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紡織”即 Digital Textile,最早出現在 1999 年在法國召開的 ITMA99 國際紡織展覽會以及西班牙 Barcelona 舉辦的數碼紡織會議上。所謂“數碼紡織”,是指將傳統紡織中所涉及到的設計、生產、制造以及銷售等環節的人工及機器操作用計算機的智能化、網絡化來取代。迄今為止,現代數碼技術在國內外已被廣泛應用在紡織行業的各個領域:如染色、印花、刺繡等,并形成前期藝術設計、中期生產制作、后期銷售以及售后一體化的趨勢。對于中國紡織行業而言,數碼紡織作為一個新名詞新事物,已對傳統的紡織行業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從紡織品的流行周期和數量來看,傳統的印花工藝已不能滿足紡織品的快速和多品種的生產要求。數碼印花的出現和發展,給現代的印花行業帶來突破:數碼印花污染小,生產批量靈活、無需制版、成本低、交貨速度快,能有效適應現代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以及未來快速生產的節奏。當某種造型工具的選擇和觀念的轉化,已非個人的即興行為,而是社會性的并有積極意義時,一種新的審美情趣,便逐漸的完善發展起來,人們會逐漸的在這種造型工具的運作中,形成新的審美風尚。不言而喻,伴隨著數碼印花技術應運而生的數碼紡織品亦應屬于此列。數碼紡織品的圖案設計是借助于計算機軟件提供的繪圖工具、圖像處理功能,進行紡織品圖案造型的設計。數碼圖案在紡織品在應用過程中,還涉及到面料的可打印性能、打印的外觀效果、圖案的色牢度等問題。
現今數碼印花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紡織品的各個領域,在印花過程中,一般直接應用現有圖案進行印花,雖然這也可以體現數碼印花高清晰的印花精度,但是卻無法體現數碼印花獨特的優勢。數碼印花更加擅長印制高精度和色彩過渡的圖片,所以應用于數碼印花的圖案要進行針對性設計。但是現今數碼印花廣泛應用,但是其使用的圖片大都是現有的圖片,沒有有效發揮圖案設計師的能力,過多的依賴現有的素材進行組合或重組,僅僅是簡單的堆砌或修改,而沒有實質性的外觀風格的改變。設計師在服裝設計的過程中,由于服裝舒適性的限制,所以在款式和外觀造型的設計上往往無法達到正真的創新,所以許多設計師選擇通過服裝上的裝飾圖案上進行個性化設計,如果用絲網印花或圓網印花,小批量的印花面料需要支付高額的面料印花費用,且花費時間長。如果被動選擇市場現有的圖案面料,一方面難找到完全符合自己設計風格的印花面料,尤其是像 T 臺或宣傳類需要獨特設計的展示服裝;另一方面,尋找面料需要細致耐心的在面料市場上尋找,根本無法預測是否能找到滿意的面料,這就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數碼印花有效的解決了這些問題,印花批量無限制,印制一米和一千米的單價成本差別不大;反應速度非常快,印花圖案設計出來后就可以直接輸出;可以較隨意的更改印花圖案,不會導致成本的大幅度增加。
現今應用數碼印花技術的圖案還是色彩變化比較單一,而且圖案構圖形式固化,沒有完全發揮出技術的發展推動藝術的進步的優勢,數碼印花技術作為一種新的印花手段發展的較好,但是與其配套的圖案設計卻相對落后,這是由于我國現今相對重視技術進步導致的。相對于國內而言,現今國外許多專業的圖案設計師以及工作室開始注意到數碼印花技術開闊了圖案設計的領域,所以進行了許多積極性的設計嘗試,例如 HelenaBdN Helena 設計工作室、rinttex 公司等。許多設計師也在進行專門進行數碼印花圖案的設計研究,像圖案設計師 Alison F Bel、Jimmy stephn-cran、圖案設計師 Victoria Z river等都在進行研究。在應用方面像 Prada2014 春夏系列中,在服裝上印上巨大的人像圖案,與面料形成碰撞,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強勢美感。
一些前衛的圖案設計師和面料設計師,如 Alison F Bell、jacQue、Carol Westfall、Hitoshi Ujiie、SusanBrandeis、Vivian Chan Shaw、Elaine Polvinen、Tiffany Treloar、J. R. Campbell、Jean Parson 等等,他們充分運用數碼印花技術和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優越的設計潛力開發設計個性化數碼印花圖案、數碼印花家用紡織品以及數碼印花成衣。
參考文獻
院學報. 200ALISON F Bell.Berneray Bird. http://www.alisonbell.co.uk/index2.html . 2003
JIMMY Stephen Cran.Printed and embroidered pieces created for Archive,Artice,Artifact exhibition,Budapest. http://www.catdigital.co.uk/cat.html . 2003
VICTORIA Z. Rivers.Ancestral BlessingsⅡ. http://victoriazrivers.ucdavis.edu/ html/recent_work_main.htm .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