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成安娜悲劇的主觀原因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總是冷峻地審視著人生、人性及其與社會的聯系與沖突,他著力發掘左右人物的精神力量,在靈肉拼搏中去觀照人心深層的變化,探求人的行為和心理變化中的社會和歷史底蘊。安娜.卡列尼娜是作家托爾斯泰筆下一個十分復雜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寄寓了托爾斯泰對人生、人性的認識。對婚姻、愛情的思考以及對人生理想,歸宿的探索。本文從婦女自身謀求解放的角度,分析一下釀成安娜悲劇命運的主觀原因。 一 小說開篇的第一句“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清楚的說明托爾斯泰寫這部小說主要意圖是為揭示家庭問題的。而“奧勃朗斯基家里一片混亂”。一句話就引出了一個不幸家庭的故事,從而交代了安娜出場的背景,同時也把她推入了一個新的家庭矛盾沖突中,讓她在解決完兄嫂的婚姻矛盾中暴露出自己對婚姻,家庭的觀點¬——婦女應作忍辱負重的賢妻良母。 在解決哥哥的家庭矛盾中,安娜是以一個遵奉傳統婚姻和家庭觀念的貴族婦女現象出現在讀者面前的。哥哥奧勃朗斯基有了外遇,嫂子陶麗在幻滅和痛苦中徘徊:是舍棄變了心的丈夫離開家庭,還是原諒丈夫委曲求全?安娜以局外人的立場,勸陶麗原諒丈夫一時糊涂,并用真誠的同情和關切打動了陶麗的心,促使她下定決心原諒丈夫,以虛偽的愛情來安慰自己,維持名存實亡的家庭。當陶麗問:“要是換了你,你能原諒他嗎?”一開始她雖然有些吞吞吐吐,但終歸還是作了肯定的回答。也就是說,如果安娜是陶麗,他或許也會作出這樣的選擇。對于安娜的態度,可以這樣理解:作為調解人,特別是奧勃朗斯基是她自己的親哥哥,自然以和為貴;但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作為生活在那個變革時代的婦女,目睹一個個家庭悲劇,她的內心是痛苦的,她還是遵奉著傳統婦道,對婚姻,家庭抱著良好的愿望,以求得家庭安寧為重。 但安寧畢竟不是在家務操勞中使自己麻木的陶麗。陶麗是一個被生育和繁重家務剝奪了青春和美麗,引不起丈夫絲毫愛情的平凡的可悲形象。而安娜美麗動人,生命力極其旺盛,有淳樸,誠實的美德,有太強烈的自己生活的愿望,活躍在安娜全身心的是生命的躁動吶喊,這一切都注定了她那以扭曲人性換來的平靜生活一開始就孕著破裂的危機。托爾斯泰的眼光是令人信服的:正是潛意識爆發出的強大的心理力量使安娜沖破了八年沉悶枯燥的家庭生活,把她推向了充滿驚濤駭浪的追求愛情幸福的道路。 二 安娜擺脫與冷若冰霜的官僚機器卡列寧的虛偽生活,發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的內心吶喊,這是一個“活的女人”的正當要求和合理愿望,無可非議。然而,似乎是命運的懲罰,安娜與伏倫斯基當初自以為是神圣的愛情結合在一起的生活,最后卻以安娜慘死于車輪下告終。貴族社會的迫害,伏倫斯基對安娜愛情及處境的不理解是安娜悲劇的主要原因,而要從安娜自身找原因,那么,她心靈深處的賢妻良母意識及愛情至上觀念就是這一悲劇的主觀原因,安娜在追求愛情的歷程中始終伴著無情的自責和對罪惡的恐懼,成為最終把她推向死亡的心理力量。 安娜和卡列寧維持了八年平靜的夫妻生活,但這既不合她的本性又違背她的心愿。安娜作為一個優秀的貴族婦女,不可能永遠在這種自欺欺人的傳統觀念中生活,潛在的然而又是熾烈的生活熱情和欲望使她無法清心寡欲了此一生。而純真的本性又使她不愿和培特西之流同流合污,一面維持著貴夫人的體面,一面暗地里和情人私混,她必然會另有選擇,另有追求(那為社會所不容,也違背她信守的道德觀念)。如果不是遇到伏倫斯基,她也許還會照樣生活下去,而一旦遇到伏倫斯基,遇上夢寐以求的理想的愛人,安娜潛伏的愛情立即覺醒,潛意識中的愛欲沖破心理堤防。她開始走上一條冒天下之大不韙,一條大膽地追求幸福,追求新生活的道路。不幸的是,安娜不可能與自己頭腦中傳統觀念徹底決裂。不但世人將她看成一個行為墮落,道德敗壞的女人,她自己也把她自己看成了一個行為墮落,道德敗壞的女人。從她邁向追求理想愛情的第一步,羞恥感和罪惡感就緊緊地纏住了她的心,她每前進一步,這種羞恥感和罪惡感也就加深一層,她陷入了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心理從此事情了平衡。她在感情和道德的激烈搏斗中掙扎,在新舊觀念的激烈搏斗中掙扎,愈陷愈深,難以自拔。傳統的道德觀念,生活觀念不知曾戕害了多少美麗的心靈,賢妻良母的虛名不知曾葬送過多少優秀的女性。安娜的自己的追求理想愛情的大膽行動對傳統的道德觀念,生活觀念宣戰,試圖追求一種超出賢妻良母以上的完美的新生活。她可以不顧世人的指責,抵住社會的巨大壓力,她卻無法戰勝自己心頭的這種羞恥感,罪惡感,終成了傳統道德觀念,生活觀念的犧牲品,成了傳統道德觀念生活觀念的殉葬人。安娜追求熱烈真摯的愛情,這是應該肯定的,但是她把愛情幸福作為自己最高生活境界,陷入了“愛情至上”的怪圈里不能自拔,這又是十分可悲的。這是安娜的悲劇,但又不是安娜一個人的悲劇,而是許許多多的象安娜一樣的優秀貴族婦人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 安娜在自己熱烈追求的愛情中是怎樣一步步墮落,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呢? 與伏倫斯基生活的初期,隨著健康恢復,在新鮮的生活環境中安娜體嘗到了愛情,覺得自己“幸福得不可饒恕。 ”“她對伏倫斯基越了解,就越愛他”“能夠完全占有他,這一直使她感到快樂。她對他的性格特點越來越了解,覺得他無比親近可愛。不論他說什么,想什么,做什么,她都覺得特別崇高特別美好。她對他的迷戀連她自己都感到吃驚;她竭力想在他身上找出一點不好的東西,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她不敢在他面前暴露自卑感。她覺得這種情緒萬一被他發覺,他可能不再愛他。現在她再也沒有比失去他更可怕的事了,雖然毫無理由這樣怕。”這種心情可以說明安娜對愛情已達到何等崇拜的程度。崇拜本身就孕育著危機,何況伏倫斯基不過是彼得堡上流社會中花花公子中的一個優秀人物罷了。不難看出,蜜月中安娜的愛情就有了陰影“伏倫斯基實現了他的宿愿,卻并不覺得特別幸福,”不久他就覺得“這種欲望的滿足是他所期望的幸福的滄海一粟。”“他很快就覺得心靈里產生了一種最難滿足的欲望,一種萬無聊賴的情緒。”以前放蕩的單身漢生活樂趣,他無比留戀,在這一方面,他漸漸地稍作嘗試就引起了安娜的抑郁和煩惱。為抓住他,她為他修飾,“她怕他的舉動不合他的心意。”回國后,彼得堡上流社會的攻擊,排斥,使安娜徹底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孤注一擲的把伏倫斯基當作唯一的精神支柱。這以后,她一面拼命維持冷淡下去的愛情,一面更苛求伏倫斯基更多地獻身與她。實際上,她要求伏倫斯基的愛情在更大程度上變成她要求他對她失衡的空虛的精神世界的補償。疲憊的愛情讓她達到了精神崩潰的邊緣。她只能沿著她選擇的生活道路走下去,并且越來越極端。為了愛情,她擺脫了卡列寧的虛偽生活,然而為了維持這愛情,她又陷入了另一種虛偽生活中。通過陶麗的眼睛,作者深刻地揭示了這種虛偽生活的不穩固,不現實及病態。安娜的死固然有對當時那種虛偽罪惡的社會的控訴成分,但更重要的:安娜的自殺一方面是為洗雪自己叛逆家庭的恥辱,另一方面是擺脫死去的愛情,是愛情破滅后無可奈何的選擇。她認為叛逆家庭追求愛情是恥辱罪惡,但她又不能擺脫這愛與欲望。這兩種強大的觀念沖突最終也沒能得到解決。 總之,安娜畢竟是一個貴族婦女,而且是曾享有盛譽的上流社會的貴夫人,她不可能成為先進的婦女到民眾中去,做一個堅強的叛逆者。因此她的思想觀念與貴族社會的習俗和道德觀念已形成了深深的不可分離的血肉聯系,因為她所受的教育使她沒能力去接受新的生活,創造新的生活。況且她面對的是整個貴族上流社會的虛偽之網。她的愛情追求只能是充滿矛盾,充滿著羞恥感和罪惡感的追求,只能是一步三回頭的追求,也只能以熱情,勇敢,崇高和美好開始,以空虛,無聊,墮落和毀滅告終。她只能在道德與情欲的激烈沖擊中,痛苦,掙扎,絕望,直至走向死亡。安娜的悲劇,既有她自身思想觀念上的原因,又有深刻的,必然的社會歷史根源。 三 綜上可述,安娜長期形成的賢妻良母生活觀念和價值取向及愛情至上的觀念(以自己的整個身心和全部熱情不顧一切的順從自己的愛情)是她悲劇的主觀原因。而安娜這種主觀心理原因,又具有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安娜的悲劇是深刻,必然的社會歷史悲劇。作者正是通過安娜這一貴族婦女的典型現象,通過她的覺醒,她的失敗提出并探討了婦女解放這一嚴肅課題,不得不讓我們深深的思考。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