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新的課程要求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才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要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一、創設情境,誘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 二、運用激勵性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運用探究式教學,開闊學生自主學習空間 四、尊重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 五、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總之,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我們不僅要關心學習的結果更要關心學習的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 誘發動機,激發興趣,探究式,尊重個體,增強信心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新課程標準為數學教學樹立了新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我們不僅僅是換套新的教材,而是要求我們必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新的課程理念下建立起新得數學教學觀,新的課程要求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才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要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數學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創設情境,誘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 教學實踐證明,精心設計各種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意識傾向,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產生創新動機,是師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完成教學任務。例如:在學習圓和圓的位置關系時,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圓和圓有幾種位置關系嗎?這時學生會做處各種猜想,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每人準備直徑不等的兩個圓形紙片,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直觀的觀察得出圓和圓有幾種位置關系,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圓心距與半徑之和的大小關系以及它同圓與圓的位置關系之間的對應關系,使學生感到新奇,通過自己主動參與學習品嘗到了自主獲得新發現的成功愉悅感,誘發了學習的動機。 二、運用激勵性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數學是一有意義的行為,需有激勵——推動他們學習的內部動力,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而這種內部動力產生于學習需要。只有當學生有了學習數學的需要和愿望,才能出現一種激勵——推動自己去學習數學的心理力量,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為了滿足這種需要和愿望,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我把自己作為普通一員,置身于學生主體中與學生平等相處,互相尊重,對學生付出真摯的愛。常常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及時的贊揚更能使學生受到鼓舞,一聲“你真棒!”“你說的真好,有創見!”“你真了不起!”……把著一聲聲贊揚送入學生耳際,流入他們的心田,給他們親切感,同時把微笑教學帶入課堂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美好的心境,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運用探究式教學,開闊學生自主學習空間 數學課堂教學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和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同時學生也是活生生的富有個性的,又不斷發展的個體和群體,要相信他們能夠學習,給他們提供思考、創造表現、表現自我、品嘗成功的機會,促進他們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就必須給他們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在自主探索中去思考、去質疑。因此,我在教學中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變教會學生知識為教會學生學習,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就是會學習的一種重要表現,教師應努力把學生推向學習的主體地位,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充當新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思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主動探索創新,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探究新知的過程,為他們創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例如:學習“異分母分式加減法”一課,由于學生已經學過“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而且掌握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所以這一課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然后發動學生通過討論、質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決。自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接下來教師進行提問式的檢查,(1)異分母分式加減法的法則是什么?(2)異分母分式加減法與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有什么異同,你認為在計算過程中還應注意什么?最后進行“當堂檢測”。檢測題分為必做題、選做題和思考題,通過這一檢測既能發現學生知識漏洞,又可以加深理解本節課的重點、難點。這樣把學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線”,讓他們自動動手、動口、動腦,主動思考問題,并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實現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是學生在自主學習的空間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 四、尊重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 面向全體學生就意味著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要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同等的學習機會,使所有的學生通過數學課程學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展。首先,要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好數學。教學實踐經驗表明:數學成績不佳不是由于自身的智力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他們的非智力因素和教學條件造成的。因此,我們不能把差生形成的原因完全歸結為智力上的原因,更不能將差生和“弱智”簡單地劃等號。對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樹立起每個學生都能學好數學的信心,這是搞好面向全體學生的根本保證。其次,要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由于每個學生的先天素質和后天影響在事實上存在著一定的差別,這種差別的結果必然要反映為他們在學習興趣和動機、學習氣質和能力、學習方法和習慣等方面的個別差異。對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承認這種客觀差異,使課程內容呈現多樣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更要因材施教,一方面,我們采取一些切實有效的措施幫助差生,轉化差生。首先,要關心并鼓勵差生,幫助他們克服自卑心理,使他們建立起能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其次,應采取一些切實有效的措施輔導差生,幫助他們盡快彌補知識掌握上的某些缺漏。輔導差生既要注意給他們彌補知識的不足,更要注意給他們彌補學習知識的方法,讓他們逐步學會學習。另外,還可以采取暫時降低某些較高要求來轉化差生,先只要求他們完成新課標所規定的最基本的學習任務,使他們能親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樹立堅強的自信心,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從而使他們不斷進步,最終跟上全體同學的學習步伐。另一方面,鼓勵優等生達到盡可能高的水平。首先要防止優等生產生自滿情緒,通過對他們提出較高學習要求,使其始終保持強烈的求知欲;其次,經常給他們適當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習題,以拓寬他們的知識面,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通過上述各種措施,使全體學生在“上不封頂,下要保底”的目標體系中,每個人都能得到對他們是最大可能的發展。 五、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在數學教學中應為每一個的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評價方式,既考核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評價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還要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發展。我們依據課程標準,除了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外,還采用賞識教育的形式,豎起“大拇指”鼓勵學生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為了培養學生養成探究性的學習習慣,鼓勵提問題,哪怕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也應重視。并且在探究過程中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在學習過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學生學會自我評價。現代教學評價認為,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個人開展的自我評價的重要意義,它不僅能夠讓學生發現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增強學習的自信心,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增強學生的自我評價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因此數學教學在進行教學評價時不僅要做好他人為主的外部評價,更要注重學生自己的自我評價,使二者達到完美的有機結合。學生主動參與了學習過程與結果的評價,加強了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習成為自覺、快樂的行動。 總之,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以新的角色走下高高的講臺,走進學生身邊,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在教學過程中尊重每一位學生,贊賞每一位學生,共同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學習伙伴。同時教師還必須做好教育的研究者,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新的課程改革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僅要關心學習的結果更要關心學習的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朱幕菊主編 《走進新課程》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鐘啟泉、張華主編 《課程與教學論》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談素質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施》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