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新教材的特點及要求與把握
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已于新世紀第一年正式頒布。它標志著我國數學教育改革已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根據新的《標準》精心組織編寫,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1年初審通過,各具特色的多種版本,新《標準》下的實驗教科書相繼問世,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課程改革新局面。因此,學習、鉆研新教材將是廣大教學教育工作者面臨的當務之急。以下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數學(上冊)實驗教科書》(以下簡稱《新教材》)談點個人的認識與看法。 論教材的主要內容 全書內容共有七章,計46節。最后設置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制成一個盡可能大的無蓋長方體》。 為使學生在心理上能較好地由小學過渡到初中,新教材設置了第一章“豐富的圖形世界”。該章從生活中常見的立體圖形入手,使學生在豐富的現實情景中,通過觀察、操作等數學活動,認識常見幾何體及點、線、面的一些性質;再通過展示、折疊、切,從不同方向看等活動,在平面圖形與幾何體的轉換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最后,由立體圖形轉向平面圖形,在豐富的動手操作活動中認識一些平面圖形的簡單性質,為后續第四章“平面圖形及其相互位置”的學習埋設了有益的鋪墊。 在第二章“有理數及其運算”中,首先以學生熟悉的城市天氣預報、海拔高度的主體圖,提示引入一種新數—負數的必要性,使學生感受到負數就在身邊。進而設置了大量的現實背景:凈勝球數、水位變化、細胞分裂、折紙游戲等,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探求總結出有理數的運算法則與運算律。與傳統教材相比,本章教材注意降低了對運算的要求,尤其刪去了繁難的計算。為突出重點,加深對有理數運算法則和運算律的理解,避免由小數、分數運算的復雜性而沖淡主題,新教材先以整數運算引路,然后過渡到小數、分數運算,最后引進了計算器來完成有理數的一些簡單運算。 第三章“字母表示數”,看似平常,卻包含著豐富的內涵,是人類認識數的一個重大進展。由數到式,承前啟后,既是有理數的概括與抽象,又是整式和其他代數式運算的基礎,也是學習方程、不等式和函數的基石。為體現本章知識的特殊地位與作用,新教材始終在知識呈現上突出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規律,充分展示知識發生過程。例如,搭火柴棒游戲、旅游團集體門票、矩形娛樂場綠地面積計算、日歷圖中的數學等都是一些生動的事例,而且大都發生在學生身邊.由這些特例,引入新知,能使學生潛移默化感受到事物從特殊到一般的發展規律,又由一般到特殊的應用規律。用字母表示數,用代數式表示具體的算式,并能進行去括號、合并同類項的運算,是本章內容的核心。 第四章“平面圖形及其位置關系”,以大量現實背景和游戲為素材,以線、角等簡單圖形及平行、垂直關系為研究對象,始終以生動活潑形式呈現有關內容。最后,通過制作七巧板、圖案設計等活動,促進學生對平面圖形及其位置關系的進一步理解。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首先通過歲數計算、樹苗長高等生動事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展現方程是刻畫現實生活的有效數學模型;然后運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歸納移項法則,逐步呈現求解方程的一般步驟;最后運用方程解決豐富多采、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問題,展現列方程解實際問題的一般過程。 統計與概率是一個較新且有用的知識內容。新教材安排的第六章“生活中的數據”和第七章“可能性”,重點發展學生的數感以及統計和隨機觀念。這兩章內容均以大量的實際生活事例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自主實踐操作學會數據的收集及表示的簡單方法,并用來處理貼近生活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如第六章的學習重點包括:感受大數的含義,并能用記數法表示;認識并能制作扇形統計圖,從中盡可能多地獲取數據信息;理解三種統計圖(條形、折線、扇形統計圖)的不同特點,并能根據實際總是選擇適當的統計圖描述數據。又如第七章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模球游戲、轉盤游戲為背景,通過試驗與分析,初步體驗并能區分確定事件與不確定事件,了解事件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出恰當的描述。 根據義務教育初中學生發展的特點、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及需要,全書采取“代數式與方程”、“空間與圖形”與“統計與概率”三塊內容交叉編排、螺旋上升的方式,由簡單到復雜,由低層次的展開到較高層次的綜合,步步推進,不斷深化。 論教材的基本特點 通觀新教材,筆者認為新教材的最大特點就是充分體現了新《標準》提出的新理念。具體來說,主要反映在如下幾個方面: 1、充分體現出一個“全” 字 面向全體重發展,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新《標準》對“全體”的含義是這樣表述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基于這一重要的新理念,為體現并力求達到義務教育階段基礎性、普及性、發展性的總體目標,新教材面向全體學生,提供了大量教學活動的素材,為所有的學生的數學學習構筑起點,使人人都能獲得現代公民必需的基本的數學基本知識與技能,同時又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 2、注重一個“用”字 聯系實際重應用,是新教材的又一特色。篩選、精選學習有用、管用、實用、有價值的數學,貫穿教材始終。例如每節數學內容的引入,都采取從實際問題入手的方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所有數學知識的學習,都力求從學生實際出發,向學生提供現實即有趣、富有意義且有挑戰性的學習素材,以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現實問題情景展現學習主題,并展開教學探究,建立數學模型,使學生通過問題解決的過程,獲得有價值的數學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技能與方法。又如章后的回顧與思考以及總復習也都以問題的出現,有助于學生通過思考與交流,梳理所學的知識,建立起符合個體認知特點的知識結構。 3、突出一個“動”字 運用實踐重探索,這又是新教材的特色之一。新《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新教材的設計正上為學生這種良好的數學學習方式和活動提供了有益的籃本。例如,所有新知識點的學習都以對相關問題的研究為開始,努力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和發現,以自己的體驗獲取知識與技能。為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新教材創設大量富有啟發性、挑戰性的實際問題以及實踐操作題,還適當編排富有意義的應用題、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實踐、探索、思考、交流的充分時間與空間,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在教材的正文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創立了“想一想”、“議一議”、“做一做”等欄目,促使學生“動”起來,動手、動口,又動腦思考,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 總之,新教材提供的素材新、立意新、設計新,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其體現出的特點遠不止于以上幾點,限于篇幅,此不贅述。 三、新教材對數學教學提出了新要求 1、要加強學習新《標準》,認真鉆研新教材 新《標準》是編寫新教材的重要依據,新教材是新《標準》下課程改革的重要體現。準確地把握與遵循新《標準》精神是有效使用新教材的前提。因此既要認真學習新《標準》,掌握新理念;又要深入鉆研新教材,理解編者意圖與設計思路。在遵循新《標準》的基礎上,筆者認為,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應當發揮教師的智慧,重組并設計教案,可以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如改變或替換教材中的例(習)題,因班制宜到設一些學習情境、學習素材和教學用具,使教學更貼近生活與實際,最符合本地區學生教學學習的需要。 2、倡導民主、科學、開放,實現教師角色轉換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清晰可見,新教材自始至終的設計緊緊圍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展開,為學生的教學學習創設了“自主、探索、合作”的平臺。與此相伴,教師在關注并落實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同時,需要及時更新教學方法,實現教師角色的自身轉換,力求做到“七個轉變”: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由統一規格向差異性教育改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由單向信息交流向合作信息交流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別化轉變,真正體現“教師是教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3、突破學科本位,注意多學科知識整合 研究新教材,不難發現,課本中創設了豐富的問題情境,引用了許多真實的數據、圖片和學生喜愛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眾多有趣而富有教學含義的實際問題,其中涉及到相當多的各學科知識,顯然有助于展現教學與現實及其他學科的聯系,突出“數學化”過程。但同時也對我們數學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第一章“豐富的圖形世界”首頁主題圖以一幅現代化城市建筑群為背景,匯總本章的主要圖形,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感受圖形世界的現實性和豐富多采。同時,以一句著名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提示圖形主題,這句詩句出自何處,寓意何在,就需要查閱詞典或向語文教師討教。又如新教材中的所有數學名詞或術語都有英文注寫,做到準確讀音也要向英語老師請教,等等。 4、關注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靈活處理新教材中的“彈性”內容 教科書應當滿足所有學生數學學習的需求。在保證新《標準》所提出的基本課程目標基礎之上,新教材在內容的選擇與編排上體現一定的“彈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需要,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靈活處理新教材中的一些“彈性”內容。例如“讀一讀”欄目提供的閱讀材料,目的在于給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可以選擇相關材料閱讀、思考,教師則有義務提供必要的進一步幫助。又如習題中的“試一試”僅僅面向部分學生,以滿足他們進一步理解和研究有關知識和方法的需要,屬高要求,就沒有必要要求所有學生都去嘗試完成。再如,就同一問題情景可以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或開放性問題,提供不同層次的學生去探索解答,以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切,都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 總之,新教材的使用對教師的創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教師的成長提供了新舞臺。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同在,讓我們與時俱進,共同迎接我國數學課程改革的輝煌未來!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7 3、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數學》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7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