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教育環境創設的實踐與研究調查
四、階段性成果 (一)一般性成果 1.幼兒的雙語能力獲得長足的發展 (1)學習興趣提高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雙語活動,幼兒學習英語、使用英語的興趣有明顯提高。過去是老師要求幼兒才說,現在幼兒能夠在活動時相互用英語提醒;在自由活動中情不自盡地重復學到的英文兒歌和歌曲;在見到客人時能用英語大聲地向客人問好等。 (2)綜合語言技能發展 通過開展雙語活動,幼兒語言能力也獲得了很大的進步。在聽的方面,建立了良好的語感面對中、外教師的全英語活動,幼兒完全能夠聽懂;在說的方面,交流能力和交流意識都有所增強,家長普遍反映幼兒比過去愛說,而且能自然而然地根據情境蹦出相關的句子和斷句來。我園幼兒參加柳州市“英豪”杯慶“六一”幼兒英文歌大賽獲一等獎。 2.教師的雙語教育能力有所提高 在教師觀念上,教師們對雙語教育的認識普遍有所提高,對于“還給幼兒自由自主的雙語空間”、“英語活動游戲化,游戲活動交際化”、“雙語既是教育目標,又是教育手段”等雙語教育的基本理念,有了深刻的了解和理解,并能轉化為創設雙語教育環境的行為。 在教育實踐能力方面,教師們能夠較靈活地將雙語教育與五大領域教育相結合,注意雙語教育方法的多樣性和教育活動的系列性,在創設雙語教育環境等方面獲得了很大的進步。2006年我園兩名教師參加柳州市青年教師英語賽教課二、三等獎。 一、問題的提出 所謂雙語教育,指的是以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的教育系統,其中一種語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總是學生的第一語言,其實質在于用教學語言來促使語言能力的發展。近年來,通過對雙語學習與兒童發展之間關系的研究,人們的認識已逐漸趨同,開展雙語教育有利于兒童素質的全面提高,更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問題的關健在于:幼兒園該如何開展雙語教育,才有利于幼兒的發展。據調查了解,當前幼兒園開展雙語教育的三大瓶頸為:師資問題、教育理念問題和雙語環境問題。尤其是后者,在缺乏英語大環境的背景下,教育機構如何創設雙語教育環境,才能真正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將是人們今后繼續研究的重點所在。因此,我們從2005年開展幼兒園雙語教育環境創設的實踐與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 幼兒學習語言主要是通過習得,即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在與周圍人的交往中發展起來的,語言環境是幼兒雙語教育的關健因素。在我國,客觀上缺乏天然的雙語環境,幼兒園開展雙語教育必然遇到環境問題。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為:發揮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的正面影響,創設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科學理論背景的幼兒園雙語教育環境體系。具體包括以下子目標: 總結幼兒園雙語物質環境創設的方法。 探索英語教學與五大領域教學部分結合的方法模式。 建立選拔和培訓雙語教師的方法體系。 探索英語游戲教學的方式方法。 建立雙語教育評價系統以保證幼兒園雙語教育環境創設的科學性。 三、實踐研究 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和探索,課題組成員針對開題時提出的問題展開了深入地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第一、構建豐富、完整的雙語學習體系 1.初步嘗試用雙語來促進幼兒在五大領域的發展 通過在實踐中探索,我們發現:如是將幼兒的英語學習經驗和漢語學習經驗分開,不利于幼兒獲得一個完整的經驗整體,更會人為地為幼兒增加很多負擔。同時,根據語言學習的“整合教育觀”,幼兒的語言發展和其他方面的發展是整合一體的,應充分考慮幼兒的認知、社會和語言知識的有效結合。因此,課題組大膽地提出將英語教育與五大領域教育整合在一起,以“主題”為載體,用漢、英兩種語言促進幼兒在各領域的發展。 這一設想的實踐模式是:以“主題活動網絡圖”為基本框架,將中、英文的課程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這種整合的內涵是:將各領域的教育目標相互分解,教育內容相互滲透,雙語既是教育的目標,又是教育的手段。我們把它稱之為:“英漢整合”模式,“整合”體現在四個方面: (1)在制定教育目標方面的整合。幼兒園英語教學不是孤立的教學,她可以和幼兒園整體教育結合起來,因此英語教學的目標應當與幼兒教育的總目標一致。 (2)在教育內容的選擇與安排方面的整合。 將英語教育活動內容與五大領域活動內容整合時,充分考慮不同領域的學科特點和學習方式,不同領域采用不同的整合方式。例如:社會領域,中文活動內容偏重幼兒社會情感體驗,如:讓幼兒正確體驗和表達自己情緒、情感等;英文活動則偏重選擇社會環境方面的內容,如:用英文幫助幼兒認識醫院、職業等。 (3)教育活動方式的整合。雙語教育在活動方式上是非常一致的,即游戲化。但是,由于語言上的難度,用英文組織的活動更需要在選擇符合幼兒特點的教學方法及活動形式上靈活、有趣、多變,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游戲的興趣性、英語發展的能力等。 (4)幼兒英漢經驗的整合。中英文活動共同統一在一個幼兒感興趣的主題下,保證了幼兒獲得的英漢經驗相互整合,共同促進幼兒的發展。通過一年多的實踐,我們探索出:在每一個主題下中、英文活動的比例約為7:3是比較適宜的。 2.在游戲活動中促進幼兒雙語的交際化 游戲是教師進行英語教學時所采用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孩子學習的“催化劑”,特別是幼兒園的孩子。他們對枯燥乏味的集體教訓活動不感興趣,甚至不愿參加活動,而且積極參與其中呢?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設計游戲的原則: (1)通過游戲,讓孩子動起來 眾所周知,游戲作為一種活動形式,其目的是引起孩子的興趣,讓孩子積極主動地加入到活動中來。為了避免單調機械的詞匯教學,我們抓住了孩子愛動這一特點,想方法讓孩子動起來。 (2)通過游戲,讓孩子玩起來 玩是孩子的天性,老師應讓孩子充分享受玩這一快樂時光。能不能讓“玩”滲入到學習中呢?當然可以,如操練日常對話時,可采用“riding in my car”這個游戲。老師準備方向盤做司機,后面孩子一個接一個作開車狀,全身和大腦都處于興奮和愉快之中,主觀與客觀感覺相融洽,讓孩子在玩中體驗到英語學習活動的樂趣。 (3)通過游戲,讓孩子說起來 教師在教學中面臨最大的難題就是孩子不愿開口。在英語初學階段,輸入不等于輸出,所以老師要有耐心和信心,通過游戲慢慢讓孩子子不由自主地跟隨老師說起來。如游戲“Blow balloon”老師兩手作吹氣球狀,并說:Blow balloon(也可將這一游戲用到顏色等的教學中),孩子在這一游戲中,積極性很快被調動起來,并會愉快地跟老師一起說。此外在進行數字時,可采用壘高樓的游戲形式,手作拳頭狀,交替向上壘,這時孩子會積極地說出相應的數字。 3.在一日活動中滲透雙語時,本著“從聽入手,以用為實”的原則,教師在一日生活中盡可能多用英語組織生活環節,提供幼兒發展雙語的條件,對幼兒的常規要求則是以聽懂為主,同時鼓勵幼兒在熟悉以后嘗試去使用這些語言。如:把戶外活動都當成語言學習的機會,把周圍世界都當成課堂?梢酝ㄟ^任何一件有興趣的事情,如數數樹上的芒果有多少,比比樹葉的顏色,區分不同的鳥和事物等等,都可以成為學習英語的方法。 第二、為幼兒創設了多樣化的雙語物質環境。 所謂“雙語物質環境”指的是:滿足幼兒發展需要,遵循幼兒雙語學習的年齡和個性化特點,為其提供適宜的操作材料和空間,引發幼兒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支持幼兒的游戲和探究活動。 1.挖掘家庭中的教育資源——可流動的環境 為使教學作到更為細致、周到,我們在每個教室門口設立了“星星橋”。展示的內容有:每周一讀、手拉手、溫馨提示、我們一起學、留言板等等,讓孩子們與家長、老師有了零距離的溝通,這是我們幼兒園的特色之一。家長們不僅能從中了解孩子們學了些什么,還能把自己的意見和孩子們的狀況及時告訴老師,讓老師在第一時間知道孩子們在家里的情況,雙語學習的效果如何,孩子們有哪些能力的培養需要家園雙方配合等等。理想的發展語言的家庭環境包括:①擺放幼兒感興趣的玩具、物品和材料,讓他們邊探索邊學習說它們的名稱和功能。②帶幼兒走出家門去商店、動物園、公園,從多種場合觀察、體驗,豐富和充實其經驗,增加學習和表達的愿望。對父母有一定英語基礎的,我們將教育活動內容給家長,請家長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展示所學語言的機會,并進行適宜的指導;而對父母沒有英語基礎的,則建議他們去購買一些適于幼兒接觸的音響資料,并把幼兒園的活動內容錄制成帶,請家長在家中為幼兒播放。針對不同層次的家長,我們都極力把幼兒學習英語正確的觀念(如興趣為主、語感為先等)介紹給他們,幫助他們在家中為幼兒創設寬松、自如的雙語環境。 2.營造具有濃厚雙語特色的園所環境 (1)歡度豐富多彩的中西方節日——可變化的環境 我們組織各種大型活動,有中國傳統的節日——重陽節、國慶節、元旦等,也有國外的民俗節日——圣誕節、萬圣節等。孩子們在多元文化的氛圍中感受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習俗間的文化差異,同時受到跨文化背景的熏陶,從而啟迪孩子們的智慧、發揮孩子們的創造力與想象力,有力地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例如,在一年一度的“圣誕派對”活動中,我們努力把異域文化與大型游園會及英語游戲活動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在進行圣誕活動時,除了讓孩子們了解“圣誕”的由來,知道“圣誕老人”的故事,熟悉外國人過圣誕的風俗和傳統外,還學習相關的 單詞、句子、歌曲及游戲等。在與孩子們做做玩玩,裝飾自己教室的過程中,漸漸體驗其中的快樂,了解不同的民族風情。為此孩子們有的收集相關的資料、圖片、影像,有的通過上網、家長們的支持,全方位地了解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國家的人們是怎樣過圣誕節的,從而增加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對異域文化的包容,使英語學習更為有趣。 (2)創設幼兒交流雙語經驗的活動角——可操作的環境 幼兒進行雙語教學的理念是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玩,讓每一次學習都變成師生一起做游戲寓教于樂的游戲方法,這也是最為有效的學習途徑之一。孩子們很難單獨理解“Wash your hands.”“Please line up.”等句子的含義,但是日常生活中老師在與孩子們進行英語交流時,通過肢體語言建立動作刺激,這樣孩子們往往能很快聽懂并模仿老師的話語。 幼兒的認知是具體的,他們喜歡看看、摸摸、玩玩、嘗嘗。因此在創設教室環境時盡可能地利用空間,使孩子們在舉手投足之間感受到英語。 英語環境的創設還體現在區角活動中。例如在美工區、語言區、益智區等區域中滲透了雙語的內容。簡單地講,我們把最初純英語角的活動與各個區角相結合,使孩子們在畫畫的同時又能掌握各種英語單詞;在剪剪、貼貼中知道“Where is red?”“Let’s make some apples.” 等等。在每日一讀活動中又能將學過的Chant用漢語表達,并認識其中的漢字。區角活動中的學習有其一定的優勢,因為孩子們在這種氛圍中,在老師一對一的幫助中習得的知識和體驗將更為深刻。 3.創設了參與、互動、探究、愉悅的雙語活動環境 (1)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地位,鼓勵孩子參與環境的創設——可互動的環境 我們在幼兒園走廊貼上了Arnold英語童話故事,讓孩子們通過動手操作,加上聽說看等多種感官的刺激,對英語單詞、句型、字母等隨時學習與了解。冬季把幼兒園游泳池變成“超市”,開展游戲進行情景對話,鞏固孩子們所學的知識,并幫助他們把這些知識運用在日常的生活中。在每一層樓的過道上,留下孩子們學習雙語進行互動的點點滴滴,樓梯上貼上了孩子們喜歡的各種動物、食物、顏色、交通工具等生活中常見的英語單詞,讓孩子們不知不覺地接受英語,并嘗試著用最簡單的英語進行交流。 (2)讓環境“說話”,讓環境“活”起來——可模擬的環境 我們在樓梯轉彎的小空間里,設置了水果吧、小銀行、寶寶餐廳,為孩子們增添游戲的歡樂氛圍。在模擬的小社會生活中,嘗試扮演各種人物,讓他們在游戲中進行交流與積累,為他們今后的發展打下基礎。 (3)創設輕松、愉悅的環境——可休閑與展示的環境 “英語沙龍”是深受小朋友喜愛的活動之一。為此我們制作了小舞臺,孩子們可以與家長一起在此休息,一起閱讀英語畫報或幼兒圖書,也可在小舞臺上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領,好好地show一番。最令家長們難忘的是沙龍里有現磨現燒的熱咖啡,濃濃的咖啡香令幼兒園更具一種“家”的溫馨感覺。 “E2驛站”的活動同樣受到孩子們的青睞,我們利用走道上現有的環境,讓家長們共同參與其中。 可以說英語環境的創設是激發孩子們學習語言興趣的重要手段之一,這一點 孩子們日常學習和生活的積累中已得到證實。對幼兒園來說不管是“大環境”的創設,還是“小環境”和“軟環境”的積累,最終的目的是讓我們的孩子得到最好的發展,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一顆好種子”。 (二)較突破性成果 本課題在研究進程過半的時候,較突出的成果是探索和研究出一套較為完善的“雙語整合”的教育環境模式,這一教育環境模式包括兩方面內容:即“英漢整合”的課程模式和一日生活中“處處有雙語”的語言環境模式。 在課程上,將原本松散的英、漢兩條教育線索整合在一起,使二者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在語言環境上,將雙語教育納入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使幼兒在一日活動和游戲活動中輕松愉快地接觸英語,習得英語。 五、結論與思考 (一)通過兩年多的實踐和研究,我們深感環境是幼兒學習語言最好的“老師”,教師創設的真實、豐富、自然的語言環境,使得處在語言學習關鍵期的幼兒能有充分的機會接觸語言、操作語言、獲得語言,在不知不覺中發展自己的語言水平。 因此我們提出來的結論是:“環境塑造語言”,這一論點包含三方面的含義: 1.語言既是幼兒學習的對象,又是學習的工具,將語言學習充分納入幼兒各領域發展的教育環境中,是幫助幼兒獲得語言的最佳方式。 2.語言環境的創設是為了幼兒的主動學習,幼兒只有在“活動”中,對環境中的語言材料和物質材料不斷操作中,才能發展起語言技能。 3.語言環境是豐富、完整的,我們要通過多種渠道和多種形式來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包括教育活動、游戲活動、一日生活之中。 (二)在我們的研究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1.英語教育與五大領域教育的整合,還需要進一步的驗證和平衡。例如:結合的力度和廣度的問題;中英文活動之間的比例問題;如何選擇適宜教育模式和組織方式的問題;如何在雙語活動中保留各領域自身的特點等。 2.建立雙語教育評價體系,目前我們只制定出了評價標準,具體的評價方法、操作指標和評價量表都有待深入的研究和制定,評價標準的經驗工作也需在下一階段完成。 參考文獻 孔寶剛:《學前雙語教育研究與建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版 王斌華 :《雙語教育與雙語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楊文:《幼兒英語教學法》,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年,第1版 窗體底端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