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任務驅動教學 中小學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集知識性、技能性、綜合性和應用性于一體,有明顯區別于其他課程的特點,尤其是上機操作是信息技術課中十分重要的環節。信息技術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良好信息素養。信息技術課怎么教?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這些問題讓許多教師感到困惑。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和不斷的經驗總結,我發現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是一種較為普遍、較為合適的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是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的一種教學方法,以任務為中心指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學會技能。首先教師把教學內容巧妙地設計隱含在各個的任務中,讓學生以分組完成任務的方式領會學習的核心內容。在學生完成任務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習慣,引導他們學會如何去發現,如何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經過思考,自己解決問題。以下談談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具體實施過程。 一、充分作好課前準備,設計驅動教學任務 任務驅動法教學就需要充分利用教學設備。 在課前備課和準備上,我們要盡量考慮如何充分利用教學設備來進行課堂教學,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教學任務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目標性原則 設計的任務必須圍繞著教學目標,既含有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又涵蓋將要學習的新知識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如,在初中第一冊信息技術中講到《在Word中文章的修改》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通過閱讀找出文章中有關錯字、漏字或多字等基本語文知識,然后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如何通過電腦修改文章中錯誤的地方。 2、層次性原則 學生層次不一,對教師所教的內容理解、掌握程度不一樣,教師應設計不同層次的任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完成不同的任務。在上機實習時,對個別基礎較差的學生作個別指導,一旦發現有進步,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對基礎好的學生,指導他們去探索掌握一些較深的、教學大綱上不作要求的知識,引導他們如何去獲取知識,通過上機指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例如在讓學生制作多媒體作品的綜合運用階段時,教師可以設計不同要求的任務,讓一般的學生按照已提供的一些內容和素材制作多媒體作品,讓一些能力較強的學生自己通過Internet網查找更多的內容制作多媒體作品。 3、趣味性原則 大部分學生對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很感興趣,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喜歡玩游戲、上網。其實并不是說絕對不允許學生玩游戲或上網,如果教師適當加以引導,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例如,在剛開始教學生利用鍵盤進行基本操作時,總是讓學生在“金山打字通”里面練習鍵位,則練習不到幾分鐘,學生就會感到厭倦,如果讓學生通過里面的一些打字游戲進行練習,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致就很高,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實用性原則 設計的任務要結合其他學科的學習,應與其他學科有機整合,還應從平常生活中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設計教學任務,注重培養學生利用信息進行學習的能力,善于充分運用信息進行其它學科知識的學習和研究。例如,在教學生如何利用PowerPoint軟件來制作幻燈片時,可讓學生將語文課本中的古詩詞做成演示課件。 二、正確處理教學關系,實施任務驅動教學 一堂課中教學的成敗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進行任務驅動式教學,要依據教育理論,從整體效益出發,處理好教學中的每個方面。 1、處理好教學中的師生角色關系 任務驅動教學為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創造了條件。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是任務的提出者,學生是任務的實施者。教師的工作就是設計好教學支架,創設情境,設計好問題,提示、點撥和指導學生獨立完成學習過程。教師不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更不是講授的中心,只在必要的時候以輔導者的身份,向學生傳授教學內容,如在講Word文字處理軟件時,讓學生利用Word自己設計校園名片,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設計好教學要求和問題,整節課主要由學生自學、互學、助學來完成。這樣設計就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學生因為有了任務的驅動,所以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同時,完成任務的過程,也是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 2、挖掘技能點,強化能力培養 任務驅動教學提出的目標更加明確,能力培養更加突出。依據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映理論,技能的形成在于最初使用連續強化,然后反復強化,最后是問題強化,最終形成技能。任務驅動教學基本技能的獲取是在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的。首先,教師要結合這些特點,挖掘技能點,強化技能點,讓學生形成能力。其次,要結合技能點,精講多練,突出訓練環節。第三,要將技能點串成線,突出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在任務驅動教學中,更突出了思維和結果的多樣性、求異性和獨特性以及活躍的靈感的產生。 3、注重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性 任務本身就是一種情境。情境設計的好壞將關系到學生能否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關系到課堂的成敗。教師要從教學內容和學生身邊的實際出發,挖掘教材,創設好教學、學習情境。如在幻燈片的制作中選取學生當中一些優秀的作品,然后利用投影儀給全班同學演示,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優秀作品體會到一種自豪感和成就感!由于這種設計的趣味性、參與性,同學們積極參與,各抒己見,對作品開展了自評、互評,成了課堂的主人。情境的創設,使教師的教學變得輕松,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得到了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獲取知識、解決問題更具發現性和探究性,而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簡單獲取。 4、注重教學設計 任務驅動式教材的目標比較明確,但教材的知識顯得不夠全面。教師要挖掘教材內涵,延伸教材,充分考慮教師、學生、教材、媒體、評價等多方面的作用,制定好教學策略,搞好教學設計。首先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知識體系確定“教學作品”,作品的確定要綜合考慮基本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培養,涵蓋教學目標。其次要確定好教學重點和難點,在重點與難點確定上,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零起點”的特征。如在藝術字教學中,教師考慮到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掌握,而將教學重點放在藝術字的綜合應用上,從而更好地突出了能力培養,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第三,教學結構要層次分明、結構緊湊、逐步深入,教師要采取多種設計方法對教學內容進行“提升、淡化”處理。總之,任務驅動為教師開展教學設計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教師要充分考慮挖掘教材,開動腦筋,搞好教學設計。 三、總結 任務驅動是多種教學方式的一種,教師在有效地實施任務驅動教學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淺談中小學信息課程中的“任務”設計》 孫穎 《信息技術課與“任務驅動”教學法 》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探索》 中學《信息技術》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03年第4期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