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現代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內 容 摘 要 校園文化建設越來越被各地各校所重視。但存在現代意識淡薄、開放程度不高等方面的不足,現代校園文化的建設策略應針對現實狀況,根據現代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及建設內容,由校園主文化向子文化亞文化建設推進,由傳統型的文化向現代校園新文化建設推進。 先讓我來解釋一下什么是現代學校文化的涵義。它可從多個層面來理解現代學校文化。從內容上講,學校文化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既有制度的,也有行為的,既包括學校校舍的建筑設計、校園的綠化、美化等物化形態內容,也包括校風、學風、教風、集體輿論、規章制度等精神文化形態的內容;從性質上講,學校文化總體上屬于隱性教育,對人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從功能上看,學校文化的形成,使學校存在著一種“文化場”,這種“文化場”是學校的一種氣勢,是一種相對穩定的校園心理現象,是一種學校精神文化現象。 而我對現代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是這樣認為的:學校文化本身的特點是經營與積累,不是一種外在的文化細胞移植于學校體內。學校可以突出本校特色,在物質、制度、精神三個層面,從制度文化、課程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統、高品位、高標準地構建學校文化。 現代學校文化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多元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具體建設的內容很多,但至少應包括如下四個方面。 1.學生文化建設 學生文化是學校文化的一種亞文化,內容指學生在學校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特有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等。學生文化建設內容包括:學生文化豐富的表現形式方面的建設;文化多樣性與學生應有主導價值觀的理解與認識方面的建設;社會轉型時期學校價值觀教育與學生主導價值觀的構建方面,以及學生主導價值觀的評價方面等。 2.課程文化資源的開發 課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會發展對下一代獲得社會生存能力的要求,對人類文化的選擇、整理和提煉而形成的一種課程觀念和課程活動形態”。課程文化資源開發的內容包括學校課程文化的基本內容,即蘊涵于文本課程、綜合活動課程、選修課程、實驗等課程中的仁愛與情感、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信念與價值等為標志的現代課程內容文化的挖掘和優化。 3.學校物質文化建設 學校物質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物質形態,可分為基礎設施文化、自然人文環境文化等,是現代學校文化的硬件,看得見,摸得著,包括學校的建筑物與布局,及其風格,文化設施,學校內部的陳設與布置、學校的綠化與美化等。 4.學校制度文化建設 學校制度文化相對于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是學校在日常管理要求或規范中長期逐步形成的管理機構和規章制度、條例、措施、規定、行為規范等,體現學校個體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發展目標、運行效度等。學校制度文化建設的重點是尊重與參與、學習與創新、發展與誠信價值觀的確立,服務、激勵、保障等學校制度文化的構建,具體包括對學校制度文化建設的認識,教職工個體工作主動性、創造性和實效性制度的激活、富有人文情懷、創新活力與團隊精神的學校部門群體的制度、常規的保密、檔案管理、宣傳、外事工作的制度、學生教育管理制度、班級管理制度,教師教育教學管理制度等的文化建設。 以上是我對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這方面的一些探討,下面來談談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是怎樣開展的。 現代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 (一)校園物質環境建設應向精神環境建設推進 “環境育人”已是教育界盡人皆知的教育信條。校園環境是青少年學生成長、發展的“微觀環境”,它由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部分組成。前者是校園文化的載體,后者是校園環境中本質內容。內容有以下幾點:1、加強積極向上的校風建設 校風是學校精神文化的最重要內容。它包括政風、教風、學風。我認為,首先關鍵在于學校的正確領導。其次,教師應不斷追求新知,學英語,學電腦,制課件,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常教常新。再次,教師要有敬業精神、進取精神、團隊精神和自尊意識、效率意識、競爭意識等都煥發著良好教風的青春活力。良好的教風又使學校倡導的“勤奮、刻苦、活潑、緊張”的學風蔚然形成,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 2、促成寬松和諧的人際環境 校園人際環境是校園精神環境的支點。良好政風建設就協調了校領導與普通教師的關系。教學獨立工作集體效益原則,決定了教師既要努力學習教學業務,提高自身素質,又要搞好團結,相互尊重,相互關心。因此在幫助教師克服“文人相輕”陋習,減少教師精力內耗的基礎上,我們開展了年級組備課、上課、評課系列活動,新老教師師徒結對活動,課題組科研活動。師生關系是最微妙的關系,教師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智啟人,啟發誘導,去打通人的思想,打動人的感情,激勵人的意志,那么學生必能“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尊重、熱愛、信賴老師。這樣師生的關系才會融洽、和睦。 (二)校園主文化向亞文化建設全面推進 校園文化似一棵參天大樹。只要根系飽滿發達,主干粗壯有力,那么,它的每一片枝葉都能照出一片綠蔭。并能吸納陽光,吞吐精氣,使整棵大樹蓬蓬勃勃,煥發出無限旺盛的生命力。它是校園主文化統轄下的子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包括方方面,從文化群體看,有教師文化,學生文化,職員文化,領導者文化。從文化的組織形式看,有班級文化,團隊文化,自由群體文化。從文化的內容看,有課堂文化,活動文化,休閑文化等。而只有真正抓實抓好這些亞文化建設,才能使校園文化真正充滿生機活力。體現在: 1、班級文化建設個性化當代教育強調對完滿人格的追求與培養。但是,教育者如何利用、營造、調控、強化某種環境,以促使學生逐步自覺地追求自我人格的完滿,這并沒有一條人人皆走得通的通衢大道。不同個性特長的教師,根據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發展情況,構建適合自己操作樣式并形成某種類型的班級建設模式。做到千帆竟發,殊途同歸。走進每一個教室,接觸每一班學生,都給你嶄新的感覺,但積極向上卻是個性中表現出來的共性。 2、興趣活動文化大眾化學校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一些文藝、體育、科技、學科興趣小組形式的活動,可以發現學生的特長,培養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其特長的發展。從而為國家能夠盡早盡快地培養特殊人才出一份力。同時中小學是發現和初步造就特殊人才的搖籃。我們廣泛開設興趣小組。接納有興趣每一個學生。把學生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納入學校的正向軌道。 (三)我的推進構想 對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的檢視,有助于我們明確努力方向,采取相應的策略,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才能適應未來社會所需,學校教育應以此為目標,校園文化體系的建構顯然也應以有效培養這樣的新人為準,這應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導價值觀,以此為導向,也以此為目標開展的校園精神觀念文化必將促進學校教育的整體改革與發展。 針對目前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封閉性強、傳統色彩濃重的現狀,我們又相應的把開放性校園文化的建構與富于現代意識的校園新文化的培植作為我們推進策略的第三和第四方面的內容,我們認為這兩方面的推進更富于現實意義,是校園文化建設跟上時代潮流,順應社會發展的基本途徑。也構成了我校實踐的基本內容。(四)由傳統型的校園文化建設向富有現代意識的校園文化推進 新時期的校園文化不僅應有傳統文化精神,還應體現時代精神,和指向未來的本質。它要求我們教育者用發展的眼光、未來的標準 來對待今天的校園和校園中的學生,審視傳統文化中有礙現代化進程的保守因素,尋找新生長點;研究現代或外來文化中我們迫切需要的、最有助于我國當前發展的內容,加以融通創造,給傳統注入生命的活力。具有現代意識的校園文化建設,其著眼點是為學生的明天,為學生走向社會、面向世界作好準備,其內核是人的成長和人性的完善,其立足點,在于提高民族素質的高度上。 施行推進三個起點 (1) 以傳統優秀文化為基點: 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既需外部新因素的沖擊,也要從內部挖掘源來活水。“面向世界”,首先是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然后是培養面向世界的人才。而面向世界,必須有一個堅定的立足點,這就是傳統民族文化。我們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實現我們的教育目標,進而提高全民族素質。而民族主體意識、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情操,則是民族素質的體現,又是進一步提高民族素質的必備條件。沒有對傳統民族文化的揚棄、傳承,就會出現卑視本民族或文化殖民化的傾向,這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是極其有害的。校園文化現代化也就無從起步。 (2) 以未來社會的需要為導向: 教育是一項面向未來的事業。校園文化建設要有前瞻的目光,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去構劃,使之具有超前性,表現出現實與未來可能的統一。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是現代校園文化的導向:信息化、國際化、科學化。在新世紀,科學技術向著更高、更新、更尖的方向發展,人們在享受高科技的恩惠的同時,也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森林毀滅、地沙化、污染嚴重、溫室效應、克隆問題等等,都會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所以,新世紀的教育更注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和諧,更加注重倫理道德的培育,教育學生關心人類、關心社會、學會做人,將成為21世紀中國教育的主旋律。 (3) 吸收先進德育思想的營養: 在校園文化建設面向現代化的實踐中,必須接受先進德育思想的營養和推動,才能不斷演進,這里我們選擇了“教育的人性化”這一當今世界教育現代化的主導教育思想,人性化的教育是當代科技高度發展的背景下,強調人格的全面、和諧發展的思想。它不僅注意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而且注意培養學生的情感、意志、態度、信念、價值觀等方面,我們從這一教育思想出發,致力于學生理想人格的塑造,使學生具有時代新人的特質,最終校園文化以嶄新的姿態發揮它的教育作用。 經過多年的研究與實踐,我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實現了新的跨越,基本構建起了能適應素質教育需要的、具有時代特征的校園文化新體系。具體的成效我們已在實踐部分作了闡述,在這里我們只想對自身的實踐作進一步的反思,以便改進我們的工作,進一步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我們深知,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復雜的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幾年來為此所作的努力及所取得的成效,只能說是初步的,只表明我們在邁向校園新文化建設的路途上,邁上了幾級臺階,遠沒有到達目的地,事實上也很難到達。文化的動態性特點,決定了我們的文化建設必須因時而變與時共進,為此我們一直在努力,我們也將一直努力下去。為使我們的努力富有成效,我們開展了本課題的研究,為使以后的努力同樣有成效,我們還將進行本課題的后續研究。 我校校園文化建設實踐因研究的開展而避免了不少盲目性,也是因研究的開展而更能取得成效,但因校園文化建設的艱巨性與復雜性,我校在這方面的實踐還是顯露出不少問題。 首先是觀念文化建設的問題。經過我校多年努力,應該說校主流文化還是體現了觀念的先進性,對教育科研的高度重視,對學生精神心理層面的呵護與關懷,對樂學教育格局的構建,都體現了現代教育理念,但即使是校園主流文化,在人才觀、質量觀、學生觀、教學觀等方面也并非都有先進性。至于非主流文化表現出來的觀念滯后的情形則更為多見,從教師文化層面看,不少教師教學觀上信奉苦教苦學,學生觀上漠視學生的主動性差異性和潛能,師生觀上對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缺乏熱情等。上述狀況的存在表明,我們在觀念文化的建設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同時也說明觀念更新的艱巨性。 其次是處理傳統與現代關系問題。應該說我們對這一問題給予了充分重視,因為這一問題事關文化的創新,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深切地感到要改造原有的傳統文化,使之符合新的培養目標,形成新的文化體系,難度很大。我們深知傳統民族文化中有不少內容并非符合現代教育理念,但真正要對其作出價值判斷并不容易,于是我們常陷入價值觀的矛盾與沖突之中,一方面我們要開展樂學教育愉快教育,另一方面又要要求學生勤奮刻苦;一方面要求學生不迷信權威,要有獨立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求學生尊敬師長要聽話;一方面要規范學生各種行為要求學生嚴守紀律,另一方面又要發展學生個性培養主體精神。不少老師的價值觀念甚至為此而陷入混亂狀態。 第三個問題是開放性校園文化構建過程中對社會消極文化的侵害的防范問題。小學生鑒別能力差、模仿性強,面對社會的多元文化往往良莠不分,是非難辨,事實上,即使是教師也難免被社會大文化所裹挾而變異。因而在開放性校園文化的構建中,如何做到既受到博大的社會文化的滋養又免受其害,這又成了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大難題。我校的構建實踐表明要兩全其美實屬不易從教師層面看,教師義利關系觀念有所變化,育人目標往往讓位于現實利益。從學生層面看,文化追求世俗化的傾向明顯,功利色彩有所加強。上述這些變化未必都是開放性校園文化的構建所引起的,但只要是開放就必然要經受更多的異質文化的撞擊而留下更多的不同的印記。 上述在實踐中顯露出來的主要問題,必然會引起我們進一步思考,解決好上述問題不僅是我們進一步開展校園文化構建實踐所需要,也是教育創新所需要的。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尚有不少理論與實踐問題值得我們研究探討,我們盡管力量不足,但是愿意為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而盡自身微薄之力。 以上就是我對“現代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與實踐”這個話題的一點拙見,由于知識淺陋,文中難免出現紕漏,但這次的查閱資料與寫作確實讓我受益匪淺。 參考文獻 陳孝彬: 《教育管理學》修訂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9年5 月第2版 第316頁至331頁。 成有信:《教育學原理》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教材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8 月第1版 第124頁至160頁 第227頁至290頁。 葉瀾:《更新教育觀念,創建面向21世紀的新基礎教育》載《中國教育學刊》1998年第二期。 葉瀾:《世紀之交中國學校教育的文化使命》載《新世紀教育展望》,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戴聯榮、薛曉陽:《小學班級文化建設》,南京師大出版社,1999年版。 朱小蔓:《小學素質教育實踐:模式建構與理論反思》,南京師大出版社,1999年版。 “北京市現代學校文化建設與素質教育研究”階段成果。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中國教育報》2006年2月14日第6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