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摘 要】葉瀾教授在她的“新基礎教育”理念中,提出了“課堂動態生成”的觀點,相對于預設性的課堂教學,生成的課堂是重視師生生命多樣性和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它能更好地推動我們的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并取得“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這就要求在課堂中,教師不能機械地按原先確定的一種思路教學,而是及時捕捉那些無法預見的教學因素、教學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資源開展教學,使課堂處在動態和不斷生成的過程中,同時,讓學生在精彩的課堂生成中得到充分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 質疑 分析 解惑 體驗
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認識到教學不應只是忠實地傳遞和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應是課堂創生與開發的過程,課堂教學千變萬化,再多再好的預設,也不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因此新課程標準提倡了一個重要理念——動態生成。“動態生成”是課堂具有生命活力的重要標志。我們應當及時捕捉那些無法預見的教學因素、教學情境等信息,努力創設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利用可生成的資源開展教學,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一、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在有價值的提問中獲得體驗 “學貴有疑”,學生在學習中產生了疑問,就能主動地向未知領域做新的探索。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策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回顧學習過程,引導學生把自己學習過程作為認知對象,幫助他們從成功的學習中總結出閱讀規律,以便今后自覺運用這些規律去探求新知。這需要學生運用批判的思維方式對課文內容、學習方式等進行冷靜思考,發表獨特見解。例如,學完《三味書屋》,我讓學生談自己學后的感想,說說還有沒有疑問。很多學生說魯迅珍惜時間,熱愛學習等。突然,有一學生冒出來:“魯迅在課桌上刻字,他這是愛護公物嗎?”頓時,引起了其他學生的“共鳴”。面對學生們這突如其來的“發難”,差點讓我手足無措。我趕緊調整思路,用兩個反問問學生:“他在課桌上刻字的目的是什么?刻字以后,他的行為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讓學生回顧課文內容,重新展開討論,使學生明確魯迅是想用這個座右銘來時時激勵自己。當然不一定要把字刻在桌上,(即使是自己家里的桌子)我們可以采用別的方法,如:用毛筆寫在紙上,貼在自己的小書房里;工工整整地寫在教科書上;或制作成一張小卡片隨身攜帶等等。 陶行知先生曾說:“解放小孩的嘴。小孩子有問題要準許他們問。從問題的解答里,可以增進他們的知識。”“孔子入太廟,每事問”。我從前寫過一首詩,是發揮這個道理的:‘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有價值的問題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學生產生興趣,促使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要求,誘發了探究行為,進而培養了學生勇于質疑的習慣,提高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學生的質疑使課堂更顯生動,我為他們精彩的質疑喝彩! 二、組織學生積極思考,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獲得體驗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教師從高高的神壇上走下來,成為“平等中的首席”。這時,我們的課堂常出現學生會提出一些教師都一時無法回答的問題,或者對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做出不同的回答,遠遠飄離教師心中預先估計的答案。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蹲下來,和孩子一起看世界,體驗孩子的情緒,組織好動態生成中的課堂教學。例如在教學《草船借箭》時,我讓學生讀課文,說說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結果學生得出結論很多:機智、勇敢、誠懇、足智多謀……這與我預想的“神機妙算”很不一樣。但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十分有價值的生成信息,立即改變原先設計的教學程序,調整教學思路,要求學生再讀課文,以課文內容為依據,說得具體些。有的學生說諸葛亮想出了向曹操借箭,實在是聰明極了;有的說諸葛亮識人心,因為魯肅忠厚老實才會保守秘密;有的說諸葛亮識天文,曉地理,他料到三天后有大霧;有的說諸葛亮安排巧妙,在船的兩邊扎草人,一邊的草人受滿了箭,又下令調轉船頭繼續受箭,既達到了目的,又為回營爭取了時間……這樣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課文,才使得諸葛亮的形象在學生的心中更為豐富,更為鮮活,這樣做既掃除了閱讀障礙,又發展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課堂呈現出生機活力,讓學生在課堂上愉悅地體驗。 三、引導學生巧抓癥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體驗 教學中矛盾總是客觀地存在于教材實際與學生實際之間。語文教學中一般存在著“知”與“不知”、知得“深”與“不深”的矛盾。當學生“不知”或知得“不深”,出現思維障礙時,教師抓住矛盾的癥結,巧妙揭示,引起學生的注意,促使他們圍繞矛盾定向思維,從而找到解決矛盾的辦法,提高認識能力。學《月光曲》一文,講到盲姑娘家境貧寒,與哥哥相依為命……有學生在下面悄悄說:“盲姑娘家并不窮,挺富裕的。”耳尖的學生開始竊竊私語起來。我連忙問:“盲姑娘家真的窮嗎?”果然,學生說:“不窮!”“為什么?”我緊追不舍,想解開心中的疑問。“盲姑娘家里有鋼琴呀!”哦,原來如此!我心里一陣竊喜,我在備課時也有過這樣的疑問,后來查資料才了解了。我告訴學生:德國以音樂聞名于世,它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之鄉。在德國,鋼琴是一種普通的樂器。 看學生興致很高,我就讓學生去查找資料,原來德意志民族是一個熱愛音樂且極具音樂天賦的民族,它在音樂方面的成就無與倫比,世界上幾乎沒有哪一個國家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能像德國一樣造就了如此之多的音樂名家。音樂在德國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德國人非常重視對下一代的音樂素質的培養,兒童從小就受到來自社會、學校和家庭的音樂熏陶。他們除上好學校的音樂課外,母親往往都早早地著手培養孩子的音樂興趣。所有的中小學生往往無一例外地在課外學習一種樂器,其居首位的是笛子和吉他。今日德國的年輕一代,每兩個人中就有一人會彈奏一種樂器。年輕人聽音樂的興趣始終勝于看電視。德國每年售出的本國和國際上生產的唱片、磁帶和激光唱片就達2.4億張。在德國這個音樂的故鄉,如果誰不懂得音樂的基本知識,不會欣賞或者不會演奏樂器,則會被人認為是文化修養上的一大缺憾。 愛好音樂的德國人還自發地組織了幾百萬個家庭小樂隊,每當下班后或公休日,人們寧可關掉電視,與親朋好友歡聚在一起吹拉彈唱,自娛自樂。音樂已成為人們抒發共同情感的一種很好的社交方式。 在德國現代化的都市中,人們常能看到一些民間藝術家在街頭表演。他們手拉古老的風琴,自編自演,自彈自唱,給喧鬧的都市增添了一種清新、古樸的色彩。 我和我的學生對這段資料都充滿了濃郁的興趣,學生們為自己動手解決難題而歡欣鼓舞,這節課也因此生動起來。 新的課程理念是在充分發揚民主的前提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探究課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它不是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填鴨式”,在講解分析課文時,正如葉老所說:“讓學生是在報告和討論,不再是一味聽講;教師是在指導和訂正,不再是一味講解。”因而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爭先發言、各抒己見、據理力爭,甚至對教師的結論也敢加以補充、否定。對教材內容、語言標題、文章順序,有時也表示了不同看法。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積極探索的主動學習精神得到發揮,聽說讀寫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理解課文深透,課堂氣氛活躍。 總之,要促成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我們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從思想上明確學生是課堂的主角,從行動上善于捕捉學生瞬息感受,生成新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個性得到弘揚,思維火花得到綻放,用動態生成的觀點處理課堂教學,讓課堂充滿勃勃的生命活力,讓學生在課堂生成中獲得體驗。 參考文獻 房山區良鄉三小 趙乾坤 《巧妙運用課堂生成資源,為數學課堂添彩》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