格所制約,如與他人發生沖突時產生的發泄、對立、反抗、遷怒等攻擊性行為,一般帶有公開性、暴發性等特點。4.壓抑型,由挫折引起焦慮,受一定氣質性格的制約,在挫折持續作用的條件下所產生的逃避、消極、自暴自棄等行為,一般帶有隱匿性、持續性等特點。 三、判定問題行為的理論依據 (一)心理學依據 從縱向來看,需要了解兒童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年齡特征,從橫向來看,需要了解兒童在思維、情感、意志、興趣、動機等各個心理特征,根據發展心理學相關理論,把握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正常身心特征和異常身心特征的界限。比如吮吸拇指在嬰幼兒時期被認為是正常的,到了小學或中學就不被接受。兒童心理的發展要經歷相當長的時間,其生理機能、認知能力、行為控制與調節都處在逐步完善的動態過程當中,呈現的發展趨勢不是線形上升而是螺旋上升,且存在個體發展的獨特性,所以需要處理好共性與特性間的關系。如處于人生關鍵過渡期的青春期學生,表現出幼稚思維與成熟思想的混合交替,這就需要對其中表現出來的種種行為做出正確的判斷。了解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兒童的不同身心發展特點有助于對他們行為特征的準確把握,從而防止問題行為的忽視或是誤判。 小學階段的兒童:在感知覺面,他們感知事物時目的性不夠明確,無意性和情緒性比較明顯,知覺的持續性差,不善于進行分析綜合,對事物的主次特點往往分辨不清,時間和空間知覺還比較模糊。在注意力面,主要是無意注意占優勢,注意力不穩定,容易被一些新異刺激所吸引。在思維方面,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不具備思考深層問題的能力。在情感意志力方面,小學生情緒具有沖動性和易變性,道德情感在發展當中,但仍是狹隘模糊的。所以在小學兒童身上,常出現上學遲到、課堂上不遵守紀律,為一塊橡皮與同桌發生打架,偷拿別人物品等事情。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小學教育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