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促進學生個性學習的策略 新教材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給師生留出個性發展的創造空間。因此,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挖掘各種因素,用活教材,激活課堂,使學生的個性學習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 一、挖掘自身潛能,為學生個性發展創造條件 作為教育教學工作者,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在知識方面,更是在人格方面,學生的個性總是或多或少有著教師個性的痕跡。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自己個人的因素,努力挖掘自身的潛能,進而促進學生學習的個性化。 1 、分析教材,精心備課 教師在備課方面,不再把《教學參考書》和《教師教學用書》作為備課的唯一參考物,而是結合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教師的教學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備課,設計課堂教學活動。例如我們在備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對稱”一課時,通過認真分析教材內容,結合我們身邊的物,于是我們設計出了如下的課堂教學過程:(1)教師展示事先準備好的實物,并把實物分到每一個小組輪流看,然后讓學生舉例說說我們的身邊的物哪些和所展示的物一樣。(學生積極回答說:“有蝴蝶、蜻蜓、雞、樹葉等等。”教師說:“同學們真聰明,回答的真好。”)(2)教師進行剪紙示范,向學生介紹幾種簡單的剪法(都是剪出簡單的對稱圖形,有蝴蝶、五角星、圓、長方形、正方形等等)。(3)讓學生自己動手剪,把剪出的圖形向同學進行展示,認真觀察自己剪的對稱圖形,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對稱的特點,找出對稱軸。(4)安排小組活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作對稱的圖形。 2、 分析學生,認真組織教學 在教師的上課方面,堅持“個性教學教個性”的教學理念,重新定位課堂教學標準,倡導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模式。例如我們教學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幾”一課時,考慮到我們的一年級小朋友剛剛入學不久,又沒有上過學前班,便與體育教師合作,把一年級的小朋友領到操場上,讓小朋友站隊,玩“在隊伍中找朋友”的游戲,通過游戲,小朋友親身體會并掌握了“第幾”和“幾個”的含義。再例如我們教學“認識鐘表”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們沒有根據教材進度安排來放在學期的后一段時間來認識,而是放在學生入學以后,結合對小朋友進行常規——養成教育的作息習慣時,先教小朋友初步學會看鐘表,并在以后的習慣養成教育中,每天的上課之前匯報自己的睡覺、起床、吃飯、上學時間,讓小朋友在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中慢慢學會看鐘表。這樣,把知識結合到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中,分散在整個學期里進行,不但達到了“學”的目的,而且強化了“用”的目的。 3、 以學生為本,處好師生關系 我們所處的學校是一所集“邊、貧、少”的民族雜居的鄉村小學校,生源散,語言互不通,并且絕大部分學生剛剛入學時連漢語都聽不懂一句,更別說是說了。這樣,我們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放下教師的架子,走下講臺,使用雙語教學,參與學生的操作、討論等等教學活動,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入者、指導者,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發言,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允許學生在課堂上打斷老師的講課而提出自己的見解,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標新立異等等。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課堂中發言的機會增多,學生的學習個性得以充分發揮,創新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激活課堂教學,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體現 在課堂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我們努力做到使教材成為尊重、展示和發展學生個性的載體,充分重視學生個體的經歷和體驗的價值,把握好學生個性潛能發展的獨特領域和生長點,把課堂的時間和空間讓給學生,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1、加強知識聯系,讓學生展現學習個性化 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滲入其他學科的知識,讓數學課堂豐富起來,讓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起來。例如我們在教學“觀察物體”一課時,我把事先準備好的動物玩具小貓、小狗、大白兔、大熊貓、小鴨子等等,一一向學生展示,然后讓學生描述觀察到的內容,并鼓勵學生:“你能用上學過的詞語嗎? 你能描述的更好嗎?”于是學生就說:“可愛的嘴巴、黑黑的眼睛、毛茸茸的大耳朵、短短的尾巴、大熊貓愛吃竹子、小鴨子在水里游來游去等等。”這樣,學生的觀察的興趣就更濃了。而在進行教學球、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等物體時,利用教具進行教學,把事先準備好的教具分別展示并且讓學生說出在我們的身邊有哪些,于是當展示出球體時學生就說出“籃球、乒乓球、排球、玻璃珠等等”,當展示出長方體時學生就說出“我們教室里的大平梁、裝電視機的紙箱等。過了這一環節之后,我又把教具分到每一個小組,讓學生輪流摸一摸并且說出其特點,于是學生就說:“球是圓圓的一個;長方體有六個面,有兩個面更大,有兩個面小一些,有兩個面更小;正方體也有六個面,六個面都一樣大;圓柱是直直的上下是平平的。”當學生交流完以后,教師進行小結,同學們說的真對:“球是一個圓圓的物體;長方體有六個面,兩對面一樣大小;正方體有六個面,六個面一樣大小;圓柱的上下一樣大,底面都是平平的圓。”而當再次讓學生觀察 VCD包裝盒,當學生觀察到包裝盒上有“雨傘、玻璃杯、箭頭”的圖案時,教師加以引導:“同學們知道它們分別表示什么?”從中讓學生了解了“雨傘”表示的是要注意防水防潮濕、“玻璃杯”是表示里面裝的物品容易碎,要小心輕放、“箭頭”是表示存放的方向等生活常識。 2、創設情景,讓學生個性化學習 為了更好的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在課堂上注意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多給學生一些活動的空間,多給一些成功的體驗。為了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環境,我精心挑選一些具有發散性、多角度、多層次的問題,幫助學生產生聯想,引發創新思維,展現學生個性化的學習。 例如我在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一課時,按教材主題圖一樣把事先準備好的的兩捆書和一些零星的語文數學一一向學生展示,并且說出每一種書的數量:“一捆的語文書是35本,一捆的數學書是30本,零星的語文書是3本,零星的數學書是8本。”接著鼓勵學生:“同學們根據老師所提供的東西能提出一些問題嗎?”于是學生就提出了:(1)語文書一共有多少本 ?(2)數學書一共有多少本?(4)一捆語文書和一捆數學書一共有多少本?(3)零星的語文書和零星的數學書一共有多少本?我學生提出的問題一一板書,接著又問:“同學們能把自己所提出的問題列出算式嗎?”學生根據自己所提出的問題列出算式:(1)35+3 (2)30+8 (3)3+8 (4)35+30。這樣,我就把所有的學生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于是我有接著問:“請同學們看看這四道算式,它們中有沒有我們學過的算式?學過的是哪些?沒有學過的是哪些?應該怎樣來進行計算?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如何計算,再引導學生利用小棒擺一擺“35+3”。在這過程中教師進行巡回指導學生擺小棒,然后讓學生匯報他們是如何擺小棒如何進行計算的。再讓學生計算“35+30”,比較這兩道題它們在計算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最后引導學生得出:計算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方法,共同點是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 三、靈活設計作業,讓學生在作業中展現個性 針對我們所在的學校的學生是貧困山區的學生,學生的素質參次不齊的實際情況,我對作業內容與形式進行改革與創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做作業。 1、分層設計課堂作業,讓學生在選擇中突出學習個性 在課堂教育教學中,我注意精講,壓縮授課時間,給學生留出充裕的自我支配時間然后把課堂作業分為兩部分——既有對基礎性知識強化鞏固的“必做”部分,又有課堂相關知識的開拓與延伸的“選做”部分。這些做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了選擇的機會,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既讓基礎較差的學生提高,又能使好學生有創造性的學習。例如在學完“找規律”一課后,我布置了這樣的3個題目作為課堂作業:(1)你能找出不同圖形的規律嗎?(2)你能自己想出有規律的圖形嗎?想一想,并把它畫下來。(3)“規律“能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請你把這節課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設計幾個美麗的圖形送給您的好朋友,好嗎?第一個作業是鞏固性作業屬于基礎性作業,是學生的必做題目;后兩個作業是自主性作業視學生的基礎量力而行。布置3個作業,讓學生自由選做,給學生留出選擇的余地,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邊想邊畫邊創造,給學生提供了實踐的空間。 2、合理設計家庭作業,讓學生在設計中張揚學習個性 為了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各種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在課外作業的布置上,注意學生的愛好特長,讓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作業。在靈活鞏固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力求在學生綜合素質的開發上下工夫,充分挖掘教材資源,讓學生成為課外作業的主人,自主創意,為學生創設自我發展的廣闊天地。 在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在吃透教材、精心備課,認真組織教學,靈活設計作業外,更離不開社會、家庭的良好的教育氛圍,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完美和諧的結合,才能使得學生的個性長足的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提高,素質教育蓬勃發展。參考文獻: 1、 陳華忠《充分發揮數學教材中主題圖的功能》(《云南教育》2006.1 第52頁) 2、 周永梅《小學生數學作業形式初探》(《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04.9 第15頁)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