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提高學生朗讀之淺見 朗讀,是一種眼、口、耳、腦同時并用的思維和語言的綜合活動。它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基本的方法。新大綱明確指出:小學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讀,是目的,也是理解的手段。 朗讀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感受語言、訓練預感的基本方式,作者錄以成文的口頭語言本身,有它的重音、停頓、語調、節奏、語氣凡次均蘊涵著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朗讀就是書面語言向口頭語言的復原。借助朗讀,使語言蘊含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處于口、入于耳、理解于心。堅持朗讀訓練能促進學生對語言有真切而敏感的感受。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各種方式的朗讀,都應該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一種嚴格的訓練。從教的方面說,學生的朗讀是對教的一種反饋。對于這種反饋,教師必須及時作出評點,若發現學生朗讀中存在問題,還要采取各種措施進行矯正,這樣才能保證朗讀訓練到位,有效地發揮朗讀的效能。 如何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是擺在我們一線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研究一下: 一、創設生活情景,提高朗讀感悟 語文教學離不開情,離不開趣。老教育家葉圣陶說得好:“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老師要善于創設情景,在情景中指導朗讀以激發學生朗讀的熱情。同時,還必須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去品味,去欣賞這些情景,從而接受教育,學會朗讀。在教學《美麗的小路》這篇課文時,我極力為學生創設一個又一個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有真實的體驗后進行朗讀。首先,我在教室中間留個寬寬的過道,并精心打掃干凈,又到校園的花圃里搬了幾盆鮮花擺放在過道兩邊,做一些裝飾,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優美的環境帶給人們的是身心的愉悅,學生發自內心的贊嘆“小路”的美麗,也就是由感而發了。其次,在同學們感受到“小路”的美麗時,我拿起早就準備好裝著垃圾的袋子,將垃圾倒在了地面上,這其中還包括了同學們吃完零食隨手亂扔的垃圾,如易拉罐、花生殼、糖紙等,當學生看著干凈的路面被垃圾所掩蓋著,有的甚至還有自己親手扔的垃圾,自責、慚愧的心情油然而生,帶著自己的體會去演讀句子,書中的句子變成了同學們發自肺腑的話語。最后,在我的啟發下,同學們一個個齊動手,來把地面上的垃圾收拾干凈,讓美麗的“小路”恢復原貌,當大家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后,一個個興奮不已,此時學生已經感受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并再次發出了對美麗“小路”的贊嘆,其中也包含了同學們要保護環境的決心。經過這樣的練習,我深深地感受到當課文語言材料真正進入精神領域,與自己的經驗相融合,達到心領神會的境界時,無需進行朗讀知識與技巧的指導,自己朗讀的語句就自然能打動自己、感染別人。 二、找準文章字眼,提高朗讀語感 課文中有些句子,特別是引用人物語言的句子,本身就提供了感情朗讀的“提示”。所以,在指導學生感情朗讀時,可引導他們找出并體會文中提示語所蘊含的情感,然后練讀,這樣就能讀出一定的韻味。 如《劉胡蘭》第二、三自然段有這么幾句:①劉胡蘭大聲回答:“不知道!”學生根據提示語“大聲回答”,便可知這句話應讀得大聲些,堅定些,以表現劉胡蘭保住秘密的決心。②劉胡蘭憤怒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根據提示語“憤怒”,學生就能懂得這句應讀出劉胡蘭對敵人的仇恨到達了極點。連續兩個“不知道”,一個比一個堅定,告訴敵人別想從“我”口中得到任何消息。③劉胡蘭挺起胸膛說:“要殺要砍由你們,怕死不當共產黨員!”這句通過一個動作“挺起胸膛”,知道了劉胡蘭寧死不屈,面對死亡的威脅毫不懼怕的視死如歸的崇高革命精神。讀這句時,學生應讀出她對敵人的蔑視和面對死亡的鎮定。 三、角色分配合作,提高朗讀興趣 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感能力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對話”的朗讀。“對話”的語感只有通過朗讀才能感知;也只能通過朗讀才能體現。 如《坐井觀天》一課,是一篇基本上用對話寫成的寓言故事,指導學生讀好對話,是培養語感的關鍵。第一次對話中,青蛙說的“哪兒”讀得略重些,小鳥回答中的“天”和“一百多里”要重讀,以突出爭論的起因。第二次對話中,青蛙說的“朋友,別說大話了!”這一句,感嘆句要讀得表現出青蛙自以為是的態度,“別”字重讀,含有譏笑,輕視小鳥的預期。小鳥的回答中“大得很哪”要讀得帶有夸張語氣,以顯示這是小鳥的親身體驗。第三次對話中,青蛙和小鳥都是“笑”著說的,但“笑”的內容不同。青蛙堅持自己的錯誤看法,笑得傲慢、自信;小鳥希望青蛙跳出井口,是真誠、熱情的笑。讀出了她們各自的語氣,學生也就理解了課文的內容。指導讀好對話,讓學生通過眼看、口讀、耳聽、心想在培養能力的同時,發展了思維,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四、加上動作表演,提高朗讀效果 表演朗讀即用表演的形式練讀。對一些情節曲折生動、形象鮮明的課文可編劇表演,借助手勢、表情、動作、道具等,將靜態文字轉化為動態的畫面,以體會角色的形象,讀出真情實感。此方法尤其適合低年級的小朋友。因為低年級的小朋友活潑好動,持續性較短。如果讓其規規矩矩地端坐,恐怕要不了幾分鐘,他們便不耐煩了,這就影響了教學效果。如今,他們可以站起來,可以非常自由地比畫自己認為合適的動作,孩子們可高興了,他們頭腦、眼睛、嘴巴、雙手并用,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愛憎,讀得非常投入,非常有感情,孩子們的能動性、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如《小馬過河》一課,對話多,可通過表演再現不同角色的形象:老馬是慈愛的媽媽,她的話低沉緩慢,充滿慈愛;小馬是一個幼稚的小孩,他的話高而快,活潑而幼稚;松鼠是一個小女孩,說話尖細快急;老牛是一個老爺爺,說話粗厚穩健,富有經驗。學生戴上各個動物的頭飾,通過用表演的形式訓練朗讀,對領悟課文內容、增強語感、陶冶情操等,起著任何動作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還可以通過集體表演的形式進行朗讀。如一年級《虹》一文第2自然段朗讀指導:看啊,太陽出來了。天上出現了一道美麗的彩虹,紅、橙、黃、綠、青、藍、紫。是誰飛上藍天,畫成了這座七彩的橋?當學生明白該用贊美的語氣讀時,又提出進一步的要求。 師:請小朋友們站起來,看看投影,配上你認為合適的動作,再把第2自然段讀一遍,看哪些小朋友讀得最高興,動作配合得最好! 生:(邊配動作邊朗讀)看啊(手指投影),太陽出來了(雙手比劃一圓太陽)。天上出現一道美麗的彩虹(手指在空中劃一道弧線),紅、橙、黃、綠、青、藍、紫(手指、腦袋一點一點數投影上的彩虹的七種顏色)。是誰(側著腦袋作沉思狀)飛上藍天(作飛翔狀),畫成了這座七彩的橋(手指畫弧線表示橋)? 五、播放朗讀錄音,提高朗讀表達 朗讀,“不僅是照本宣科,還要求對作品內容的正確表達。”“它同時意味著對作品進行解釋”,“必須給聽眾更多的東西,是他們用眼睛閱讀文字時所得不到的東西,使聽眾跟隨著朗讀者,更快地、更直接地進入作家提供的情境,進入作家敞開的內心世界”。要做到這一點,朗讀者自己首先要對作品進行理解,才能正確地表達。小學課文中大多是敘事范文,但也有抒情性的散文和寫景的片段。要讓學生正確的理解作品內容并表達出來,有一定的難度,這時我們就可以借助朗讀錄音來指導學生的朗讀。如《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的朗讀指導:背景音樂《月光曲》響起來了,學生閉上眼睛,聽著那時而舒緩,時而激越,時而平靜,時而快速的配樂朗讀,想象著自己站在海邊,看到了月亮升起,漸漸升高,而海面上的波濤,也從風起云涌,漸漸的趨于風平浪靜,完全陶醉在美麗夜光下那變幻莫測的海面上。(課文朗讀錄音中的配樂:海浪聲有利于學生產生想象、聯想的情景。)通過想象和聯想,學生理解了作品的內容,他可以根據自己的情緒,想象的畫面,盡情的發揮朗讀。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規定的基本的語文課程目標,是公認的從事語文教學的根本手段,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項長期而穩定的重要作業。“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中加強朗讀訓練,要讓學生積極參與,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使其樂于朗讀,勤于朗讀,進而善于朗讀。 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瑯瑯的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參考文獻: ⑴胡潔云:《朗讀錄音——一種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小學語文教師》,2001年第12期,第39頁 ⑵》,《在小學語文“四結合”教學過程中》 ⑶張志均:《朗讀訓練中培養語感》,《燭光集》,1999年12月,第23頁 ,《朗讀——提高學生審美水平的有效途徑》 ⑸湯蘊懿、蔣海華:《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小學語文教師》,2002年第2期,第69頁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