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計算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摘要] 二十一世紀需要創新人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已成為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而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如何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廣大教師共同探討的課題。對當前廣泛應用的計算機教學進行分析,探究其實質不過是傳統教學的延伸,未能作為教改的有力工具,傳統教育觀念仍然是根深蒂固,本文分為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意義和目的、現今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思考、根深蒂固的傳統教學觀念、對網絡環境下的語文閱讀課的教學分為四步驟(明確方向,提出建議;主題搜索制作卡片;歸納整理,閱讀理解;展示觀點,深入認識)這四大部分進行論述。 [關鍵詞] 計算機輔助教學 語文閱讀教學 創新能力 一 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意義和目的 由于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以多媒體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與傳統教學系統比較,有以下一些較為突出的特點和優勢。 1、有利于學生開拓思路 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生動的圖象、鮮艷的色彩等相應條件,能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得到發展。而且運用模擬教學、實驗教學等模式可為學生創造積極思維、努力探索的學習環境。不僅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2、有利于提供多樣化的外部刺激 人類的記憶是網狀結構,傳統的線性結構限制了人類自由聯想能力的發揮,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是非線性的。它將文字、圖形、圖象、聲音等各種教學信息交融在一起,為學生提供了視覺、聽覺等多樣化的外部刺激,更能發揮學生的個性,加快獲取知識的速度,從而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 3、有利于實現個別化教學和交互教學 多媒體教學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來控制學習進度與內容,實現個別化教學,這在傳統的課堂教學班級制中是難以做到的。多媒體教學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步調來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這是傳統課堂教學系統所無法比擬的。由于計算機是雙向媒體,它具有強大的交互功能,利用它的交互性,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二、對現今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思考 隨著科學的進步與時代的發展,計算機輔助教學已被大部分教師認可。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的應用,以其軟件多方位、立體化的開發和利用,以及貯存信息量大、畫面豐富、多種媒體綜合運用等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能為學生建立了一個動態教學環境,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想象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現在市場上的教學軟件,有點像“電子課本”,不適宜搬到課堂上當教學的輔助教材。很多課件靈活性差,或者是平鋪直敘、缺乏交互性,或者是一問一答,反饋簡單,缺乏敘述性;或者是缺乏學習方法的指導,沒給人留出思維的空間和思考的時間……很多教學軟件素材很不完善,常常是實驗演示不夠徹底,動畫細節材料提供不足,還有的純粹是將教師的課堂講授內容搬上計算機,加上聲音圖畫,嘩眾取寵。還有,很多教師是在馬上要上公開課或評優課了,趕緊來找計算機教師為自己的教案臨時設計課件,供自己上課時使用。由于時間緊迫,腳本創作人員與軟件制作人員沒有很好的磨合、協商、滲透和改進,所以,這樣的課件也不能充分發揮計算機在教學中的優勢。 三 傳統的教學觀念 就語文這門學科來看,它注重的是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感悟。這不是光靠教師上課時的解析與整合就能完成的。教師上課時的思路對學生有一定的啟發,特別是教師的啟發式的提問更是能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進入課文情感。但其中,教師也只是擔當了一名引導者的角色,而無法代替學生去感知領悟,否則一旦學生養成了對教師的頭頭是道的分析的依賴性的話,那即是他們自動地放棄了他們自己的話語權。對此,"思想的克隆"也就在這樣的不知不覺中僥幸地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造成的,這種觀念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讓人無法回避的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師將知識手把手地教與學生,學生只要能記住它們,然后能準確地反映在練習中即可。也就是說,教師劃定了一個由起點到終點的軌跡,這條軌跡被設計得嚴嚴實實的,而學生呢,只要你沿著它走,別出軌了,甚至于熟練了的話,閉著眼睛走也行。反正稍有偏差,總有人會好心地將你拉回到原處。所以是不必操多少心的。如此教出的學生,不說能有多少的創造性,就算起碼的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都是很弱的。 由此可見,傳統的教學觀念仍然是沖斥著教育者的思想,計算機雖然是將較先進的技術引入了課堂,計算機技術有它的優越性,但其實它仍屬于傳統教學,是一種教學觀念上的傳統。所以,現在有一個問題擺在了教育人的面前:既能吸納計算機技術的優越性,又要能體現教學觀念變革的手段究竟是什么呢?它實現的可能性來自于網絡。 四、語文閱讀課的教學模式 我們可以把一節語文閱讀課定位為某一主題化的互聯網閱讀課教學,而我認為此教學模式不同于上述的傳統的教師帶著學生走,應該定位為:教師為學生設立一個起點,或引導學生為自己設立一個起點,然后告訴他到達終點時的要求,再提供或建議一些可以幫助他完成任務的資源,這些都有了的話,就可以讓學生自己上路了。這時每個人迫不得已只能選擇一條自己的路走。過程中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這時可以向教師或同路人尋求幫助。而教師所起的作用就是陪伴著他走這一路。但只有當他需要幫助時,就會發現教師就在自己身邊不遠處。對于學生來說,從出于某種動機的選擇到遇到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正是他們自己體驗感悟的過程。只有當他們走過一路,也許精疲力盡,也許頭破血流,但回過頭再回想這一路來的點點滴滴的收獲,卻是一種未經者所不可能有的成就感。在此,教師不再是一名帶路人,而是一個同行者。他將出現在每一個學生的路上,他傾聽他們的話語,支持他們的選擇,幫助他們度過難關,或者提供一個好的建議,以使學生能更關注到每一個細節,以充實旅程,開闊視野。到了終點后,每個人的行囊都是鼓鼓囊囊的,這時他們才發現,原來終點只是一個路標,只是告訴你你所在的某個地方,而真正有價值的是他們一路上不斷充實著的行囊。我想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就應該是這樣的。如何在互聯網中體現這種學習過程呢?這就是定主題、定起始點、設計過程的關鍵。其中主攻方向是學生有所思地自覺自愿地去看大量的文學作品。從中既可以提高他們的閱讀量與閱讀興趣,又可以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與學習其寫作方法的能力。 主題化互聯網教學的課堂模式有四大步驟:設置情景──提出主題──完成主題──總結與成果展示交流。設置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學生了解知識主題的必要性,激發學生的興趣,產生完成主題的動機。提出知識主題提出學生研究主題的作用是使學生能夠明確自己將要在一個什么樣的主題范圍內、什么樣的框架下進行學習或者研究。提出主題后應當立刻構思完成主題的方法與手段。一般要根據學生的情況或者對主題進行一定的說明,或者對一些大型主題進行分解,分解成幾個小的主題以便于學生們的分別專項研究。在此教師會揭示一些新、舊知識之間的關系。遷移到語文閱讀課,閱讀理解的過程我們可以看作為一個信息加工過程,經過信息的收集、信息的整理歸類,信息資料的解釋、規則原理的再運用。據此我們嘗試設計這樣的一個學習流程: 1.明確方向,提出建議 明確學生拓展閱讀的內容、方向,就活動本身提出教師的指導性意見。在處理方法上,教師可采用多種方式,或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或其他手法,激發學生的動機,喚醒對相關經驗、表象的意識。使學生了解閱讀主題的必要性,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產生完成閱讀的動機。如在教學《夏夜荷花》時,我搜集了許多荷花的圖片,學生欣賞時連連稱贊荷花的美,他們被荷花打動了,從而他們有了要收藏荷花圖的欲望,而且他們已不滿足教師提供的圖片,他們渴望自己搜集圖片,而且想了解荷花的結構、生長習性以及荷花的品質,這樣學生就會自主地閱讀課文,并且去網上搜集圖片,搜集荷花的相關信息,這樣他們不僅會想方設法地理解課文,而且會學到許多課外知識。 2.主題搜索制作卡片 提出學生閱讀主題的作用是使學生能夠明確自己將要在一個什么樣的主題范圍內、什么樣的框架下進行學習或者閱讀。提出主題后應當立刻構思完成主題的方法與手段。一般要根據學生的情況或者對主題進行一定的說明,或者對一些主題進行分解,分解成幾個小的步驟以便于學生們的分別專項閱讀。在此教師會揭示一些新、舊知識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之上,學生通過Internet集中搜集某一主題的相關資料。在搜集的過程中,隨時制作電子讀書卡片或紙質卡片記錄素材,將相關文字、插圖有機結合。這是信息的初步篩選、收集過程。如:閱讀《太陽》一課,在此基礎上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提出本節閱讀主題──如:為什么太陽的溫度那么高?為什么太陽光對人類、對動植物作用如此之大?……或者關于本文寫作特點,寫作方法、又或者是找出與原文相似的文學類型如“月亮”、“星系”等等,比較相同類型文章的不同寫法,從而體會到作者的匠心獨運……還有的學生用Powerpoint做成電子讀書卡片供大家欣賞與學習,效果很好。 3.歸納整理,閱讀理解 面對海量的信息資源,引導學生將各自搜集的資料加以歸類,在歸納整理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整理、歸類信息的一般能力;在抽提素材本質屬性的過程,提供了發展學習者抽象、邏輯推理等能力的可能。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根據學習者的不同反映,隨機地創設情景,具體地幫助學生發展上述一般能力。通過對各類素材本質屬性的抽提,幫助學習者把握各類信息內容的要素,從而較為深入地理解拓展原閱讀范文所包含的意義。這一過程是信息的具體加工過程。每個學生根據自己閱讀不同的文章初步形成自己的、初步的學習體會。并且以作文、電子投影片或者其他形式將這種初步成果具體體現出來。例如:在閱讀《天安門廣場升國旗》時,學生們各自看到不同的網頁,找到與閱讀主題吻合的文章,比如國旗的來源,國旗的組成,國旗班的生活,升旗儀式的全過程等等,通過閱讀、對比、分析形成不同的觀點,這種初步的觀點與成果,因為是剛剛試驗,所以只要求學生以一句話或者幾個標題表現出來,看上去也是一目了然,在完成這個初步的認識與觀點中,獲取信息、處理信息、使用信息的過程正是我們要教給學生的,是最重要的內容。 4.展示觀點,深入認識 同一事物不同視角的認識對較為整體地理解該事物,具有特定價值,但是不能取代整體認識本身;不同視角看法的有機整合才能幫助我們更為深入地認識事物的某一方面,幫助我們較為全面把握該事物。課堂活動過程中,學習者展示各自的認識與看法,通過不同視角觀點之間的相互砥礪與補充,完善、加深對拓展閱讀主題的認識。這一階段是信息的深度加工階段。對形成的初步成果進行交流。教師利用多種形式來完成對成果的交流,或者編成群組、或者班級內交流、或者利用遠程交流等方法、手段對初步形成的成果進行合作的研究與討論。教師身為組織者、引導者要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要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糾正和補充錯誤的或片面的認識。比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時,學生喜歡小興安嶺的不同季節,并且搜集了不同季節的圖片與資料,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喜歡的季節進行自由結合,形成四個小組,當然小組成員是不固定的,因為有些學生喜歡幾個季節,他們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信息,使得自己所挑選的知識更加完善。然后每個小組在全班匯報交流他們的研究成果,就在交流中使得每個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不僅了解了自己所喜歡的季節,而且對其他季節也有了自己的認識。再最后總結的過程中,大多數學生認為小興安嶺一年四季都是美麗的,作者抓的特點很準,寫作技巧好。 5.成果的展示與交流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形成觀點與成果、修改觀點與成果,完成了階段性的成果并不是主題化教學的結束。學生不局限于課文所規定的主題,他們開始自己設定主題,還學會展示、推銷自己的成果,對完成的主題利用各種形成進行展示與交流。當中教師可以指導與組織學生使用Email形式將自己的成果發送給自己的師長、友人;也可以將成果打印出來形成小作文;可以將其做成主頁的形式在網上發表;還可以制作成電子投影片在課堂中與同班同學交流。這就是傳統的教學模式遠不能達到的成效。 教材只是個例子,它是學生學習規范語言的范例,是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載體。學生進行閱讀訓練首先要讀好這些范文,但僅僅讀好這些范文是遠遠不夠的。教師不但要善于在課堂上讓學生以教材為例子,學習語言的規律;以教材為拐棍,嘗試語言的練習;由教材作遷移,形成語言的技能……而且由點及面,要讓學生憑借課堂學習中認識的規律,掌握的方法,形成的技能,在課后橫向拓展,由一篇帶一批,或體裁相同的,或內容相關的,或寫法類似的……大量進行課外閱讀,既可以在拓展閱讀中鞏固所學的知識、技能,又可以在廣泛閱讀中運用學法,鞏固學法,更好地閱讀。實踐證明,這樣做,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教材所規定的內容,而且學生還掌握了大量的課外知識,隨之學習興趣也相應提高,探索知識的欲望更加強烈,充分體現了網絡帶給教學的現代化理念,使得學校的計算機充分發揮其作用。這些只是我的初步嘗試,還有待進一步思考與完善。 主要參考文獻: 1、李白堅編著,《走向素質教育》,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 2、周峰編著《素質教育理論·操作·經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編寫組編,《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 4、臧博平主編,《中學語文教學》,2000年第五期。 5、丁鋼,《創新:新世紀的教育使命》,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 6、許延浪,《實用創造學——開啟創新能力的金鑰匙》,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3年。 7、劉化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創新能力的研究[M], 2000年7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