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小學校園文化建設
二、為什么要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 學校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形式,自身總會蘊含著一定的文化要素,學校文化是指學校主體在整個學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獨特凝聚力的學校面貌、制度規范和學校精神氣氛等,其核心是學校在長期辦學中所形成的共同價值觀念,共同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它常常對學校的教育產生重大的影響,它決定著學校精神面貌,左右著學校教育的方向。所以重視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實現辦學目標的關鍵,在學校文化形成和發展中,要重視下面幾方面的建設。一是重視學校特色建設,學校教育特色的形成,是學校發展到高一層次的定位,它是打造一所品牌學校的突破口。二是重視班級文化建設。班級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班級也是一個文化場,它的每一個活動,每一個角落都滲透著文化的氣息,無形中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三是重視教師的發展和培養。這是學校進行隊伍建設,走內涵發展的基本保證。教育是以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教師是育人的關鍵,沒有一支高素質的優秀教師隊伍,實施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因此,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努力培養一支具有現代教育理念,專業化發展的教師隊伍。我們把“以人為本”作為理念,即學校以教師為本,教師以學生為本。四是重視營造品位高雅的學校環境。人文精神注重學校環境文化的建設。五是重視構造“平等、合作、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弘揚人文精神,建設學校文化”的主渠道在課堂。我校在發揚“敬業、勤奮、踏實、嚴謹”的教學傳統基礎上,近年來又提出了“平等、合作、互動”的現代教學觀念,即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的平等性,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向上、開拓、創造,對基礎較差、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采取引導、鼓勵的方法,使其樹立自信心,并教會學生學會學習。 [摘 要] 一所學校要有一個文化的蘊涵,文化的底蘊。文化的蘊涵越深厚,學校的基礎越深厚。為了說明校園文化是什么、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文化。校園文化是整個文化的一部分, 關于這個問題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校園文化在當今教育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校園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夠保持永恒魅力的。了解什么是校園文化后,如何去建設去發展,更值得去研究去思考。學校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形式,自身總會蘊含著一定的文化要素,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關鍵。 [關鍵詞] 當今 小學校園 文化建設 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得的一切能力與習慣。大致可歸納出三個方面的含義,即觀念形態、精神產品、生活方式,包括人們的世界觀、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特征、價值觀念、道德標準、認知能力,以及從形式上看是物質的東西,但透過物質形式能反映人們觀念上的差異和變化的一切精神的物化產品。 一所學校要有一個文化的蘊涵,文化的底蘊。文化的蘊涵越深厚,學校的基礎越深厚。健康向上、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是一種很重要的隱性教育方式,校園文化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一、什么是文化 為了說明校園文化是什么、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義有很多。文化是一個含義極廣的概念,由于其內涵和外延的不確定性,導致對這一概念所下的定義。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得的一切能力與習慣。大致可歸納出三個方面的含義,即觀念形態、精神產品、生活方式,包括人們的世界觀、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特征、價值觀念、道德標準、認知能力,以及從形式上看是物質的東西,但透過物質形式能反映人們觀念上的差異和變化的一切精神的物化產品。因此,也可以說,文化是一定民族經過長期的物質活動和實踐活動積累起來的為一定民族(或種族或集群)共同認同的活動方式及其產生的物質成果和非物質成果、包括民族心理和價值觀念的總體。 校園文化是整個文化的一部分, 關于這個問題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說:“是學校內有關教學及其他一切活動的價值觀念及行為形態”;有的說:“是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等等,其實不管怎樣去表述,學校文化這個詞并不是一個難以理解的概念,它客觀存在于我們周圍,真實地影響著我們學校的教育活動。所以,我們可以簡單地將學校文化理解為:一所學校特有的思維和行動方式,或者更具體地理解為一種學校的做事方式。他是經過長期發展歷史積淀而形成的全校師生(包括員工,下同)的教育實踐活動方式及其所創造的成果的總和。選擇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社會主流文化的基本精神。批判和剔除有害于學生發展的社會非主流文化。校園文化指的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校園文化在當今教育中應該發揮重要的作用,校園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夠保持永恒魅力的。 三、校園文化有以下一些特點: 1、教育性 任何文化都有教化的作用和教育的意義。校園文化具有教育性,對生活于其中的校園人起著指導、陶冶與規范等作用。學校文化是學校教師(包括校長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員)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和學生成長的規律有意識營造的,是經過學校師生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積淀起來的。它反映了學校的辦學思想和培養目標,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教育性。校園文化須創設或可利用的內容包括:校園環境、廣播站、黑板報、文學社、各項制度、課堂教學、班主任工作、各種媒體等有型的物質文化,學校的管理觀念、價值觀念、生活信念、辦學思想、學校精神等無型的精神文化。 2、選擇性 校園文化是通過傳授知識、開展活動形成的。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類型的學校所傳授的知識和所開展的活動內容也不同。它是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有選擇地接受古今中外的各種文化,同時在此基礎上進行內化,形成富有個性的文化系統,并且不斷的進行調整、充實、豐富和發展,以適應社會文化的時代要求和校園主體的內在需求。例如中華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之一。但是其中也有一些落后的,如重男輕女、不講科學、不講衛生、重人情輕制度等,在學校文化傳承中就要批判和剔除。 3、創造性 學校文化是師生在教育實踐中長期積累形成的,但不是一塵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不斷地根據時代的要求和新的形勢創造新的學校文化。學生在學習中能很好地理解和記憶教師的教學內容,且有較獨特的觀察方法和強烈的好奇心。這些都是創造的知識,創新是學校文化的本質特征。 4、個性、差異性 學校的學校文化不僅有結構的差異,而且還具有類型、層次等差異。學校文化的形成是一種漸進、長期的過程,不可能將學校文化建設簡單地套用“化整為零”的習慣性工作思路,學校文化的形成是一種整體演進的結果。通常人們對學校辦學特色有一種誤解,認為學校辦一些特長班,或者組織一些特長的小組團隊,就認為是學校的辦學特色。其實,學校的真正的特色就在于學校的文化建設上。但是由于各校的歷史不同,地域環境不同,辦學的理念不同,各校文化也會有自己的特色。 四、建設校園文化的策略 1、加強物質文化建設 美化校園環境 物質文化是一種直觀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現出師生所處的文化氛圍,有較強的直觀性,如校園布局、建筑裝飾、教學設施、環境衛生等。物質文化的建設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學校的辦學水平。因此,校園文化建設應從以創建優美校園為主要內容的物質文化入手。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我們注意了以下三點: (1)、物質文化建設做到“四性”。物質文化建設壓要立足學校的實際,代表師生的共同意志,體現出“四性”:一是科學性。要整體規劃,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質文化建設必須滲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質文化建設中;三是藝術性。要精心設計,嚴密組織,使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富有藝術意味,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四是經濟性。物質文化建設要有藝術性并具時代感,但卻不可一味地追求時髦、高檔、漂亮,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要考慮經濟、實用。 (2)、物質文化建設做到“四化”。即綠化、美化、凈化、亮化。充分利用校園空間進行植樹、栽花、種草,聘請專業人員進行指導,將學校辦成“綠色園林式學校”。 (3)、物質文化建設做到“四到位”。一是宣傳到位。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校園的每一堵墻壁都會“說話”。整個校園,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課堂。要讓學生視線所到的地方,都帶有教育性,但要讓學生明白其目的及教育意義。二是組織到位。不能由學校全部包辦,必須群策群力,師生齊動手。如教室的設計與布局,師生一齊動腦動手,以自己的勞動成果美化教室。三是檢查到位。整潔美麗的校園,體現了學校的精神文明程度,建立了由學生執勤隊進行檢查、評比的激勵機制。四是責任到位。期初簽定責任書,讓學生、家長、教師明白其責任,校園的每一角落都責任到頭,發揮集體、個人甚至家長各方面的積極性,通過家長、社會的支持,來實現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創造一個優美的校園環境。 2、加強制度文化建設 如果把校園文化建設看成一個整體,比作一個完整的人,那么,物質建設是軀體,環境建設好比外衣,活動建設是血脈,制度建設就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大腦和靈魂。它決定著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和品位以及校園文化建設的先進性、科學性和人文性。制度是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行為規范,是為了達到無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種有意識手段,是為了保障學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來強化,而后用情境來內化。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學校應堅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以人為本,把促進人的發展放在管理工作的首位,根據師生的特點和需要來研究他們的思維規律和行為規律,建立切實可行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在制訂有關規章制度的過程中,加強學習宣傳,認真組織教職工參與討論,并召開教代會討論通過,使學校管理的指導思想、目的和要求深入人心,并達成了共識。 3、加強課余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的載體主要是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文化藝術活動對于豐富學校文化生活,營造文化氛圍,展現學生風采,陶冶學生情操有著重要作用。如果課余活動擠占太多,學生就會感到校園生活單調泛味,并可能形成熱衷于某些有害活動的潛流。因此,學校應適度地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一是制度保障,活動落實。遵循“五性”、“四定”:(“五性”——自主性、實踐性、愉悅性、發展性、教育性),“四定”——定人員、定地點、定時間、定內容),做到“五有” 、“三落實”:(五有——有計劃、有教案、有記錄、有成就、有總結,三落實——組織、經費、器材)。二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有思想性的(如“獻愛心”活動、演講比賽、革命傳統教育、各種評優活動等)和知識性的(如學科知識競賽、知識講座、“三小”活動等),又有娛樂性的(如各種體育比賽、校園歌手比賽、文藝匯演、游園活動、美術書法作品展等)和實踐性的(如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生產勞動等)。系列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彰顯了學生的個性,同時,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發展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達到了活動中鍛煉人、活動中塑造人的活動目的,促進了學校德育和美育工作,使校園文化建設呈現多樣化、群體性、藝術性的特點。 4、加強輿論文化建設 集體是一個熔爐,能把生鐵煉成鋼,也可能是個染缸,給尚未成熟的學生以不良影響。學生在集體中,思想行為容易受到集體輿論的制約和同化,心理學上稱之為“從眾心理”。因此,學校要重視輿論文化的建設,真正做到“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 以優秀的典型引領人”。 5、加強和諧文化建設 校園人際環境是校園精神環境的支點。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際關系是一種高級形式的校園文化。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可以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促進學生奮發向上,健康成長,還可以形成良好的集體意識。良好的集體意識是一種向上的群體規范,是對學生思想品德的一種無形的巨大力量。人際關系被稱為人世間最復雜的關系,學校也不例外。從橫向看,有領導集體的人際關系,教師集體的人際關系和學生集體的人際關系;從縱向看,有領導和教師、教師與教師、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領導集體的人際關系直接影響教師間的人際關系,教師間的人際關系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