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班風建設中班主任的職能 班級是學校為實現一定教育目的而構件的基本教育單位,一個具有良好風貌的班級對學生的品行、學業等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良好的班集體,不僅僅作為一種影響源,自發的對其成員產生作用,而且可以成為很大的教育力量,自覺地培養和造就人才。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好的環境能激勵人,可以塑造人。在實踐中,憑著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認識到,良好班風的建設班主任必須要注重自身人格的塑造,要注重班干部的培養,要重視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良好的班級文化的建立,要重視班集體凝聚力的培養。 班主任應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有兩句教育箴言:“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從教師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現出教育的力量”。①曾有人戲說學生的眼睛是“錄像機”,耳朵是“錄音機”,腦子是“電子計算機”,最后獲得的信息就指導著他們的行動。不難看出,班主任人格力量的影響力有多大,這是任何教科書、道德箴言和獎懲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純正的教育力量。為此,對教師應該“為人師表”這一要求,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了。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②倘若班主任總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走進教室就習慣檢查桌子是否排得整齊,隨手把講臺上的粉筆盒擺好,看見地上有紙團便隨手拾起,把門口倒了的拖把扶起等等。所有這些都可以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激勵學生。 此外,教師的人格魅力還能在語言中體現出來。如有的班主任說話粗魯,不顧場合和學生的感受,這樣的班主任學生一定會對其產生厭倦的情緒。相反,一個老師若能培養與學生心理相通的情趣愛好,如音樂、繪畫、體育等,講課就能滿堂生輝從而引起學生強烈的共鳴與好感,于是就會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美好的形象和威信,由對老師的敬佩之情轉為自覺服從老師教導的行動。因此說,作為班主任自身如果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道德素質、職業素質、文化素質,就能充分發揮個人的人格魅力,那么建立一個具有良好風貌的班級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二、班主任要注重班干部的培養 優秀班主任的共訓是:要帶好一個班,不怕有后進生,就怕沒有得力的班干部。一個好的班干部能使一個松散的班級變成一個團結、堅強的集體。班主任要培養得力的班干部,首先得對班干部的培養對象的性格、能力、興趣等進行全面的分析,因為學生的這些特點可以直接關系他能否勝任某個工作崗位。班主任只有將學生安排到適合他的工作崗位上,他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從而為班級的發展出力。 不過班干部的才干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從實踐中鍛煉出來的。因此班主任還得注重培養他們的組織管理能力,既要向班干部傳授方法,又要給他們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我認為傳授方法大致分三步: 首先扶著走。“扶著走”的關鍵是抓好“第一次”。一個新的班集體組成以后,對新任班干部來說,特別是那些沒有經驗的干部,會遇到一連串的第一次。在“第一次”面前,班主任要耐心指導,手把手地教,一句句地說給他們聽,一件件地做給他們看。一般來說,年級越低,應指導得越細。 然后領著走。這是半扶半放階段。班干部有了一些工作實踐以后,班主任可在安排處理具體工作時,請班干部提前設想,提前安排,自己充當參謀。像這樣經過班主任的耐心指導, ①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對象》,科學與教育出版社 1989年第1版,第152頁。 ②孔子:《論語》,臺北文致書出版社 1980年第1版,第42頁。 班干部會逐漸成熟起來。 最后放開走。班干部有了一定的工作經驗能力以后,班主任應放手讓他們大膽工作。“放 開走”并不是撒手不管,班主任可定期召開班干部例會,叫班干部互相交流經驗,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班主任要大力表揚敢于管理,獨擋一面的干部,在班干部中形成比、學、趕、幫、超的氛圍。 三、班主任要注重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 “以愛動人,以愛育人”是教師的天職。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師愛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鞭策和激勵,對學生的進步有巨大的推動力。班級中和諧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心理行為會產生積極的影響,能促使學生在良好的氣氛中獲得高效的學習效果。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請你記住,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路的引路人。” ①教師們中還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三分制度管理,七分感情管理。這里的感情管理,具體表現在四個“心”。即思想上關心學生的進步,學習上細心的指導,生活上熱心地照顧,遇到困難耐心地幫助。這種管理模式中,師生之間的對話是平等,教師面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是寬容的,給學生創造的教育氛圍也是良好的,這樣也就為學生擁有較高的學習效果創造了條件。 另外目前在校的90﹪以上是獨生子女,他們一生下來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外公外婆的心肝寶貝,他們需要什么給他們什么,想說什么就算什么,他們都以自我為中心,不知道關心別人。但是在以上這種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影響和熏陶之下,再加上班主任班級管理上注重引導學生多講互助友愛合作精神,學會尊重他人,團結協作,互相友愛,互相謙讓,使獨生子女的教育由家庭個體式轉向學校集體式,為這些獨生子女創設一個“群體生活”的環境。這樣學生們就可以在與同齡人一起游戲、學習、勞動、嬉戲、模仿,甚至“爭吵”、交往中學會互相理解、溝通心靈,共享歡樂。 四、班主任要注重班級凝聚力的培養 一個奮發向上、團結友愛的班級,勢必需要每個成員具有強大的班級凝聚力。那班主任該如何培養班級的凝聚力呢?筆者有幾點看法: 首先,要使班級有凝聚力就必須具有共同的目標。有沒有共同目標,共同目標的優劣,都能影響班級的風氣,影響班級的凝聚力。集體目標源于個體目標,又高于個體目標,兩者的差異又會誘導學生產生新的追求與需要,調整設置新的目標。班風也稱個體人格的集體化,在一個有良好的班風的集體中生活與學習的學生,會自然有一種優越感和自豪感。試想:學生們一個個生龍活虎,意氣奮發,你不覺得這樣的集體有凝聚力嗎? 其次,要使班級有凝聚力必須精心組織必要而有特色的活動。這樣的活動能使學生身心愉快,充分感受大家庭的溫暖,從而更加熱愛這一集體。我國早期教育史上就有組織學生課余活動的記載。《學記》記載:“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并提出:“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故以雖離步輔而不及也”。 ②要求學生學習與游憩相融合。這樣才會使學生感到學習生活輕松愉快,從而親其師,樂其友,達到信其道堅定不移的目的。可見精心組織必要的活動是多么的重要。一系列的活動為學生之間架起了橋梁,密切了師生、同學之間的關系。同時在活動中學生們成了班級的主人,他們的人格也得到了尊重,他們的參與意識,主人公意識也得到了加強,從而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 最后、要使班級有凝聚力還需要樹立一個良好正確的輿論導向。班主任在管理中應該注重貫徹學生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讓學生明白自己既是班級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一 ①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2年第2版,第120頁。 ②劉震:《學記釋義》,山東教育出版社 1984年第1版,第78頁。 旦學生真正參與管理,班級管理效率將成倍提高,班級的發展也將獲得強大的原動力。這 種動力也就是班級的凝聚力。在實踐中班主任必須及時采納學生的正確意見,當他們合理的意見和建議得到了管理者的肯定并加以實施,就會產生一種滿足感,主動性和參與意識就會 得到進一步強化。當他們遇到困難時,班主任要幫助解決,但不要代替,要讓他們大膽展開工作,鍛煉和提高他們獨立管理能力,使他們成為班主任得力的助手和班級集體的核心力量。 五、班主任要注重班級文化的建設 所謂班級文化,是指一個班集體內教師和學生共同認可并遵守的價值觀念和審美趨向,是由班級全體成員通過教育、教學、管理、活動所創建和形成的精神財富、文化氛圍以及承載這些精神財富、文化氛圍的活動形式和物質形態,它扮演著傳遞社會規范、價值觀念、科學知識、傳統習俗和促進兒童個性社會化的角色。班級只有在被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生命意義時,它才可能成為一種真正的教育力量,學生才能在優秀的班級文化中茁壯成長。班級文化的形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產生于狹窄的教室里的,然后才由構成班級的學生或教師在學校內外不斷交流,并以一個整體的形象展現在眾人面前,逐漸形成一種共識,最后演義成為一種文化。 首先班主任要意識到一個班級就是幾十名學生共同的家,把教室(包括宿舍)布置打扮成一個溫謦的家,是班級所有成員共同的心愿。一些優秀班主任無不為教室的布置精心構思設計。因為教室是學生學習生活交際的主要場所,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潔、明麗、溫謦的教室環境可以激發情感、陶冶情操,給人以教育啟迪。 其次班主任還要注意營造一個和諧的濃濃的學習氛圍。這種氛圍情景如下:早讀非常自覺;課堂討論熱烈;作業認真及時完成;愛讀課外書;各科均衡發展。當然這樣的氛圍不能只靠班主任一人來營造,班主任要與學生一起設計文化建設方案。這樣建立起來的班級氛圍將會表現的更加和諧和濃烈。 班級是一個社會的縮影,是學生學習成長的一塊陣地。班風建設也就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重點,只有抓住重點工作才能化被動為主動。作為班主任,只要我們平時注重自身人格的塑造,科學的培養好班級干部,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和良好的班級文化,注重培養集體的凝聚力,并通過自身的才智和特點的良好發揮,一定能將班集體建設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基地。 參考文獻: 陳琦:《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第1版,第85頁。 陳孝彬:《教育管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版,第33頁。 陳琦:《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45頁。 成有信:《教育學原理》,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86頁。 黃永坤:《營造獨具魅力班級文化》,《班主任之友》,2004年第7期,第11頁。 韓樹賓:《給班主任的幾點建議》,《教育藝術》,2003年第6期,第46頁。 馬桂芬:《班主任要有三心》,《教育藝術》,2003年第6期,第47頁。 檀傳寶:《教師倫理學專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69頁。 張一弛:《人力資源管理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年,第1版,第9頁。 周偉龍:《我看“班級承包管理”體制》,《教育藝術》,2003年第11期,第40頁。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