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蝸牛的觀察與實驗
科學課后,老師布置我們學習小組,選取一個觀察對象進行觀察和實驗,我們決定研究蝸牛。我們捉來了幾只小蝸牛,仔細觀察這種小小的軟體動物,發現它有一對漂亮的觸角,球形的殼呈黃褐色,上面還有白色的螺旋紋。我們小組成員興味盎然地圍著蝸牛,提出一串關于蝸牛的問題:蝸牛是害蟲還是益蟲?為什么它走過的地方總留下長長的一條線?它的鼻子、眼睛在哪里?蝸牛的力氣有多大? 蝸牛是害蟲還是益蟲 首先,我們采用科學課上學過的“食品測驗法”,來看一看蝸牛是益蟲還是害蟲。我們撿來一些白菜葉子、饅頭、小蚊子等,給捉來的幾只蝸牛編了號,把它們放在這些食物面前。大概它們都餓極了,一一爬向自己所喜好的食物前。每只蝸牛都選了白菜葉子,大口大口地嚼了起來,而對其他食物卻視而不見,聞也不聞。不一會兒,白菜葉子被蝸牛吃光了。我們得出初步結論,蝸牛是害蟲。 二、蝸牛爬行時為什么會留下一條長長的線呢? 接著,我們又進行了第二個實驗,分析蝸牛爬行時為什么會留下一條長長的線呢?我們把蝸牛放到高處,等它身體伸出殼時,便用手抓它的身子,可是手還沒碰到蝸牛,它的頭又縮了回去,連續試了三四次,都失敗了,真是有一點灰心喪氣了。干事情剛開始就灰心,長大怎么當科學家呢?這次,我們用一塊尖石塊輕輕地敲破蝸牛的外殼,抽出身體,用手摸摸它的下面,只覺得黏糊糊的,隱隱約約還藏著幾粒小東西,小粒的東西是蝸牛的腳,而那么黏糊糊的就是蝸牛的排泄物,它有利于蝸牛爬行。 蝸牛的鼻子、眼睛在哪里。 我們把一片白菜葉放在一只蝸牛前,認真地觀察起來。只見那小東西先伸出較長的那雙觸手碰了碰,又用下面較短的那雙觸手再碰了碰,才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我們想:大概那倆雙觸手,有一雙是眼,一雙是鼻子吧!可是哪雙才是眼睛呢?哪一雙才是鼻子呢?于是我們又取來一片葉子,再拿來一片同樣大小的白菜葉,分別放在別一只蝸牛前,這次它只用小觸手分別碰了碰,便開始吃那片白菜葉子了。這下,我們終于知道了:大觸手是眼睛,小觸手是鼻子。 四、蝸牛的力氣有多大 蝸牛的身軀軟軟的,看起來真有點弱不禁風的樣子,它的力氣有多大呢? 我們取了其中三只,分別編上“1”、“2”、“3”的號碼,再分別稱出它們的體重,先測試的是“1”號蝸牛,它的體重是1.7克。我們用線一頭掛住蝸牛的外殼,另一頭栓上一枚10克的砝碼,為了便于觀察,我們把它放在一塊玻璃上,讓蝸牛去拉。令我們吃驚的是它竟毫不費力地拖著重量是自己體重幾倍的砝碼,向前爬行,我們逐漸增加砝碼的重量,一直加到110克,蝸牛還是若無其事地向前爬行。加到150克,它再向前爬行就顯得有點吃力了,當砝碼加到190克時,它再向前爬行就十分吃力,一次,兩次,費了很大勁,軟軟的身體被拉的很長,差不多整個身體快要脫離外殼了,但它依然用勁向前拉,這時我發現蝸牛被拉長的身體向后滑倒。可是它還是不服氣,一次,兩次,三次,每用一次力,身體都向后滑。就這樣,拉了大約兩分鐘,它的觸角耷拉下來,身體慢慢縮進殼里,不動了。 對體重1.9克的“2”號蝸牛進行實驗,開始時我們就給它拴上了一枚50克的砝碼,小蝸牛根本不當一回事,又加上80克,它還是穩健地拖著砝碼向前爬行,一直加到200克時,它雖然很吃力,但還是能把砝碼拖動。到210克時,盡管它不斷地拼命向前爬動,但始終沒有拖動砝碼。 “3”號蝸牛的體重是2克,一開始就拴上100克砝碼,它輕松的爬行。再加上100克,它還是不以為然。再10克、10克地往上加,這時,每加一次砝碼,它都得用很大的勁,才能慢慢地向前爬行,一直加到260克時,蝸牛也在沒有力氣向前爬行了。實驗結果表明,一只體重為2克的蝸牛能拉動250克的砝碼,所拉的重量是它體重的125倍。 蝸牛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力氣,能拖動比它重一百多倍的物體呢?通過查找有關資料,原來蝸牛的腹足呈塊狀,扁平,腹足的肌肉發達,足上還能分泌出有吸附力的粘液。爬行時,接觸玻璃的足的表面肌肉牢牢的吸附住玻璃,然后,足的表面內通過里層肌肉的收縮移動,推動整個身體向前爬行,正是蝸牛這種與眾不同的爬行方法,使它能拖動重物前進。 通過這一連串的實驗,我們的收獲真不小啊!我們不但發現了蝸牛的秘密,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多些動手,多些親身的體驗,多問一些為什么,是學好科學、探索自然界奧秘的好方法。(輔導教師:陳輝梅)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