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幼兒美術教育——淺談小班幼兒繪畫教學的實踐與反思 愛畫畫是每一個幼兒的天性,也是幼兒的一種語言,很多幼兒都喜歡隨手涂鴉,這種表現正是幼兒對繪畫藝術的領悟,更是他們藝術創造的源泉。過去我們的美術教學活動,大部分是以教師教,幼兒學為主。一幅圖畫老師反復示范,幼兒機械地模仿,一副圖畫或是一個場景都是老師活動前就設計好的,在手把手地教給孩子,不難發現幼兒在機械的模仿過程中缺少了幼兒對繪畫的理解,也忽略了幼兒在繪畫中所要表達的情感與體驗。這種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教學模式,大大的禁錮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孩子參與繪畫活動的積極性。 《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藝術活動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應主要用于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并根據幼兒的發展和需要,對表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與適時、適當的指導”,結合我們幼兒園開展的《關于幼兒在美術教學活動中的反思與研究》的教研活動,更好的貫徹《綱要》的精神,我在小班幼兒的美術活動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創設環境,激發幼兒的繪畫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有了學習的興趣就會有動手的興趣,它能促使幼兒創造性地學習,所以,激發幼兒的繪畫興趣,對培養幼兒的繪畫技能,健全審美能力是有重要作用的。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滲透美術教育,為幼兒提供繪畫的環境。
由于小班幼兒年齡小,對繪畫一無所知,他們只會持筆亂涂亂抹,來體現自己心中的喜、怒、哀、樂,伴隨著這種體驗,他們對畫畫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興趣出發幼兒就能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并能產生欣慰、快樂的情緒,因此,這時教師千萬不能急于教孩子畫些什么,也不必強調幼兒畫得像不像,因為這樣易使幼兒失去繪畫的興趣和熱情,而應該去引導、呵護、培養。使幼兒在高興時能隨時拿起自己喜歡的材料來自由描繪、表達,教師應時刻鼓勵幼兒“畫自己喜歡的”讓幼兒興致勃勃地自由涂畫,從中感受美術活動的樂趣。 所以在日常的繪畫活動中,我總是有意識利用一種擬人化的語言來培養幼兒的繪畫興趣。而這種擬人化的語言又是小班幼兒容易理解和樂于接受的方式。有一次,一個孩子在畫大皮球時,下筆時畫得太小了,想畫另一張,我看了有意地“誤解”道:“呀,大皮球媽媽生出了一個小皮球寶寶啊,真可愛!你先畫了小皮球寶寶,那么皮球媽媽長得什么樣子呢,快畫出來給大家看看吧!”孩子一聽,高興極了,馬上回到座位,在小皮球的旁邊畫了另一個大皮球和幾個小皮球,畫完還跑到我身邊告訴我:“老師你看,大皮球媽媽生了這么多小皮球寶寶呢。”擬人化的語言還能對孩子的每一點發現、創造和進步給與溫馨的表揚、肯定,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2、結合手工活動開展繪畫活動,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 小班幼兒剛從家庭走向幼兒園,由于年齡小,手的動作不夠靈活,加上他們繪畫的目的不太明確,不清楚應該如何畫,怎樣涂色,畫面怎樣變得漂亮,他們只是把繪畫當成一種游戲,隨自己興趣任意涂抹,而且小班幼兒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興趣也往往是短暫的,這就需要老師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保持幼兒的活動興趣。 而結合手工活動開展繪畫教學我認為是一種不錯的方法。這里所說的手工活動包括泥工、紙工活動、玩色游戲等等。愛玩泥、撕紙是小孩子的天性,手工與繪畫相結合的美工活動,不像單純繪畫活動那樣追求作品效果,而注重動手操作的樂趣,自然為幼兒所喜愛,幼兒在捏泥、撕紙或折紙、粘貼的活動中所獲得的對物體的感知,有助于他們在繪畫時表現此物體。因此教師只有為幼兒提供豐富有趣且能使畫面產生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兒既能對繪畫活動產生興趣,又能讓幼兒輕松獲得成功,而且還能使畫面產生很好的效果。例如教師可為幼兒提供各種印章讓幼兒進行印章畫,提供紙團讓幼兒壓印,自帶玩具小汽車讓幼兒進行車輪滾畫,等等。如,在手指點畫活動"小花和小草"中,幼兒只需用手蘸一滴顏料,在紙上隨意的點一下,紙上便會盛開一朵朵美麗的小花。又如,在車輪滾畫活動中,我讓幼兒自己從家里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玩具汽車,幼兒用車輪蘸上自己喜歡的顏料在白紙上滾畫,不同的顏色不同的線條交織在一起,一幅幅神奇的畫就這樣完成了。活動結束時有的幼兒仍樂此不疲地要繼續滾畫,有的幼兒還在為自己的杰作而歡呼雀躍。豐富有趣的活動材料,讓小班幼兒覺得繪畫原來就是"玩"游戲,繪畫是件快樂的事情,有趣的事情。 再來就是在幼兒繪畫中,不能單一的只用一種繪畫工具來作畫,這樣容易導致幼兒沒有新鮮感,尤其是對于小班的孩子。因此每次作畫我盡量要讓幼兒感到繪畫課的新鮮和好奇。剛開始我讓幼兒先用油畫棒學畫畫,當孩子對油畫棒有一定的了解,使用時,幼兒便會感到不新鮮,這時,我便要換其他的繪畫工具,如棉簽、手指點畫、水粉顏料、調色盤等。使幼兒感覺到繪畫工具的多種多樣性,使幼兒對繪畫興趣進一步提高。豐富有趣的活動材料,讓小班幼兒覺得繪畫原來就是"玩"游戲,繪畫是件快樂的事情,有趣的事情。 3、為幼兒創設繪畫情境,加深幼兒對繪畫的興趣。 由于小班幼兒受其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的限制,生活經驗較少,他們往往只對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熟悉的物體有繪畫的興趣。因此我在選擇小班繪畫活動教材時,會選擇幼兒熟悉或感興趣的題材。如:小班的幼兒普遍都比較喜歡小動物,在學習畫小草時,可以設計“給小白兔喂青草”;在學習畫圓圈時,可以設計“小魚吹泡泡”;在學習畫波浪紋時,可以設計“會游泳的小鴨”等繪畫內容。另外,還可以選擇他們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為題材,如:“我幫媽媽繞線團”、“氣球寶寶”、“水果娃娃”等等。 繪畫活動與其他領域的活動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幼兒在在其他領域中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是繪畫教育的內容之一,語言、社會、科學、健康甚至音樂活動都與繪畫活動緊密配合、相互滲透.在幼兒園的繪畫內容中。繪畫內容的安排應注意每個繪畫活動之間的聯系性,應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排列順序. 不同美術活動相互間的聯系,將繪畫、手工、欣賞以及與其他領域的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幼兒能有步驟地提高活動興趣和審美水平。小班幼兒學習涂色時,我先安排了《紅紅的蘋果》,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涂出一種顏色的紅紅的蘋果;然后安排《帶樹葉的蘋果》,引導幼兒觀察實物,鞏固物體的基本特征和顏色,涂出不同顏色的蘋果和樹葉;再安排《小皮球》,引導幼兒認識三種最基本的顏色紅、黃、藍,表現物體的形象特征。 二、尊重幼兒,注重個性發展。 《綱要》中指出:“藝術活動應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幼兒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所以對美的感受、表達的方式會多樣化,教師應該接納每一個幼兒的不同的、多元的、可變的、有相當自由度的創意,尊重每一個幼兒獨特的才能,使幼兒的創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1、營造幼兒自由、輕松的創作氛圍。 為幼兒提供寬松、自由的創造環境是激發幼兒主動創造的必要條件,使幼兒敢說、敢想、敢于表現。在一次隨意涂鴉活動中,孩子們紛紛將自己的作品展現在我的面前。我微笑著看著那些雜亂無章的線條問:“你畫的是什么啊?給老師講講吧。”奇奇指著自己畫的一堆五顏六色的線條開心的說:“這是我幫媽媽繞的毛線。”俊俊指著自己畫的彎彎曲曲的線條說:“這是我家的金魚缸,我家養了好多漂亮的小金魚呢。”我又指著那一堆黃色的線條問:“這黃色的又是什么呢?”答案出乎我的意料:“這是魚媽媽生的魚寶寶,有好多呢!”我不禁為孩子的創作而吃驚。正因為這樣,畢加索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藝術家。是的托班孩子如此簡單的涂鴉也是他們認識、想象、或是愿望的表現啊。 鼓勵孩子畫后能說說自己的畫,這也是他們從無意識的涂鴉到有意識的繪畫階段的自然表現。孩子畫畫并不是臨摹真實的世界,而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感覺。所以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畫,快樂而純真的表現,遠比要求孩子創作來的有意義。 2、運用評價方式,培養幼兒繪畫的自信心。 美術活動評價是提高美術活動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對于小班的孩子而言。因為小班的孩子年齡較小,正處在“鏡像自我”的階段,對外界的評價非常敏感,往往將成人的評價作為認識自己的重要依據。經常受到老師或家長的表揚和激勵的孩子,能較好的肯定自我,增強做事的自信心。反之,則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因此,教師在美術活動評價中,應注重評價的藝術語言,通過評價既能激發幼兒繪畫的興趣和積極性,發現自己的能力和才干,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又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幼兒每次完成的作品,我都一一把它們展示在畫板上,引導幼兒觀察、分析,評價各幼兒的繪畫特點、色彩、線條、比例等畫面效果,讓幼兒形象、直觀的欣賞作品。俗話說:“好的孩子都是表揚出來的。”因此,孩子完整的作品好的給予表揚,不好的應該先表揚,表揚的同時,委婉的提出不足之處,然后再進行表揚。使幼兒在表揚中得到進步,得到發展。當孩子們受到同伴和老師的表揚時,他們的情緒會更加高昂。那么繪畫的興趣便會在他們心中得到升華。 尊重和愛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由衷地欣賞、贊美孩子,需要教師學會從多個角度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用發自內心的喜悅感染、打動孩子,使其保持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 孩子在表現優秀的時候,最期望聽到教師的鼓勵與肯定。積極的正面肯定,才能使孩子感受到教師發自內心的愛和喜悅,給孩子帶來愉快的心理感受,強化他正面的表現,促使他努力做得更加完美。同時教師只有真正成為幼兒活動的合作者、引導者、支持者,才能真正促進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新《綱要》中教師角色的改變要求我們必須不斷的進行專業的學習,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總結,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