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外墻外保溫體系最開始起源于60年代的歐洲,上個世紀70年代初的第一次能源危機爆發以后引發了重視和發展,歐洲的建筑保溫體系較為領先。歐洲國家目前廣泛應用的外保溫系統主要為外貼保溫板加薄抹灰的方式,采用阻燃型的膨脹聚苯板和不燃型的巖棉板作為保溫材料,使用涂料作為外飾層。在歐洲最初使用外保溫系統的目的是為了彌補墻體存在的裂縫。在實際應用后發現,當墻體外表面貼附泡沫塑料板后,不僅解決了墻體的裂縫問題,而且減小了建筑能耗,因為復合墻體具有良好的保溫、隔熱性能。并且,在重質的墻體外側復合粘貼輕質的保溫系統又是最為合理的墻體結構組合方式。 法國的F. Collet, L. Serres[5]等研究了一種低LCC的新型墻體材料cob砌塊(是由生粘土、動植物纖維、少量的水泥混合的砌塊,植物纖維如稻草纖維)。通過與石塊墻體和混凝土保溫砌塊墻體比較,研究cob砌塊的熱工性能。結果得出傳統材料可以用于現代建筑。阿拉伯的Mohamed A. Antar, Hasan Baig[6]等對空心砌塊禍合傳熱進行了數值研究,結果表明,保持砌塊寬度不變時,增加空腔數能顯著減少熱損耗,空腔數最大為6個,由于空腔自然對流的減少而不需對空腔做其他保溫措施,而且不影響建筑強度。阿拉伯的Wilhelm Alexander Friess等[7]研究了迪拜的別墅,使用U值為0.57W/(m2·K)的一種中間內插保溫層的自保溫復合砌塊,針對混凝土框架結構沒有保溫存在熱橋的問題,在建筑的最初設計階段和更新階段,通過對一系列保溫方案進行建模(使用designbuilder和energyplus進行逐時模擬),研究作用于建筑能耗的熱橋影響因素,模擬結果顯示:單獨采用適當的外墻保溫措施,能夠實現節約能源30%以上。在建筑熱橋的研究方面,A.Ben Larbi[8]提出了二維熱橋熱傳導的統計學模型,并進行了三個案例的計算分析,將此方法計算得到的結果與實際案例計算相比較,相對誤差小于5%。瑞典的研究人員在實際工程中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結果表明:建筑在地板或其邊界上存在很多不連續的結構,外墻與屋頂或地板、天花板存在很多連接部位,這些設計不僅會影響結構的強度,而且還會產生明顯的熱橋。在實際工程里,克服熱橋現象主要改進材料、結構的設計,熱橋節能成為主要的節能措施。美國、加拿大等一些國家也研究開發了一系列的復合墻體,例如美國的IMSI外墻保溫技術、加拿大的空心復合外墻系統,都是針對熱橋部位做了保溫處理,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中熱橋傳熱所占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