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合作學習 【摘要】合作學習是指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是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強調學生學習的親歷性、參與性、合作性,是一種具有典型意義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 合作學習
新課標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它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小組合作學習的這種學習方式為每個學生創設了表現自我的寬松氛圍,使學生的思維顯示出積極的狀態,能較大程度地發揮集體互助力量。一位學生的發言往往會引發出其他幾位同學的思維火花,促使小組各成員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從而達到對問題的較全面、較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它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合作學習所營造的特殊的氛圍中,同學們在共同學習與交流中,增進了彼此間的感情,培養了同學間的合作與協作精神,這樣既有得于學生間的相互取長補短,又增加了同學間的相互溝通,使學生體驗嘗試成功、探索與發現的快樂。 但在一些公開的數學觀摩課、競賽課中,我們經常看到老師十分熱衷于合作學習,一有問題馬上讓學生合作展開討論,有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在很短的時間內小組討論、動手以后,再讓一個學生起來匯報一下討論結果;有的合作學習組織形式松散;有的合作學習目的性不強,強調形式而忽視內容實質等等。怎樣讓學生形成合作學習的意識,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充分發揮學生合作學習的優勢,就成為了我們教師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一、合理安排合作小組的成員 在課堂上讓學生多說多議,有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但一節課40分鐘有很多環節,最后還得保證學生練習的時間,而現在的學生人數又多,讓每個學生都來說一說是不可能的,教師就可以開展各種形式讓學生參與討論。 1、每個小組的人數要靈活安排。有同桌兩人相互啟發,相互研討的;有4(或6)人一組集思廣益、思維互補、各抒己見的;也有師生共同討論的,讓學生各自發表見解,集中解決難點的。這樣就使一些平時不大開口的學生都有了說一說的機會。 2、要注意小組成員的構成情況。編組時教師要注意把不同類型、具有不同潛能的學生組合在一起,以便于他們互相取長補短,相互影響。 3、小組成員的分工要明確,充分發揮組長的作用。組長要發揮自身優勢和示范作用,帶動“待努力”學生逐步向“優等生”靠近,同時“組長”要實行輪換制,讓各種類型的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如在討論的時候,中等以下的學生,利用他們知識上的不完善把問題逐步展開,而中等以上的學生則在突破難點,運用知識的遷移,在概括新學的知識中盡量發揮作用,啟發組內同學的理解。這樣就調動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使他們的思維開闊起來,發表不同的觀點,從不同的角度來討論。 二、正確掌握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機 俗話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時機把握的好壞,所產生的作用也不同。 1、小組合作討論的次數根據實際需要而定。一節課里,小組合作討論可以是一次,兩次甚至三次,但不可以過多,如果不需要,一次也是多余。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學習的方式,應該是在學生的內心需求下應用,而不應該在教師的指令下合作。只有當學生萌生了需要幫助的內部動機時,所進行的合作學習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2、討論的時機:既可以選擇在得出規律性結論之前;也可以在理解知識點的關鍵處;還可以在學生思維受阻急需暢通之時;也可以在某一問題有多種答案之際。總之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一切討論時機的確定都應從教學實際出發。例如:一年級《統計》的教學,教師通過課件的播放,讓學生能否一下子數出口袋里掉出圖形的形狀及數量,剛開始學生還能一個一個記憶,但數量逐漸增加,學生就數不清了,這時,教師提出問題:“怎樣才能知道口袋里有些什么圖形,又分別有幾個呢?”通過討論得出一邊觀察一邊記 錄的方法。這時教師進一步提出“又有什么方法能夠又快又好的記錄呢?”學生再次討論出自己小組認為的最佳方法,然后小組分工合作,課件再次播放,學生小組合作出口袋里的圖形及個數。 三、合作學習中教師的引導作用 小組合作學習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一)、在課前教師就要進行認真的準備工作,應該明確為什么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什么時候進行,怎樣進行,問題如何提,大概需要多少的時間以及可能出現的情況和教師如何控制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二)、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既不能做旁觀者,也不能直接干涉、包辦代替。而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做巡視指導工作;深入到小組中去, 成為他們的合作者;不斷點撥強化學生的合作探究,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 1、適時地考慮學生需要什么,創設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 , 使得“一石”能激起“千層浪”。比如:有挑戰性的問題 , 讓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果子”;有趣味性的問題,讓學生“欲罷不能”。 2、最重要的是,教師應該告訴學生如何在小組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的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學生要學會表達自己的見解,就是“說”,這種“說”的能力包括思維的邏輯性、語言的組織能力等,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的,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甚至課余生活中不斷地為學生提供練習的機會。 3、同時還應該教育學生要虛心傾聽別人發言,善于吸取他人的正確意見,及時補充、修正自己的認識。在開始合作時,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具有個人心理優勢,一節課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過短,對于自己的發言比較認真,不容易接納別人的意見,不習慣傾聽別人的意見,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就要教會學生傾聽別人的發言,不插嘴,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聽后會反思、會判斷,提出自己的見解。 4、在組間交流時,教師成為組織者,不偏向任何一方,有效地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甚至辯論,并不失時機地進行有啟發性的引導,在水到渠成之際為所學知識做出科學的歸納和總結。 5、另外教師還要關注討論的進程,了解各組討論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掌握好時間。 四、適時的反饋小組合作的結果 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各小組各持己見,觀點不統一的情況。此時,通過各組代表發言,教師要適當板書,在重視采納不同意見上為學生做榜樣,這是對反饋本身的尊重,也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同時,通過反饋可以幫助學生在互動中理解個人與集體智慧的價值。另外教師還要總結小組討論的參與和實施情況,在學生的情感、態度方面都要進行反饋,為今后他們的可持續性發展創造條件。 在小學數學小組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合作規則,學會傾聽,學會討論,學會表達與交流意見,學會組織和評價,是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要目的與方法。要堅持不懈地引導學生掌握合作學習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學習技能。實踐證明,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面對全體學生,積極創造一種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相互協作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更好地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對教師而言,絕不僅僅是一種教學形式上的簡單轉換,而是一種教育觀念上的深刻轉變,是對學生主體性的進一步的認識過程,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擺正學生“主體”的地位,充分挖掘其創新潛能,發揮“主體”作用。而如何擺正其中關系,做到“收”、“放”自如,需要不斷地在教學中摸索和學習。運用各種策略,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愛學;要創造各種條件,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發揮學生主動性,使學生能學;要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會學。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 2、《新課程與學習方式的變革》,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3、總主編:劉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策略與方法》 4、夏惠賢,《當代中小學教學模式研究》,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5、徐斌,《走進徐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6、主編:金春平,《走向數學生態課堂》,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7、孫云曉,《教育的秘訣是真愛》,華語教學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8、《教育研究與評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6期;第8期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