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芝被休之我見 摘要:《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是一個德、才、貌都堪稱一流的女子,卻被婆婆休棄,歷來讓人們感到費解,我試圖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方略下的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的東漢末年的社會環境,焦母的變態心理以及劉蘭芝和焦母的性格等方面闡述蘭芝被遣的原因,揭示封建社會里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婦女的命運掌握在封建家長的手里。 關鍵詞: 劉蘭芝 焦母 封建禮教 戀子情結 潛意識 封建家長制 劉蘭芝是《孔雀東南飛》中塑造的一個極為光彩照人的形象,她美麗動人“腰若流紈素”“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她通情達理,臨回娘家時仍能“上堂拜阿母”,指責自己“本自無教訓”,“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并能“念母勞家里”。與小姑分別時“淚若連珠子”還告誡小姑要“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她多才多藝,“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她勤勞能干,“雞鳴入機杼”“三日斷五匹”“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她對焦仲卿情深意切,兩人分別時蘭芝“泣落百余行”“誓不相隔卿”。劉蘭芝這樣一個美麗勤勞、孝順公婆、尊重兄長,與小姑相處也親善和順的姑娘,仍被驅遣,原因主要是什么?許多人常常感到費解,對此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些個人的看法。 一 無子被休 漢代自武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封建禮教的壓迫也就隨之加重。在“三從”“四德”“七去”等一系列封建條文的束縛下,婦女的命運就更加可悲。正因為如此,更能體現出封建社會中婦女地位的低下,婦女的命運操縱在家長、主子的手中,他們就會利用手中的權力對婦女橫加迫害。 焦仲卿早年喪父,單枝獨芽寡人一個,承擔著焦家延續子嗣的重任。劉蘭芝十七歲嫁給焦仲卿,兩人恩愛有加,“共事二三年”后,劉蘭芝當是二十歲左右的少婦,本應該具有生育能力,按常理她應該生有一男半女,可我們從這首詩歌里面卻始終沒有找到有關這方面的信息。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后為大”下面有注云:“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 在宗法制社會里,娶妻主要是為了傳宗接代,服侍公婆是其次了。婦女不生孩子,就失去了自身在夫家存在的意義。無子而休妻是名正言順的。封建社會的世俗觀念與今天不同,今天男女平等又以獨生(不分男女)為正為榮,封建社會重男輕女又提倡多子(男子),焦母作為封建家長自然希望家族人丁興旺,她不希望焦家后繼無人,而劉蘭芝正好犯了“無子”的大過。所以焦母令兒休妻,但又忌諱說出理由即“焦家不能斷了香火”只好用“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的借口,將蘭芝逐出家門。 二 戀子情結 焦母因丈夫早死,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又不可能改嫁,在無可奈何之際,她把情感和希望都寄托在焦仲卿身上。仲卿長大成人后,焦母不得不為兒子操辦婚事。她選來選去,選中了才貌雙全的劉蘭芝,蘭芝過門后,小兩口朝夕相處,耳鬢廝磨,恩恩愛愛,卿卿我我。這些焦母看在眼里,心中有一種別樣的滋味。如果焦母年輕時,備受折磨,那么唯一讓他感到安慰的就是他的兒子。他和兒子相依相伴,向兒子傾訴,傾訴了好十幾年。兒子就是她的寄托,就是她的依靠,也是她全部的希望。而今,蘭芝奪走了仲卿,她會感到失落,會產生仇恨,會折磨蘭芝,要讓蘭芝知難而退。于是她不擇手段,甚至答應為兒子娶回不知誰家的羅敷女。就算娶回別家女孩,也仍然是蘭芝的命運。因為焦母對兒子有著深深的依戀,她是以感情的名義,對焦仲卿進行精神的占有,她不允許第二個女人進入他的精神領域。本世紀最偉大的天才作家勞倫斯的母親就是具有戀子情結的一個人。勞倫斯青年時代的女友杰西.錢伯斯也是一個出色的女性,他們的交往持續了十年時間,為勞倫斯早期作品風格的形成作出較大貢獻,一般認為,勞倫斯的小說《兒子與情人》中的兒子保羅就是勞倫斯的化身,而莫雷爾太太就是勞倫斯的母親莉蒂婭,保羅的女友米麗安就是勞倫斯的初戀情人杰茜。小說的主線之一是以勞倫斯和杰茜的私情為藍本,而勞倫斯母親那強烈變態的母愛足以扼殺勞倫斯任何正常的愛情。由此可見戀子情結是造成蘭芝悲劇的重要原因。稍微了解一些弗洛伊德的人都知道弗氏有個著名的論斷,就是每個人在潛意識里都有“俄狄浦斯情結”(即戀母情結,女孩子就是戀父情結)。[2]就是對“戀母情結”一般人的理解也局限于男孩對母親的“戀”,殊不知“戀母情結”是雙向的,母親對兒子的戀也是存在的,不妨稱之為“戀子情結”。“戀子情結”嚴重的女人往往是那些單親家庭的母親。她們對兒子的依戀更為突出明顯。“戀母情結”嚴重的男子要么以母親為標準來找對象要么干脆不找對象,而“戀子情結”嚴重的母親在潛意識里不希望兒子結婚。即使兒子結了婚,也會產生對兒媳莫名的妒嫉。盡管潛意識人們平時覺察不到,但它會影響或支配人的行為,當然多數人不知道自己的一些行為是受潛意識影響的。[3] 了解了“戀子情結”我們再來看焦母對蘭芝的嫉妒就不覺得奇怪了。劉蘭芝既漂亮又特別能干,焦仲卿對她疼愛有加,這讓焦母感到很不安,擔心失去兒子的愛,于是百般刁難蘭芝,以次來維護兒子對她的愛。焦母千方百計拆散仲卿夫婦就是其潛意識里的“戀子情結”在起作用。即使蘭芝被休后焦母為兒子找到了秦羅敷那樣的兒媳,也不會改變這種“嫉妒”。 三 “不事舅姑” 《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漢末建安中”),那么,我們就只能從漢代社會中去找尋劉蘭芝無辜被休的真正原因。在儒家學者董仲舒的建議下,漢武帝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方略。儒家學說成了規范人們思想行為和處理日常事物的唯一準繩和依據,在“休妻”這件事上最權威的“法律依據”莫過于儒家學說中的“七出”之律,婦女只要犯有“七出”中的任何一條,都可以被婆家合理合法的休棄。查閱《儀禮·喪服》里面記載“七出”的內容為:一、無子,二、淫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盜竊,六、妒忌,七、惡疾。當時社會的婦女,只要犯有這其中的任何一條,都可以被堂而皇之的出棄。[4]禮記·內則》中說得更明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也就是說,兒子過于喜歡妻子,引起父母不高興的,可以休棄。那么劉蘭芝和焦仲卿是一對恩愛夫妻,已經“共事二三年”卻常常感到“始而未為久”。聽到劉蘭芝被休棄的消息時,“府吏長跪告,伏惟啟呵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行將分手之時,他們還是那么情真意切,信誓旦旦——“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甚至到最后為了愛情一個“舉身赴清池”一個“自掛東南枝”。焦母看到與自己相依為命的獨子婚后把愛更多地獻給自己的妻子,心中當然不是滋味,當然未免會產生一種失落感,當然會把這一切歸咎于兒媳對兒子的殷勤承歡和狐媚吸引,甚至會認為是兒媳婦把兒子從自己身邊生生搶走了。于是自然而然會遷恨于兒媳婦,自然會覺得“大不悅”這也許就是蘭芝被遣的原因。南宋大詩人陸游和唐婉之間的愛情悲劇也能說明這一點。據周密《齊東野語》記載:“陸務觀初娶唐氏,閎之女也,于其母夫人為姑侄,伉儷相得,而弗獲于其姑。既出,而未忍絕之,則為別館,時時往焉。姑知而掩之,雖行知挈去,然事不得隱,竟絕之,亦人倫之變也。” 陸游與其表妹唐婉因為“伉儷相得”竟成為沉浸于愛情幸福中的青年男女的莫大罪名,以致橫遭迫害,勞燕分飛,生離死別,各分東西,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四 門戶不當 焦仲卿出身于官宦家庭,自己又在太首府里作小吏,雖然職階卑微,但在嚴格的門閥社會里已經具有被“品”的資格。所以他母親說:“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將來還要憑借靠山來飛黃騰達。焦母希望給他找一個官宦人家的女子,為兒子在官場能夠青云直上找個靠山。可是劉蘭芝的家庭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她出身于小康人家,盡管陪嫁很多,打扮也與眾不同,但在門閥社會里,“生小出野里”就說明她的家世還不入“九品中正”之眼,無法為焦仲卿在官場鋪平道路。[3]兩家貧賤懸殊,門第不對,在當時社會制度下,人們普遍重視雙方的社會地位,在婚約關系中主張“門當戶對”。這一點我們從劉兄對蘭芝的訓斥當中也可以得到證實,“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由此可見,當時社會的人們都希望攀附權貴,讓自己的家族具有“品”的資格。 焦母在丈夫死后獨撐其家,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焦仲卿身上,希望通過他能光耀門楣,她時刻都不會忘記自家是“仕宦于臺閣”的大家,一心指望兒子能重振家門,所以歧視蘭芝“生小出野里”,因此她將滿腔的怨氣都發泄在劉蘭芝身上,對她處處刁難,逼迫蘭芝自遣。她需要為焦仲卿謀一個政治婚姻,而不是愛情婚姻。但劉蘭芝的家庭是無法滿足她的這一愿望的,因此蘭芝被遣也就在情理之中。 五 性格不合 焦母早年喪夫,必然要承擔全部的家庭重任,這就養成了她獨斷專行的性格,封建家長制給了她無邊的權力,她對兒女的婚事就可以隨心所欲,對兒女的命運可以生殺予奪,她不滿蘭芝誣她舉動自專由,她惱恨兒子替蘭芝說情,兇他“汝豈得自由”,她鄙視蘭芝出身迫害蘭芝卻心安理得,她不理解兒子的癡情,竟用鄰家美女去誘惑他。她蠻橫無理,惡語威脅:“吾意久懷忿,汝其得自由!”“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在這個家庭中,她處在絕對權威的地位,她不允許她的地位受到動搖,為我獨尊。憑借家長的權力對劉蘭芝大施淫威。盡管劉蘭芝“雞鳴入機杼,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但是“大人故嫌遲”。而劉蘭芝的性格雖然是溫順善良,但在善良和溫順中別有一種掩蓋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剛性——人民想象中的被壓迫者自覺意識的一種原始形態。古有俗語:“女子無才便是德。”劉蘭芝卻是一個德才兼備的賢淑女子,從她的自述(自我介紹)中可以看出劉蘭芝是一個勤勞聰明、能裁衣,還會演奏樂器,甚至能誦讀詩書的好女子。當她明白焦母的意圖后,不等對方開口,便自請:“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仲卿勸她暫回娘家,再圖后會,她便說:“何言復來還!”縣令差人做媒,她婉言拒絕,最后以死抗爭。這一切都可以看出她是一個很有個性的剛強女子,所以她和焦母之間就無法和睦相處,那么矛盾的發生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焦母以“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的借口將蘭芝逐出焦家。 人常說:“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千百年來,中國婆媳之間常常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婆媳之間年齡差距大,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有他們的興趣愛好,對上了年齡的婆婆看不慣。又因為長輩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將自己的生活方式、興趣愛好強加給年輕的媳婦稍有違拗,便捶床大怒。 總之,蘭芝被休有社會的原因,也有她個人性格原因。她的悲劇既是個人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粗淺看法,希望大家能夠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孔雀東南飛〉中焦母心理分析》 [2] 《儀禮·喪服》 丁鼎 著 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7 [3]《孔雀東南飛》教學參考資料 《〈孔雀東南飛〉的現實主義》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5年版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