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改革的實施,使兒教育從單純的分科教學發展到現在的綜合主題課程、整合課程、多元智能課程、滲透式課程等并存的情況。這些課程的實施開展的依據都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都為了達到:“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這一總的目標。 美術教育歷來是幼兒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綜合主題課程中美術仍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如何將美術整合到主題中來,這是許多老師十分關注又困惑的問題。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我也遇到了此類的難題。比如美術繪畫中,有的孩子對于物體的結構、形態都把握的很準確,但當他為畫著色時,問題出現了,整幅畫面看上去一片花花綠綠的,運用了很多色彩,把他最初要表現的主次、思想打亂了,使一幅富有創造力和童趣的作品失去了它的本色。也有的幼兒在技能技巧方面能力教強,但只會臨摹老師的,或是同伴的。技能和創造如何更好的融合也是個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們積極的開展美術活動,給孩子創設環境繪畫、剪紙、做泥工等等,這一切的活動屬于美育,但究竟美術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么,要通過這樣那樣的活動實現什么的目標。《綱要》為我們解決了這個疑問:幼兒的藝術教育要寓教育與美的享受之中,要始終把對幼兒個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強調幼兒精神獲得滿足和愉悅的同時,培養其對美的感受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以形成完整和諧發展的人格為終極目標。審美被放在了首要位置。主題探究課程對于這個目標的實現創造了良好的平臺。 美術與主題的良好整合符合幼兒的需要,有助于幼兒審美感受力的培養和審美情趣的提高;科學性和藝術性相結合,更好的體現的藝術教育的價值。 審美是一種高級體驗,也是區別人與動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剛出聲的嬰兒就愛聽媽媽唱歌;愛隨著音樂做游戲、手舞足蹈;喜愛顏色鮮艷的玩具,到了兒童時代更發展為強烈的審美情感。主題活動中提倡創設與主題相呼應的環境,富有審美情感環境的創設正符合幼兒的審美需要。主題環境的創設是幼兒與老師共同完成的,合乎安全原則和滿足需要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和造型的可愛。在我們開展春天的主題活動時,教室內外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綠色,置身與此的孩子自然的理解了春天是綠色的說法。環境中出現的幼兒自己的作品、或是建筑、雕塑工藝品的圖片;自然角的花草、昆蟲、小動物,這些美的東西都在潛移默化的促進幼兒審美能力的提高。 在《汽車王國》的主題中,各種造型的汽車成了環境的主角,雖然這涉及到 的科學常識內容較多,但幼兒園的科學觀察不象成人的科學研究那樣只注重客觀現實,形成準確的科學概念,強調的是“真”。幼兒園中的科學觀察教師往往會引導幼兒注意對象的形的特點、色的特點、聲的特點和事物運動變化的特點,而這些特征正是事物所具有的審美特征,這樣的特征也正是幼兒感興趣的。主題活動的系統性使幼兒更好的掌握事物的這些特征。拿車來說,消防車為什么是紅色的,孩子們會從紅色比較容易引起人的注意,火的顏色也是紅的來理解。引導幼兒進行審美感知時還要注意將這些事物所表現的對稱,均衡、節奏、多樣統一等形式美的模式、以及事物所表現出的情感因素介紹給幼兒,使外在物美的欣賞內化為內心對事美的感知。 在主題活動中的審美教育也更好的將事物的科學性和審美性相結合,在強調課程整合的今天,兩者的結合,讓幼兒得到了更為完整的經驗,這也是《綱要》中所要求的。 創造性的培養和技能技巧的指導在幼兒的美術教育中一個都不能少。 在《秋天》的主題中有關于樹的繪畫活動,為了更好把握樹的形態、樹葉的特點,活動前帶領幼兒在幼兒園中撿樹葉,玩天女散花的游戲,并請幼兒記錄其外形。小朋友的記錄紙上的樹葉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黃中帶綠,有的黃中帶紅,有的狹長、有的心形……正在我感嘆時,只見幾個小朋友把掉在地上的樹葉撿了起來,沒有撿到的小朋友在想方設法去找樹葉,就象撿一個什么寶貝一樣,有的小朋友與同伴相互比較著,有的小朋友當扇子扇,有的小朋友甚至把它放入了平臺上的一潭積水中,當小船或刮著玩。是的,幼兒對美的東西常常以動作、表情、語言和活動等方式表現出來。由于小朋友對小樹葉有了實實在在的感覺,有的孩子回來后,按照觀察的結果進行創作,顏色和形狀不斷的豐富,整幅畫面也很美麗。但仍有很多孩子畫的是電線桿一樣的樹干和圓形的樹葉,色彩運用上也是雜、亂。當詢問幾個這樣畫的孩子時,他們異口同聲的都說,彎彎的樹還有橢圓型的葉子很漂亮,可是我不會畫。 技能是創造力發揮的基礎,沒有一定的技能孩子沒有辦法表現他的創造。兒童的美術創造是一種手、眼、腦充分并用的活動。它需要幼兒用以眼睛為主的多種感官去感知審美對象,用腦去體驗、想象、理解、加工改造審美意象,用手對美術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去表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見所聞。針對這一點,在美術活動中,我加強了對幼兒基本技能的培養,從手眼協調、加強手的控制力做起,進行線、點、面等的練習。根據不同的主題內容,制定不同的美術活動計劃,運用不同的工具進行美術創作。比如迎春花,可以采用撕貼的方式;柳樹采用棉簽畫的方式,一些小動物的形象可以用折紙的方式等等。進一步的就是對事物的觀察,從色彩、形狀和空間等要素加強認識和使用!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當幼兒掌握了方法以后,就能自主的將技能轉化為自己繪畫的能力和技巧,其效果遠大與單純的模仿,也能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意識。 畢加索八十歲時看了一次兒童畫展后說:“當我像他們這么大的時候就能畫得像拉斐爾,但是我花了一輩子的時間才學會畫得像他們一樣。”兒童創造力是學不來了的,從涂鴉期的亂圖亂畫到逐漸畫出個什么東西并給它命名,到象征期為事物象征性的創造多半不完整的、粗略的輪廓的形象,再到圖畫期用畫來表達多種概念或憑自己的主觀經驗重新組合名家工變形的畫面等等,都顯示出他們獨特的創造力。這些創造對與他們來說,只是創造出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東西,表達自己的意識罷了。也正如加登納說的:“差不多每個孩子到了4—7歲時,在有合適環境的鼓勵下,都是極富于創造性的。對與所有的孩子來說這個階段正是最自由的階段! 在這樣的階段,我們就要揚其長,通過“自主性”繪畫的方式,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運用自己選擇的繪畫方式主動表現自我,不斷創新。自主性繪畫不是說老師布置了主題,任由孩子去自由發揮,想怎樣怎樣,自由繪畫。老師的引導工作是至關重要的。首先要給在幼兒原有的基礎上幫助他設置具有挑戰性的目標,,鼓勵他大膽表現。繪畫過程中,不要草率的給孩子下定論,隨意評價他的好與不好,給與他寬松的環境進行創作。但幼兒面對挑戰時,會遇到困難,這時教師就要及時的給予幫助和鼓勵,為孩子提供不同的工具材料,讓他跳一跳就能夠的到,不能讓困難挫傷了孩子的積極性。教師的指導不是干預,只能給他提示和鼓勵,不是告訴他應該怎么畫。 技能與創造性的相輔相成也正是《綱要》中:“在支持、鼓勵幼兒積極參加各種藝術活動并大膽表現的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表現的技能和能力。”的這個要求的具體體現。 幼兒美術教育的實質與現狀之比較。 在說了這樣指導、那樣引導后,又回到了美術教育的實質是什么的問題上來。有許多美術教育研究理論,站在各自研究的不同角度試圖回答這個問題。無論是認知理論、心理分析理論、感知理論、情感繪畫理論所分析認為的那樣:源自人類本身的驅動,認為兒童的繪畫行為是天生就具備的,是一種天性和本能;或是認為出于表達情感的需要,兒童借助繪畫這一“語言”表達內心的所想、所感;抑或認為是受環境影響的從眾心理,日漸習得。雖然各種認識理論有所不同,但我們可以看到:繪畫給兒童帶來最初快樂的很大程度不是繪畫的結果,而是兒童在隨意涂抹的過程中擺動手臂在紙上流下的痕跡,伴隨這種愉快的“自我發現”的感覺經歷,隨之產生濃厚的興趣沖動。而日后的發展正是順應和展示這一興趣,這是兒童的一個自然發展階段。 現在很多家長都有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對孩子早期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加。看到孩子喜歡涂涂畫畫就送到美術訓練班,希望孩子在繪畫方面能有所成就,過早、過高地對孩子提出了技術性要求。他們習慣于以成年人的眼光來評價孩子的繪畫作品,在不符合自己標準時就給予批評、指責。孰不知正是這種不懂少兒美 術教育規律的做法扼殺了少年兒童的天性,阻礙了他們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還有許多家長要求學習班的藝術教育能夠立桿見影。有的家長看孩子學了幾次后拿不出令他們滿意的畫,就覺得老師教得不行,學校不負責任。其實正是家長這種不理解、不容忍的態度,讓學校左右為難,于是就有一些學校為了迎合家長,把成人的意識強加給幼兒,讓孩子按照老師的意圖不費力地把畫畫出來,讓家長滿意高興。 因此,幼兒美術教育真正的解放和發展,除了教師獨特的教育理念外,還需要家長從生活的各方面去拓展空間。 藝術教育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育,藝術創造沒有統一的答案。在美術創造活動中只有強調個性的表現,提倡獨出的心裁,才可能促使少兒產生創造力和探索欲望。而這些,都是少兒通過自己的感悟和發現,通過心靈的寫真將其表現出來的。這樣的畫,才是真正屬于孩子自己的畫。主題探索中的美術教育也好,單純性的美術教育也好,我們始終要把這種教育的實質和目標放在眼前,幼兒藝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畫家、雕塑家、藝術家。幼兒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兒童美術教育,則是兒童健全人格養成的重要過程。不要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事業競爭的勞工”,做藝術的奴隸,讓他們真正通過兒童獨有的方式享受快樂的童年!
參考資料: 《2-6歲兒童繪畫指導活動》李慰宜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從理念到行為—〈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行動指南》 江蘇兒童出版社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 江蘇教育出版社]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