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服飾對兒童發展的作用 [摘要]:服飾是人類生活最基礎的必需品,教育者可從生活中提煉教育點,使幼兒從小通過服飾的色彩、款式提高審美能力,以及辨別能力,促進兒童自我意識的萌發和探索,并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勞動習慣。 [關鍵字] 服飾 自我意識 動手能力 審美能力 一 服飾,促進兒童的自我意識 小孩子對性別角色的認識,從很小就開始了。但是有的家長喜歡將自己的孩子異性打扮,給小男孩扎辮子,穿裙子,給小女孩剪成短發,穿上男孩衣服,一是為了好玩,使孩子看起來俊俏,二是為了彌補一家只能生一個孩子的遺憾。并且認為孩子還小,什么也不懂,穿什么都無所謂。這種做法其實是非常有害的。這樣不僅混淆了孩子們的分辨,更加給孩子帶來無窮的后顧之憂! 按照社會學家的理論,社會就是個大舞臺,每個人都在其中扮演著某種角色,人們按照社會所期望的行為模式去活動,一旦人的行為不符合社會認為他應扮演的角色,他就不被社會所接納,而性別角色是指個體作為男性還是女性進行活動。在小時候的游戲當中,在大人對他的指導評價中,他們獲得最初的性別體驗,從而達到“性別自認”,也就是說,女孩在意識當中承認自己是女孩,表現出與這種意識相一致的性別行為,例如溫柔、安靜、膽小;男孩在意識當中承認自己是男孩,并表現出相應的勇敢、好動、獨立等男性特征,如果家長認識不到這一點,把孩子異性裝扮,并且持續時間較長,那么這種異性裝扮可能會使他得到過多的異性體驗,從而在潛意識里將自己定位于異性。但是等他長大以后,卻發現這與社會的期望存在根本沖突,于是產生“性別倒認”,痛恨自己的本性,一切行為竭力向異性靠攏,但這又受到別人的嘲笑與奚落,于是性別認識混亂,嚴重者甚至造成心理扭曲,終生遺憾。所以,我們奉勸家長朋友們,最好給孩子以相應的性別角色打扮,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對孩子遺害無窮。 所以家長在孩子服飾的選擇上一定要慎重為之。可以從款式上,顏色上甚至是圖案上的選擇,增加孩子的分辨點。如特定的漂亮的裙子應該是女孩的,帥氣的外套應該是男孩的;又比如粉紅色紅色黃色比較適合女孩,藍色綠色又比較適合男孩;花朵的圖案應該是女孩的,汽車的圖案應該是男孩的。這樣的話孩子們一目了然,更加確認自己的性別,明白怎樣的服飾適合自己的性別。 二 服飾,培養兒童的動手能力 由于有些父母、爺爺奶奶的溺愛,不少孩子在園能自己穿脫衣服,自己吃飯,可回到家里卻什么都不干,擺出“小皇帝”、“小公主”的姿態。這樣做的后果只會使孩子為他以后不認真做事留下借口。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經提出,就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所以無論是家庭還是幼兒園對孩子的要求都要保持一致性,統一思想認識,講究方式方法,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長應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提出相應的要求。如2~3歲的孩子,讓他用勺自己吃飯,初步學會穿脫衣服、開合拉鏈,自己拿放玩具等;3~4歲的孩子可讓他們自己穿脫衣服、系鞋帶、洗手、疊被褥、洗手絹、自己整理圖書玩具等;5~6歲的孩子除了自理勞動外,還可讓他們幫助家長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鼓勵孩子盡量去做,相信孩子能夠自己完成。 小孩子從一歲半左右開始,即會試著自己穿襯衫、鞋子等,雖然無法得心應手,但卻努力地想要穿好它。大人若從旁協助,他會感到厭煩而堅持要自己穿,而此時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教育。大人要重視孩子自己想動手的心情,一邊稱贊他、鼓勵他,一邊讓他慢慢地穿。再則,配合孩子的運動機能及理解力的發展,可以一邊幫他穿,一邊教他如何穿。待孩子發育成長,行為熟練之后,父母就可放手讓孩子自己穿。有的父母不教孩子,就立刻讓孩子自己穿,不會穿就罵他,結果最終還是要幫孩子穿衣服。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盡早地學會去做,并能做好,這是人之常情,但家長也應看到自己孩子的實際能力。每個孩子都有著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節奏,有著各自特有的成長速度及規律,重要的是,讓孩子依照自己的規律順其自然慢慢地伸展。父母除了必要的幫助以外,還應仔細觀察孩子,了解孩子,不宜要求過高過嚴,孩子自然會有不同于昨天的今天。孩子是一點一點變化,一點一點長大的,家長應該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才能有效施教。 三 服飾,提高兒童的審美能力 人們常說,愛美是人的天性,愛美之心,有皆有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有喜歡色彩鮮艷、造型新奇的玩具,喜歡漂亮的服飾,愛聽美妙、動聽的聲音等等愛美的表現。一個人愛美是很自然的事,是合乎人的本性和能力。高爾基說過:“一個人,甚至當他是個‘徹頭徹尾’的市儈的時候,仍然是愛美的,對美的渴望是一種健康的‘傾向’,構成這種渴望的基礎的是屬于生物學的一種對完美形式的追求。” 兒童服飾的色彩之美,款式之美,以及整潔之美,都能夠對兒童有一定的培養教育意義。首先,服裝配色要與年齡、體型相協調。不同年齡的人,在服飾上應穿出自己的色彩。兒童天真爛漫、稚嫩可愛,在穿著上就要避免成人化。其服裝的配色宜花哨自由,色彩鮮艷濃厚、對比強烈、明亮歡快。如大紅、粉紅、天藍、嫩綠、明黃、象牙白等色彩適于童裝。通過服飾感受美的傳遞。 羅素提出:教育要使兒童過美好的生活!杜威宣稱: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則說:生活即教育!服飾是人類生活最基礎的必需品。讓我們從生活出發!
參考文獻: 劉金花 《兒童發展心理學》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2-1 修訂版 趙妙林 許百華 《兒童性別角色發展有關理論述評》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如發現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指出,本站及時確認刪除 E-mail:349991040@qq.com
論文格式網(www.donglienglish.cn--論文格式網拼音首字母組合)提供其他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畢業論文范文